深圳,这座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以独特的城市精神和辉煌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在深圳的城市空间中,三座具有代表性的雕塑——《拓荒牛》《闯》和《前海石》,不仅是城市景观的亮点,更是深圳敢想敢闯精神的生动写照。
《拓荒牛》是深圳早期的城市标志性雕塑之一,由著名雕塑家潘鹤于1984年创作,位于深圳市委大院门前。
铜雕的造型为一头健壮的牛,头抵向地面,四脚用力后蹬,竭尽全力拉着身后一段树根。牛的造型粗犷雄伟,重心向前,刚毅而充满力量,象征着深圳人民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这座铜雕原本被安放在市委大院内,因其“出道即顶流”的魅力,众多市民跑进市委大院内合影,1999年,深圳市委常委会通过决定,将铜雕整体迁到了市委大院大门口外的花坛上。同时,市委大院围墙后退10米,特地腾出一块绿地,方便市民游客参观合影。
直到今天,它仍不断吸引着人们前来参观,也作为一个深具代表性的意象,多次出现在各种庆祝和展示改革开放成就的作品上。
来深圳古代博物馆看展的朋友,一定都注意过馆前耸立着的显眼雕塑,它名为《闯》,刻画出这样的场景:一位健硕的巨人张开双臂,用力推开一重大门。由于力道强劲,门框都被撑裂,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1993年,《闯》的设计者郑建平提出了创意设想:率先推开国门对外开放、冲破束缚锐意改革。此后,这座雕塑被深圳博物馆永久收藏并矗立于馆前,成为继《拓荒牛》之后深圳第二代城市标志。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一座同样的雕塑被放置到了前海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大门前,将继续大步向前的激励精神再度传递给粤港澳大湾区的奋斗者。
《闯》不仅仅是一座雕塑,更是深圳精神的象征。它用最直观的视觉语言宣告:只要敢于闯,就能开辟出无限的前途和未来。
一块巨型黄蜡石,高约2.8米、宽约2.1米、厚约0.65米,造型如“扬帆启航”,石上镌刻“前海”二字——位于前海石公园的这块石头,和那些高楼大厦一样,是深圳重要的城市地标。
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的前海,位于珠江口东岸,一头连着香港,一头连着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从2012年12月前海石旁“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到如今的高楼林立、生机勃勃,“精耕细作,精雕细琢”的前海,从一张白纸开始,绘就出一幅最美最好的图画。
深圳与人才是双向奔赴的。近年来,深圳不断“筑巢引凤”,引入人才不拘一格,还将每年的11月1日定为“人才日”。人才也偏爱聚集深圳,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颜宁、菲尔兹奖获得者埃菲·杰曼诺夫等不约而同聚首深圳。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深圳各类人才超679万,高层次人才达2.5万,留学回国人员累计超20万人。
爱才是深圳刻在发展基因中的品质。这一点,在城市地标性的雕塑上亦有体现:《日晷》激励人才成长;《红马甲与蓝马甲》向人才告白;华强北“魔方”致敬创新精神,铭刻创新人才奋斗史......
深圳大学是深圳第一所现代化的高等学府,为深圳的发展建设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坐落在深圳大学正门中轴线上的日晷,是深圳大学的地标之一。这个底部是大石块,上面插着一根巨大铁针的“大家伙”可不只是个装饰物,它还有着非常实用的功能——计时。
日晷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其利用太阳的影子,来测定时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古人的计时工具。深大的日晷沿用了古代日晷的造型,在报时准确度上更加精准。其由深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退休教授梁文鸿设计建造。在设计时,设计师在日晷表盘上刻上了十二时辰,指杆的投影可准确无误地落在相应刻度上。
日晷背面还刻有朱熹语录:为学须刚与恒,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一天之中,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指针投下的影子也一点点在不同的刻度间挪动。一天一天,一年又一年,在光阴的变幻中,一代代深大学子来到这里、成长、成才、又去往更广阔的天地。时光淬炼了他们,也提醒着每一个人,潜心向学,莫荒废了青春。
深圳人才公园是全国首个以“人才”命名的公园。深圳人才公园总设计师祝捷在阐述整个公园的设计理念时,就曾表示,“人才”是主题,“人”才是主体,日常是根本,这座公园是环境、时间交织成的城市生活剧场。公园的地标雕塑《红马甲与蓝马甲》也是设计者对人才发出的一份独特告白。
作为人才公园里的“人气王”,景观雕塑作品《红马甲与蓝马甲》以浪漫温馨的“比心”造型,赢得了很多市民和游客的喜爱,成为热门打卡地标。
