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A-Markov-PLUS 模型的佛山市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分析与预测
摘 要: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是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对于提升产业用地要素生产率、增强产业链竞争力及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基础支撑作用。本文从产业升级、集约利用和市场配置三大维度出发,深入阐述了产业用地提质增效的内涵与意义,并围绕规划引领、土地供应及供后利用这三个层次,系统分析了产业用地全链条提质增效的发展路径。同时,结合深圳的实践经验、现存问题及对策建议,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旨在为其他城市在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方面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单 位:1.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2. 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3. 荣盛能源有限公司
摘 要:本研究分析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地方政府从“竞次策略”向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竞优策略”转变中,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提升对工业地价理性回归的影响。研究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以地谋发展模式逐渐衰竭,低价引资生税的竞次策略失灵,工业地价即使越低,也无法带来更多的投资与税收;先进制造业用地出让占比提高显著促进了工业地价理性回归;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提升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潜在影响机制,先进制造业选址更看重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研究为分析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影响效应提供理论与事实贡献,弥补了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先进制造业与工业地价关联的研究不足。
单 位:1.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 上海市自然资源调查利用研究院;3. 上海浦东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摘 要:产业供地准入规制是促进产业用地提质增效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揭示了产业供地准入规制的基本特征,并从功能、规模、结构和技术四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其对碳减排的影响作用;为进一步强化产业供地准入规制的减碳效应,提出准入规制优化建议:确立准入规制减碳目标,将碳排放直接纳入准入条件,加强准入规制减碳效应的量化评估,推动准入规制与碳交易市场的有效衔接,以及完善准入规制的绿色金融支持等。
摘 要:探索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政策对推动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在规划管控、全过程政策衔接、二级市场高溢价、行业部门联动等方面存在政策难点。文章通过对天津、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现行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政策的比较分析,得出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政策主要由规划编制与管控、盘活利用、土地管控、全生命周期管理等4 个核心环节政策构成。文章据此提出完善规划编制与管控方式、建立全过程的政策链条、完善土地价格核算机制、加强政策融合集成等方面建议,以期为完善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管理政策提供借鉴。
摘 要:产业用地更新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行土地政策法规与产业更新实施之间仍存在一定壁垒。苏州市作为全国制造业百强市第二,拥有大规模的存量产业用地和深厚的潜力。经过近15 年的产业用地更新实践,苏州市形成了丰富的创新性土地政策举措。本文基于苏州市产业用地更新的发展模式及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重点总结了苏州市支持产业用地更新的土地政策实践经验,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建议。
单 位:1. 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2.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 要:在生态文明和创新驱动时代,围绕单一功能安排的传统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无法满足产业用地混合利用的发展趋势,亟需进一步发挥详细规划作为实施性政策工具的支撑作用。据此本文以广东省为例,运用案例归纳法和对比分析法,通过梳理广东省政策发展历程和趋势,剖析传统控规的治理掣肘,总结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的规划管理实践,聚焦空间组织模式、编制审批体系、实施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推动产业用地混合利用的详细规划编制与实施建议,以期为深化创新详细规划对产业用地混合利用的支撑机制和促进产业空间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产业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的工业用地控制线规划路径研究——以“东阳市工业用地控制线规划”为例
摘 要:立足工业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以“东阳市工业用地控制线规划”为例,结合工业用地保护利用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城市实践经验,从空间特征、产业业态、用地绩效等方面对东阳市工业用地进行分析,系统构建了从“用地总量控制—划定任务分解—工业用地评价—分级分类划定”的工业用地控制线规划技术路径。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了产业空间优化布局导向下的控制线划定策略以及产业用地提质增效要求下的控制线管控策略,提出相关配套政策建议。探索建构一个涉及各方面的专业管理体系,以期为今后工业用地控制线的划定与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摘 要:我国各大城市老旧工业园区转型诉求日益增多。针对复杂的园区企业运营与空间建设现状,本文基于福州市中心城区以金山工业园橘园洲片区为代表的老旧工业园区提质升级实践,提出“统筹—决策—迭代”模型。该模型旨在探索针对老旧工业园区提质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扩容空间受限、利益协调难度大、政策资源匹配度差等挑战,通过园城共谋的转型方向引导、精准的升级模式定制、政策匹配与空间方案设计及实时化的园区运营管理,推动老旧工业园区的提质升级与低效工业用地的有效盘活,保障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创新产业升级。
