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步骤。风景园林行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行业,在城市适应、减缓气候变化和低碳韧性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响应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推动城市现代绿色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山水比德在践行“双碳”战略精神的同时,与各级政府、景观行业专家等倾力合作,积极探索双碳实现路径,相继参与了高碑店市列车新城一期项目、青岛上合如意湖景观概念规划等众多生态项目,致力于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风景韧性”。
作为山水城市与美丽中国的践行者,山水比德在“新山水设计方法论”的指导下,与北京龙湖营造了一个“一体山水”生态人文山水社区——龙湖高碑店·列车新城。该项目为全球范围内体量最大的超低能耗三星级绿色建筑园区,对未来中国绿色科技建筑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2019年 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科技研发计划“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指标体系与技术开发”项目示范工程
2022年 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先进典型案例”
设计之初,为实现绿色低碳,园区在满足山水意境的打造下,针对低影响开发理念中的“渗、滞、蓄、净、用”的几大板块进行生态雨水系统的应用打造,将海绵城市的概念融入到整个园区中,实现雨水的可持续循环。园区创设性地增加了“生态展示,生态教育”的可读性设计,提升了社区的科技互动性体验,并增设了生态材料、清洁能源的使用,营造了一个立体的生态人文社区样板。
▼中央公园:将中央公园融入LID技术形成雨水自循环系统,打造生态教育互动一体。
▼生态植物搭配:植物选择以本土树种为主,采用纯林与茅草类植被形成景观林带。
▼樱花溪谷:以现代语言的表达塑造峡谷立体肌理,生态植草沟减缓雨水排放压力。
▼下凹式绿地:雨季时作用是调蓄和净化雨水,蓄水期时加强园区景观节点互动性。
▼智能化景观:休闲亭廊内设置负离子发生仪可降低PM2.5数值,提升廊内空气品质。
▼沉浸式的互动体验:通过儿童科技互动沉浸式感知体系,在玩与中的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下沉空间生态谷:生态理念的下沉雨水花园,兼顾生态展示与教育的可持续性设计。
▼储蓄体系及雨水回用的分析:剖面图详细的解析了储蓄体系及雨水回用的海绵生态系统规律。
▼亲子互动-生态系统展示体验:水体净化展示与全园生态系统讲解,未来社区的绿色营造理念。
▼海绵系统:利用观察井观察储蓄模块中的储水量,透水铺装过滤雨水减少路面积水。
▼零石材使用:园区地面采用有机材料更科学的铺装方式,具有节能、降耗等优势。
▼清洁能源-太阳能板:能量收集自产自消,太阳能道路白天吸收能量夜晚通过光控启动彩灯。
青岛上合如意湖项目以生态为基底,景观为驱动,城市与自然有机结合,营造“公园里的城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使命下,营造一个生长的上合示范区,以负碳公园城市运筹未来城市样本,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园城市新典范。
针对场地的复杂水体,设计团队通过“溢流分治,反向补水”的策略,率先在中轴区将水质提升至3类水,打造亲水示范区;通过“多目标补水”的方式,将换水效率提升4倍;以如意湖“超级湿地”为基质,联动7条城市水廊道,恢复河口海湾湿地生态多样性。
▼海湾河口治理修复:设置溢流堰,补足近期非汛期水量缺口;通过分析场地潮汐涨落过程,开挖潮汐通道,引入优质海水。
▼生态护岸:结合不同的河岸现状以及周边的功能类型,设定6种不同的驳岸类型。
▼海绵城市、面源污水净化系统:沿岸收集雨水径流至雨水口袋公园,经过湿地驳岸净化后,汇入河中;在周边收集雨水系统中,设置连续蓄水模块,如生态草沟、口袋公园等,构建城市净水廊道。
▼盐碱地绿化:抬高地形、降低水位以适配不同植物;根据潮汐变化,设计不同潮间带生物栖息地,最后达成稳定的生态系统碳中和。
▼碳中和:以低碳能源、低碳运营、低碳材料、低碳植物以及低碳照明为目标,着重调整其植被系统等6大景观系统。
▼负碳盒子:以不同类型的负碳盒子作为承载媒介,模块化置入场地不同功能片区。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也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在要求所做出的重大决策。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所有景观从业人员对既有的理念、路径、技术等予以反思,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灵活运用并及时更新方法,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