雕塑主体由一红一蓝两只大手合围比出一个心形,红色大手代表红马甲(深圳义工),蓝色大手代表蓝马甲(公务员志愿者),整个作品体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这个雕塑位于公园内一处开阔的草地上,背后是微波荡漾的深圳湾,对岸则是中国华润大厦 (春笋) 、春茧体育馆等深圳地标建筑。雕塑的互动性超强,直接与之合影、以它为背景框、或是找准角度将“春笋”框进爱心里……玩法多样,每个人都可充分发挥奇思妙想,解锁专属创意大片。
观察深圳,华强北是绕不过去的一个特殊窗口。它见证着深圳制造的兴起和发展,也是深圳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腾讯创始人马化腾、神舟电脑创始人吴海军等都从这里走出。华强北“一米柜”的奋斗,时至今日,依然鼓舞着很多有想法、敢闯、敢做的年轻人。
2020年底,浓缩着华强北发展历史的华强北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博物馆门口的“魔方”雕塑也同步亮相。这个巨大的魔方在设计上颇具巧思,每个面都不一样,每一面都分布着错落有致的突出方块,增加了作品的立体感,缤纷的色彩又赋予其活泼灵动的气质,是科技与时尚的完美结合。魔方变幻无穷,拥有多种可能,也代表着华强北的创新精神和以电子科技起家的历史。
时代向前,华强北人也一直在创新,一直在进步。经过多轮转型升级,如今的华强北已成为电子科技引领、兼具时尚、设计、文化、创新特性的特色综合文化街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创新创业先行地、全球最新科技成果展示地,也是新时代创业精神发扬地。
深圳街头的雕塑,从来不是冰冷的金属与石材堆砌而成的艺术品。它们更像是一位位沉默的守护者,蕴含着深刻的故事与情感,凝视着过往的行人,低语着城市的记忆,以独特的人文关怀和温暖的笔触,为城市增添一道道柔软的风景。
1999年11月29日,大型城市雕塑《深圳人的一天》项目正式启动。作为国内城市雕塑文化的代表作,《深圳人的一天》以17位深圳普通市民作为原型,塑成铜像作品立在街头。
它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为普通百姓设立的大型城市雕塑群,也是深圳晚报与深圳雕塑院1999年共同打造的富有城市纪念意义的作品。
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职业的雕塑人物,共同构成了城市生活的缩影。他们或忙碌于工作、或享受着闲暇的身姿,日复一日的提醒着来往路人:生活在深圳,每个“你”都很重要。
活灵活现的老鼠,憨态可掬的老虎,昂头咩咩的小羊,乖巧“团子蹲”的兔子……对于老深圳人来说,提到童年的快乐基地,一定会想到占据深圳儿童公园一角的“十二生肖”雕像群。
以神气的龙头为圆心,身轻如燕地上下翻飞;为了骑马,焦急排队等着前面的小朋友玩过瘾;和属相合影时,镜头后面妈妈温柔的笑容……这组雕塑和整个公园一起,承载着深圳人的童年记忆,组成了好几代小朋友的美好回忆。
今年7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罗湖管理局公示显示,深圳儿童公园将迎来升级改造。目前,记者从园方处了解到,升级改造方案明确保留一部分园区项目,其中就包括了十二生肖雕塑。消息一出,从“80后”到“00后”的大小朋友都表示:放心了!
2015年底开始,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始探索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公共场所母婴室成了标配,公园里涌现出丰富多样的儿童游乐设施,以儿童友好为主题的街区也逐渐出现,倡导“从一米高度看城市”的深圳,许多举措都体现了对儿童的深切关怀与尊重。保留具有历史意义和情感价值的“十二生肖”雕塑,也正是对儿童友好的一种温暖诠释。
深圳,这座璀璨夺目的现代化国际都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游客的目光。在这里,摩天大楼与繁华街区交织出国际化的时尚脉搏,山海相拥的自然之美让人心旷神怡。多元化的气质在这里完美融合,城市的艺术装置也以开放、包容之态,呈现多元之美,让人回味无穷。
“过节,就去节日大道。”作为一个融合了艺术、文化、商业和娱乐的综合性公共空间,福田CBD的节日大道,一年四季热闹不打烊,一到各种节假日,就化身欢乐的海洋,各种文旅活动轮番上阵,一场场文化盛宴让人目不暇接。
节日大道上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正方体艺术装饰,它生动展现了“你好”的一百种表达方式。这个作品的每一个面都是水泥原色,上面用不同语言刻着“你好”。每种语言的字体和大小也经过精巧的设计和构思,它们排列在一起,充满艺术美感。作品立在人来人往的街头,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问好,传达出一份来自深圳的温暖和友好。
深圳大梅沙的雕塑《羽翼人》是艺术家米丘最广为人知的符号之一,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艺术作品之一。
这组雕塑由七座高达18米的巨大人形雕塑组成,每座雕塑都长着一对银色或七彩的翅膀,姿态各异,象征着不同的空间和感情,远远看去,每个雕塑都振翅欲飞,似有离地而起之势。
《羽翼人》自1999年五一正式免费向公众开放以来,一直是大梅沙海滩上的地标性建筑。它们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更丰富了大梅沙的艺术氛围,承载了深圳人的集体记忆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