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造是21世纪国际共同关注的难题,关乎人类器官损伤、修复、再生和治疗等。通过生物3D打印技术,国外已经可以打印出能“呼吸”的肺、能“跳动”的心脏。在国内,浙江大学的生物器官3D打印实验室里,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正和团队成员一起,用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多喷头3D打印设备,研制人造皮肤、人工角膜、心肌补片、神经导管、口腔牙根植入体等功能化的组织器官。

  这是一个新兴前沿领域,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成果可以借鉴,有的只是远景目标和眼前的一个个难题。“2018年由杨华勇与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崔占峰共同发起并创办的季刊《生物设计与制造》,便是深耕该领域。”《生物设计与制造》编辑部主任张月红说。

  《生物设计与制造》是浙江大学高水平期刊项目重点资助期刊之一,是国内第一本3D打印领域的英文学术期刊,2018年入选了中国科协等6部委“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新刊项目”。

  “生物制造是世界前沿领域,中国在科研上绝不能落后。虽然在关乎百姓健康的医工领域我们还处于弱势,但科技自立需要期刊做平台、补空白,瞄准前沿和国家需求,促进学科与期刊走到国际前沿。当然我们不是为了办刊而办刊,目的是促进交流、推动科研。”杨华勇曾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过《生物设计与制造》的办刊初衷,既是基于事先对国际、国内相关学科和期刊做的调研,也是响应浙江大学提出的推进医工学科交叉的号召。

  《生物设计与制造》从创刊伊始就得到了主编团队的全力支持,主编杨华勇为刊物争取到中国科协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D类资助,主持了每一次的编辑部内部会议;主编崔占峰亲自撰稿、约稿、评审稿件,把握《生物设计与制造》国际稿件质量。

  “办一本学术期刊首先要有学科优势,杨院士的研究团队一直对接国际最前沿的学科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期刊分社学报编辑中心主任张纯洁表示,浙江大学出版社高度重视《生物设计与制造》,为之配置了专业的编辑团队,“可以说是充分发挥了各方优势,以实现优势互补,实现期刊的快速稳定发展。”

  2018年创刊以来,《生物设计与制造》期刊相继被ESCI、Scopus、EI、SCIE等多个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

  杨华勇认为,不能仅靠某一个院士或学者来办刊,还要考虑怎么把科研团队和编辑团队深度融合起来,要注意推动科研团队,特别是年轻学者的参与,并广泛接触国际顶尖学者,从而发挥期刊的学术交流平台效用。

  为了提高权威性与国际影响力,《生物设计与制造》邀请了国内外包含院士在内的43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编委。在前两年的稿件中,编委们的稿件与推荐稿件占总体的80%左右,支撑期刊度过了艰难的创刊时期。同时,期刊编辑部有多位青年学者均在学术上成果颇丰,多人入选青年长江、“优青”等人才或资助计划,通过深度参与本刊的创刊及运作,具备了学术型编辑的知识与素养。

  “我们已经逐渐建立了一支汇集本领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AE(主编助理)队伍,目前拥有来自中、美、英三国的AE共25名。”张月红表示,主编团队的几位青年骨干为期刊的发展全身心投入,在国内外会议上大力宣传《生物设计与制造》,并将《生物设计与制造》优秀文章推荐给国际同行。

  在2020年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年终总结会上,《生物设计与制造》期刊编辑部团队获得“陆增祺FPTC高科技奖励基金”优秀期刊团队奖。同年,《生物设计与制造》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评选出的期刊分层中位列最高的T1级别领头刊物。

  《生物设计与制造》在创刊当年,即发起了与期刊同名的系列学术会议——生物设计与制造及生物材料国际会议。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会议主席同期刊主编,每年会议期间同时举办闭门编委会,利用大会征稿充实期刊稿源,利用大会报告宣传期刊发表论文。2020年会议原定于葡萄牙举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迟至今年,下一届将在英国牛津大学召开。

  “我们对期刊有明确的定位,主编强调办刊要重视国际学术影响力,不为影响因子办刊,而是以期刊为思想碰撞、真理论证、学术交流的平台,从而加快国内科研自立、国际科学交流的脚步。”张月红介绍,办刊3年多,《生物设计与制造》有着明确的规划和部署。第一年,以综述行业发展的稿件为主;第二年,以研究论文、评论文章、实验室追踪为主,同时继续做好综述类文章的择优发表;第三年,在前两年的内容基础上,增大行业创新性研究论文比例的同时,增加了行业新闻选题,不断完善期刊布局,助力期刊从弱势走向强势,走向前沿,走向权威。

  目前期刊推出了实验室报道、行业新闻等创新栏目,力争为学科发展与研究提供有用信息,用精彩的内容来吸引读者。另外期刊还会定期邀请业内知名学者来组织专辑。

  得益于明确定位,《生物设计与制造》的年投稿量从2018年的40篇到2020年的250篇,翻了6倍,稿源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从2018年编委约稿超过90%到2021年的自然投稿超过90%,拒稿率在80%以上;每期页码从2018年的80页左右扩充到最新一期的286页,正向着行业内有影响力期刊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