单 位:1. 上海颐策行项目管理有限公司;2. 上海中潜建设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摘 要:本文探讨了上海市存量工业用地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的转型再开发问题,分析了当前 上海存量工业用地现状、政策背景、开发模式及其对转型开发的影响。文章首先梳理了上海工业用地的空间利用情况和发展趋势 ,明确了存量工业用地再开发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通过浦东某工业用地的案例分析,详细剖释了地块基本情况、业主方转型开发需求、地块转型开发关键问题、项目开发经济可行性和策划总结。通过案例归纳,进一步对上海存量工业用地转型过程中的难点进行分析,包括经济因素影响、产业导入资源少和利益平衡困难,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如丰富多元化融资路径、强监管与弱约束的分类施策引导、聚集产业资源和搭建专项交易撮合平台等。
摘 要:为促进产业用地资源要素在实体经济生产中的良性健康循环,解决产业用地成本高的难题,本文重新审视产业用地具有的公共资源属性和承担的生产要素载体功能,设计产业用地综合价值实现的顶层逻辑,探索价值与绩效联动的路径,构建一套适应产业用地资源要素的综合价值体系,并进一步提出技术改进方向与实施举措建议。
摘 要:面对资源和环境要素的瓶颈制约,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以浙江“亩产论英雄”这一地方实践为例,研究探讨了产业用地更新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研究结果表明:浙江“亩产论英雄”的核心动力在于创新,通过技术创新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释放市场“无形之手”,善用政府“有形之手”,二者有机结合,共同推动着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建设并完善企业综合评价大数据平台,同时引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实体支撑;主张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消耗取得最大的发展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产业用地更新策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力。
摘 要: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是当前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抓手。本文在回顾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政策沿革基础上,结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分析了产业用地提质增效的核心理念,对国内外实践进行总结并提炼模式,剖析当前产业用地提质增效面临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发现,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涉及土地质量提升、土地供应方式优化、政策创新与实施、技术创新与应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核心理念,目前国内外产业用地提质增效相关实践已形成围绕核心理念的多种模式和方式,产业用地提质增效当前面临土地利用强度不高、供应方式单一、供后监管不到位、退出盘活机制不健全、政策与制度保障不足等诸多问题,今后需要从规划引领、土地供应、产业转型、退出再利用、监管执法、制度保障等多方面综合完善实施路径。
单 位:1. 中地城市更新技术咨询(广东)有限公司;2. 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3. 广东中地土地房地产评估与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摘 要: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背景下,建立健全储备土地资产价值实现机制,是完善储备土地资产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两统一”职责定位,落实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举措。储备土地资产价值是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体,研究通过分析储备土地资产价值体系构成和价值实现内涵,尝试从“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价值评估—价值实现—价值保护”链条构建储备土地资产价值实现机制,为土地储备政策制定、土地储备规划和计划编制工作、土地储备业务管理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
单 位:1. 湖北永业行评估咨询有限公司;2.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 要:生态空间功能支撑城市圈高质量发展与建设,并随其多功能需求变化而需要进行战略性调整。本文以千米格网为评价单元,选取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生境维持、景观保育、土壤保持与休闲游憩6 个功能指标,分析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多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热点分析、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探究了生态空间多功能的热点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 年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多功能演化特征差异明显,生境维持、景观保育和土壤保持功能总体上表现为减弱趋势,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和休闲游憩功能总体上表现为增强趋势,其中休闲游憩功能增幅最大。(2)在研究期内,六类生态空间功能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水源涵养和休闲游憩功能的热点区整体上呈增加趋势,气候调节和生境维持功能的热点区表现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景观保育和土壤保持功能的热点区基本保持稳定。(3)社会- 生态因子对生态空间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从整体上看,土地利用格局、植被覆盖度和地形因素对生态空间各功能的影响最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因素对生态空间多功能的影响逐渐增强。
摘 要:明晰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景观格局特征,对提高山区生态系统健康,推进山区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西南山区的昭通市为例,以2000—2020 年土地利用数据集为数据源,基于GIS 技术,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模型三个方法探究昭通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再利用景观格局指数从景观层级水平和景观类型水平分析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昭通市的主要用地类型为林地、耕地和草地,建设用地增长幅度最大,其中草地的标准差椭圆方向性最不明显,耕地、林地和草地重心分布较为稳定;从景观层级水平上说,呈现出斑块数目增加,相连度减小,最大斑块分布优势减弱,破碎化程度增加,连通性降低,凝聚度降低和复杂度上升的特征;从景观类型水平上说,斑块数目、斑块密度和边缘密度最大的景观类型均为耕地,最大斑块指数、聚集度最大的景观类型均为林地,平均斑块分维数最大的景观类型为建设用地,散步与并列指数最大的景观类型为水域。
