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法中文化旅游年”和“中法文化之春——中法建交60周年特别呈现”项目,由浦东新区罗丹艺术文化发展中心(简称:罗丹艺术中心)精心筹办的开馆大展“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于日前掀开神秘面纱。
展览共包括6个主要章节和2个特别章节,汇集雕塑、绘画、陶瓷、影像等106件作品,展品均为真迹,其中包括《思想者》《青铜时代》等来自法国罗丹博物馆的国宝级藏品,这些作品的原始版本将首次在上海亮相。如此多的罗丹代表作在同一个展览中展出在国内尚属首次。罗丹艺术中心缘何落户浦东、落地世博文化公园原法国馆?今天,让我们走近中心创始人吴静。
青年报:您最早是从事钟表鉴赏的,后来开始了解并着迷于很多欧洲19世纪的艺术文化,您收藏的第一件雕塑作品是什么?
吴静:我收藏的第一件雕塑作品是汉白玉雕塑《高原玛丽》,它的作者本杰明·爱德华·斯彭斯是19世纪跟随安东尼奥·卡诺瓦去罗马生活、工作的众多英国雕塑家之一。这尊雕塑表现的是玛丽·莫里斯,她原本是一位年轻的苏格兰女佣,后来成为苏格兰著名诗人罗伯特·斯彭斯的“缪斯”。当我看到这件作品时,感到非常震撼,这个雕塑家的艺术生涯只有20多年,他44岁就去世了,他的作品曾经被维多利亚女王收藏过,后来她把这件作品送给了她的一个爱臣,也是机缘巧合被我收藏,至今我还一直保留着这件作品。
青年报:您眼中的罗丹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家?您收藏的第一件罗丹作品是什么?最喜欢的罗丹作品又是哪一件?
吴静:19世纪的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盛行,罗丹凭借他对于真实和自然的不懈追求以及开创性的创作表达手法和雕塑语言,完成了对古典主义传统的超越,开辟了现代雕塑新的发展方向,被誉为“现代雕塑之父”。在罗丹的雕塑中不仅可以欣赏到古典主义作品优雅的线条、理性的手法与神学的题材,也可以透过外形感悟他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我收藏的第一件罗丹作品是《多西亚》,这是罗丹博物馆馆长推荐的,这是一件非常罕见的陶瓷泥作品,罗丹博物馆也没有类似的作品。这次没有在这个展览中展出,但是在去年的“中法文化交流之春”,我把它带到温州展出过。我最喜欢的罗丹作品是这次展出的《夏娃》,他以女性把自己“环抱”起来的姿势,完整地表达了夏娃这个悲剧人物。
吴静:20年前,我收藏了第一件雕塑作品,并开始深入雕塑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我结识了法国罗丹博物馆的馆长,认识了罗丹和他的作品。在收藏罗丹作品的过程中,我也会涉猎和他相关的人——他的老师、他的学生以及他的追随者的作品,并将此发展成了一个体系。很荣幸,在2017年,我获得法国罗丹博物馆的授权,可以用罗丹的名字在中国成立博物馆。我花了8年的时间,在中法建交60周年这个特别的时刻,在上海找到了罗丹的归宿,落地在世博会原法国馆——如今的罗丹艺术中心,填补了上海没有国际博物馆的空白。
吴静:这个开幕展全面梳理了罗丹的艺术生涯,呈现其上承19世纪新古典主义、下启20世纪现代雕塑的艺术风格,探索罗丹对现当代艺术发展产生的持续且深刻的影响,展现罗丹艺术生命的延续。简单来说就是,本次展览介绍了罗丹是谁,罗丹从哪里来,以罗丹的一生为时间轴进行展开呈现,大家可以看到他的创作从黑暗走向辉煌。开幕展共有106件作品,有22件来自法国罗丹博物馆,其中包括《思想者》《青铜时代》《夏娃》《巴尔扎克》等在雕塑艺术中极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国宝级藏品,这些作品的原始版本首次在上海亮相。
青年报:此次展览还特别呈现了16件罗丹本人收藏的中国艺术品,包括他十分珍爱的观音像,以及隋唐陶俑、青铜器以及明清瓷器等难得一见的罗丹个人藏品,展览中还有约30件作品来自17位与罗丹密切相关的艺术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
吴静:罗丹不仅是伟大的雕塑家,还是一位对中国艺术有浓厚兴趣的收藏家,他的藏品展示了中法文化交流的深厚历史,反映出罗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情怀,也体现了艺术无国界的精神。
吴静:罗丹艺术中心是罗丹博物馆的合作伙伴、中国雕塑学会和上海美术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依托以罗丹真迹为主的常设展,举办国内、国际特展,发展艺术项目、举办研讨会及论坛等活动,致力于为艺术家、研究者、教育者和学生提供国际一流的学术交流和艺术实践平台,并融合鉴赏、创意市集等生活美学内容,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打造兼具学术和多元生活方式的文化休闲场所。
青年报: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原法国馆主体建筑占地8000余平方米,拥有展览空间4200平方米,外立面设计采用了漂浮于地面的结构,优雅自然,观众从四面均可进入场馆,为什么选址这样一个特殊的场馆?
