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县磨坪乡,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被称为秭归的“青藏高原”。因山高坡陡、土地贫瘠,难以涵养水分,群众饱受缺水之苦。然而,今天这里却焕然一新,清澈的水流不仅滋润着每一寸土地,更滋养着每一位村民的心田。近日,记者深入磨坪乡,亲身感受这一变化。
“以前,我们每天都得早早起床排队等水车送水,家里还得备个大水缸,生怕水不够用。”回忆起过去的日子,磨坪乡的村民感慨万千。“现在好了,自来水接到家里,拧开水龙头就有干净的水用,真是方便多了。”
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磨坪乡近年来持续实施的水利建设工程,让一座座水库次第开花、落地见效。
2003年,升坪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二期工程竣工,坝高70.5米,坝顶长190.5米,拥有2744万立方米的库容和1255亩的水面;
2020年1月,磨坪水库成功蓄水,库容58.13万立方米,永久性解决了高山集镇缺水难题;
2023年8月,茅坝片集中供水工程启动建设,已于今年9月底完工,解决了5个村2003户5502人的饮水质量和安全问题。
通过一系列举措,截至目前,全乡建有水利工程集中供水工程4处,服务人口8000人,自来水普及率达95%。“如果遇到干旱,这些水好几个月都用不完呢”,村民们笑逐颜开。
如今的磨坪乡,一条条水管延伸进千家万户,这头是源头、那头是灶头,群众获得感越来越强。
“有了稳定的水源,我们的产业也得到了稳定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磨坪乡人大副主席谭绍林介绍,这几个水库建成不仅解决了全乡群众的饮水难,还有效解决了农田灌溉难,推动了烤烟、贡柚等产业发展,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得。
2023年夏秋,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磨坪乡启动抗旱应急预案,从磨坪水库为龙潭坪村、六家包村实行泵水,解决了600余人饮水问题,同时保障了近6000亩烤烟丰收。
在“云上磨坪”生态农业产业园种植基地里,绿的白菜、青椒,红的辣椒和紫的茄子……一派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景象。
“今年又遇上干旱,我们却是一点也不愁。不像过去莫说发展产业,就是吃水也愁”,磨坪村党总支书记郭强说道,“有了水库,每天100立方米的水源源不断地从磨坪水库缓缓流出。8月份产业园开园时,一批批蔬菜从基地运往全国各地。目前基地销售额已达到150万元,每天可提供劳务就业岗位50个以上 。”
今年,因水库受益的还有磨坪村、柏家坪村、龙潭坪的近万亩烤烟,以及一篮村、杨林村、升坪村、三墩岩村、银坪村5个村的4000亩贡柚,磨坪乡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升坪湖湖畔,五颜六色的集装箱民宿一字排开,艺术中又带有一丝梦幻的气息。
“电站的建设形成了水库,一些低洼区域被水淹没,最终形成升坪湖”,升坪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宝介绍,近年来,升坪村凭借升坪水库、贡柚及自然景色、地理优势打造农旅渔度假村,做得有声有色。
张玉宝说:“升坪湖鱼类丰富,每年冬季,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冬捕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体验独特的冬日乐趣。而在其他季节,许多游客会选择在这里垂钓。”据他介绍,该湖泊每年接待游客近万人次,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15万元的收入。
此外,该村8户村民办起农家乐并成立餐饮联盟,两家农户自投资金改造房屋做成民宿。今年,贡柚种采基地也已建成,即将开门纳客。
时间指针拨回到2023年,一场以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以奖代补”的屋场会在磨坪乡银坪村召开,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展开热烈讨论。
以前开会多是干部讲、民众听,如今通过“共同缔造”把“话语权”交给村民,让大伙敞开了心扉,村民柳支龙带头发言:“自己动手建水池,不仅国家给补贴,还能保证家里随时有水用,这项政策没有理由不支持。”在他的带动下,几十位农户纷纷响应,签下自己的名字,按下了红手印。
在接下来的半年内,3000多个家庭水池如雨后春笋在磨坪大地涌现,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应急储备能力。
“原来,水管破裂、不及时关水龙头,导致水资源浪费”,村民们回忆道,“大家没有节水意识,等到干旱时节,就会影响整个村子的用水。”
为了确保水利设施能够长久有效地服务群众,磨坪乡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管水机制。
按组、村落选出42名管水员。若遇上水管爆裂或损坏,管水员们都会及时进行维修。
还有不少村民积极报名争当民间河长,在升坪村生活了23年的藏族村民格桑拉姆就是其中一员。“每周两次,每次不少于一小时,只要有乱占、乱采、乱建、乱堆的现象,我都要去提醒。守好家门口的河,这是咱分内的事。”
水润民生,幸福流淌。未来,随着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与管理机制的日益健全,磨坪乡的幸福之水将如涓涓细流绵延不绝,绘就出一幅幅更加美好的民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