单 位: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研究院;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 要: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用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出不同的演化特征。本文以西安都市圈为例,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西安都市圈2000 年、2010 年和2020 年的城市扩张进行研究,刻画西安都市圈城市扩张时序与空间的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理探测器,对西安都市圈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西安都市圈核心区城市建成区在30 年间,一直处于加速拓展趋势,在2010 年之后,拓展速度不断加快;而拓展强度却先降后升,1990—2000 年期间,拓展强度超过100%,此时是加速拓展时期,由于城市建成区面积在前期已经达到较
大基数,城市扩展速度在2000 年之后逐渐回落,2010—2020 年期间拓展强度缓慢提升。(2)西安都市圈核心区的空间扩展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跳跃扩展阶段(2001—2005 年)、圈层填充阶段(2006—2010 年)、全面拓展阶段(2011—2015 年)、向西跨越阶段(2016—2020 年)。(3)地理探测器单因子探测分析结果显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对城乡工矿建设用地占比的交互解释度最大,为0.67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其他因子的交互解释度最大,均大于0.4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次之,均大于0.35。城乡工矿建设用地占比主要受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其他因子共同推动。本文为研究西安都市圈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揭示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摘 要: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分布与特征是对超大型城市的科学规划管理的重要参考。本文以上海全市范围为研究区,获取了上海市开放街道地图路网和水体数据与兴趣点数据,划分最小功能单元,采用核密度估算等方法,识别分析上海市城市功能区空间分布和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市各类型用地整体呈“一核多心”分布特征,可分为29 类城市功能区,主要为综合功能用地区和混合功能用地区;识别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可以为上海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作 者:黄颖颖1,2,周 浩3,马静武2,3,马仁锋1,2*,李加林1,2
单 位:1.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暨陆海国土空间利用与治理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2.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3. 温州市国土整治中心
摘 要:民宿作为乡村振兴的新业态,围绕海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乡村民宿与公共设施的协调,有助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浙江宁波市象山县环蟹钳港乡村民宿、公共设施等POI 数据,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刻画环蟹钳港乡镇民宿及其与文化、生活、交通、医疗四类公共设施的空间匹配特征。研究发现:(1) 民宿与文化设施的镇域分布最不平均,均聚集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好的新桥镇,交通、医疗设施的镇域分布相对平均。(2) 环蟹钳港民宿及四类公共设施都涌现较为明显的聚集高地,且交通、医疗、生活、文化、民宿的聚集度自高至低排列:集聚高地和高速出入口、热门景点高度重合,成为乡村振兴核心区域。(3) 民宿的分布与环蟹钳港道路、四类公共设施的空间匹配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地理特征,民宿与四类公共设施匹配特征的亲水性不足,指向文化设施相对显著。未来环蟹钳港民宿业态培育和公共设施布局应向外扩散,充分挖掘海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能更充分振兴乡村经济。研究结论可为完善环海湾村域振兴的公共设施布局及其与亲水性生态产品价值协同提供新案例, 并可为民宿生活圈空间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单 位:1. 宁波大学土木工程与地理环境学院;2.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3. 陆海国土空间利用与治理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
摘 要: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是合理规划农村基础,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基于浙江沿海地区1980—2020 年8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运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活跃度、景观格局指数、标准差椭圆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浙江沿海地区40 年间的农村居民点规模、空间格局变化,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浙江沿海地区农村居民点面积持续增大,增幅近81%,转出面积少于转入,转入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要来源,活跃度波动大。(2)40 年间农村居民点规模呈波动增长趋势,增长率达335.90%,斑块形态指数显示复杂度略有上升,表现出集聚趋势。(3)农村居民点集中扩展于嘉兴市、杭州市等沿海平原地区,集聚程度自北向南逐渐减弱,东南方向为扩张热点。(4)地理探测器分析显示海拔、坡度对空间分布贡献最大,降水、距河流距离和GDP 密度影响较高,需重视自然因素在农村规划中的作用。本研究可以为农村规划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指导合理布局农村建设和资源利用,为政府制定农村发展政策、资源配置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单 位:1. 杭州市上城区农居建管中心;2.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
摘 要:宅基地使用权,作为征地房屋补偿的“链接点”,对其在土地征收中的补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因国家层面立法未对宅基地使用权在土地征收中如何补偿予以明确规定,现有研究以宅基地使用权在土地征收中所处的地位为切入点,形成无需补偿、分配性补偿、独立性补偿三种不同学说。理论研究的分歧最终传导至实践的管理当中,各地关于《征地补偿安置协议》签订主体、方式以及如何补偿做法不一,导致农户合法权益被侵害、维权难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对立法完善提出建议:在国家层面上,将以土地为中心的征收立法理念贯彻践行到位,对宅基地使用权独立之地位予以明确;在地方层
面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要求,对宅基地使用权补偿测算方式、价格确定方式以及标准予以明确。
基于CA-Markov-PLUS 模型的佛山市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分析与预测