吴静:我们是极其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世博会原法国馆的场地。建筑本身很有特点,首先,因为建筑自带中央广场,自然光线可以透过玻璃面与雕塑艺术有光影互动,将罗丹雕塑的优雅线条展现出来,让观众在不同时间有不一样的参观体验。这也是开馆后,有深度爱好者二刷三刷的原因。更值得一提的是,建筑本身独特的内部结构设计——呈自上而下的回字形,我们的导览路线也是根据这个特点而设计,为观众提供单向前行的丝滑体验。不过,建筑内部的斜坡地面,也给我们的布展过程带来不小的挑战,我们需要花额外的经费、时间和精力去运输展品以及为展品定做雕塑底座。
青年报:这次展出的作品都是真迹,运送到上海,在通关等过程中有没有感受到“上海效率”?
吴静:感谢海关和自贸区,在运送过程中,他们的靠前服务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便捷,使得我们的展品能顺利到达上海。
青年报:我留意到,这次展览大部分作品都采用了裸展的形式,为什么?裸展会给展品带来风险,你们是如何防范的?
吴静:我小时候在法国长大,逛欧洲的博物馆、美术馆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展品都是采用裸展的形式,观众在艺术品面前近距离停驻,仔细端详和欣赏,静静地感受艺术。我也想把这样生动细腻的体验感带给国人。然而在开馆后的两天,我们发现有些好奇的观众,特别是小孩会因为雕塑作品的美好忍不住去触摸它们,所以我们为个别易被损坏的石膏、陶土作品,加置了不会反光的低灰度玻璃罩,也安排了定点和流动的志愿者进行提醒,而大部分青铜雕塑,以及重心稳固的作品依旧是以裸展的形式存在。在不影响展品安全的同时,也能为观众提供优质的观赏体验。
吴静:在开馆两个月的时间里,带给我们最多感动和惊喜的是观众。从青少年到老人,观众客群范围和对罗丹艺术的热爱程度都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有国庆长假专程赶来我们中心的外地观众,有前来二刷三刷的美院学生和摄影爱好者,也有之前国外旅游偶遇过罗丹作品想再来欣赏的退休阿姨和叔叔……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来自上海一所中学的美术老师冯先生。那天早上其实有点小雨,冯先生在露天的一楼公共空间,对着中央广场的《思想者》青铜像进行临摹创作,整个过程长达两三小时。我特意让工作人员给了他一个凳子,让他能够更从容地进行创作。还有一位86岁的老人,10月4日刚刚出院,就坐着轮椅来看展了,她拉着我的手,说非常感谢我们中心,了却了她的心愿。美好的故事会在我们罗丹艺术中心不断地发生。
青年报:您曾在中国其他城市举办过罗丹艺术展,那么,罗丹艺术中心为什么要落户上海?
吴静:我们选择落户上海,也是看中了上海的国际化、多元化和包容性,在上海的不同广场,我也看到了很多很不一样的公共雕塑,这让我非常意外。因为从目前来看,国内只有上海会在公共空间里展示具有代表性的雕塑。那罗丹作为全世界最知名的雕塑家能够来到上海,我觉得非常匹配,也可能会在其中产生很多共鸣的话题。罗丹艺术中心现在已经成为中国雕塑学会和上海美术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这很鼓舞我,因为让我看到了上海对公共雕塑文化越来越重视,这让我非常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