摘 要:分析并预测生态系统服务不但有助于了解区域生态系统的运行状况,而且对制定有效的生态保护和恢复策略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佛山市为研究区,基于CA-Markov-PLUS 模型预测分析了2010—2030 年土地利用和4 种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布局变化,探讨了2010—2030 年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2010—2020 年间,佛山市耕地、林地面积大量减少,向建设用地转换,在2020—2030 年间,耕地和水域面积增加,林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扩张速度下降。(2)对比佛山市2010 年与2020 年的生态系统服务指数,发现生境质量、碳储存量、土壤保持以及产水服务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土壤保持量下降程度最为严重;相较于2020 年,2030 年佛山市生境质量、碳储存的下降速度减小,土壤保持基本不变,产水量均值略有上升。(3)2010—2030 年佛山市的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先降低后升高,说明人为正向干扰有利于提高佛山市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实验结果将为佛山市生态保护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单 位:1.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2. 科技大数据湖北省重点实验室;3.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工程中心
摘 要:滨海湿地通过减缓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区域和全球生态系统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影响,我国部分地区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生态系统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危机。遥感是一种观测范围广,可快速获取大量可靠信息的成熟观测技术,近30 年来在滨海湿地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对遥感技术在全球滨海湿地恢复领域的应用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在2010 年首次超越美国成为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代表性研究机构为中国科学院。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演化、驱动因素以及修复技术研究,滨海沼泽湿地生态环境研究,水体信息反演研究,植被参数反演研究以及遥感技术研究是当前主要研究热点。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滨海生态系统面临不可控风险日益 加剧,加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在不同时空维度下的响应和适应性研究迫切性日益凸显。我国需要尽快制定与管理行动相关的地方监测与反馈政策,建立滨海湿地监测网并定期收集和分析数据,利用大数据和决策工具快速对相关决策进行修正。
单 位:1. 江西农业大学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中心;2. 自然资源部大湖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摘 要:土地是乡村振兴最根本的基础性要素保障,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把区域国土空间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着眼于“山水林田湖草村”等全要素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对于改变“零散无序”的农村土地利用、支撑乡村振兴用地要素保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深入剖析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保障乡村振兴用地要素的内在机理,具体表现为:以“山水林田湖草村”的统筹策应乡村振兴目标的系统性、以工程建设和制度创新的融合保障用地供给的有效性、以破解现实难题提升用地保障的针对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一是坚持系统思维,实现空间重构;二是坚持政府主导,确保统筹力度;三是坚持村民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四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整治实效。
单 位:1.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2.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3. 上海市土地学会
摘 要:在全球大都市区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产业生态、公共交通等与土地利用互相配合,成为世界一流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巴黎作为欧洲的重要城市区域之一,其发展模式、成就与经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章运用比较研究、数据解析与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从巴黎大区的产业多元化发展、交通网络化服务、土地混合利用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发展路径及成效解析,以总结提炼对上海市产业用地提质增效的主要启示。研究认为:产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实现合理平衡,是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秉持公共交通优先 、慢行交通及静态交通的网络化交通格局,多措并举提升交通可达性是巴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支撑;住房与公共空间 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政策保障。只有系统性把握城市多中心发展模式及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内涵,才能助力上海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简 介:研究员,曾任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国土地学会原副理事长。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的闲置住房越来越多,《决定》允许农民通过市场盘活利用,对城乡融合发展,意义极其重大。农村住房进入市场,房屋坐落的宅基地自然也就进入市场了。过去只允许宅基地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转让,现在不再作此限制,无疑是一个很大的突破。然而《决定》并未直接论及宅基地制度改革,而是从住房切入,表明在这个问题上,还有进一步思考和厘清的必要。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河南一景区用棉花、沙子冒充真雪涉嫌欺骗游客,正在公示为5A级景区!多方回应
特朗普次子:马斯克是我们时代的爱因斯坦!90%美国政府人员一周上不了五天班,你不来上班,我们就不需要你了
“119国支持、53国反对!”俄媒:联合国大会通过俄罗斯“打击美化纳粹主义”相关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