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泰州,位江淮海交汇之地,是一座具有两千一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以其风物钟灵毓秀,文化昌盛繁荣,著称南北,闻名海内,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

  七千多年前,泰州地区还是一片茫茫的大海。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从逐渐东去的大海中,泰州之地一点一点露出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块土地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名字海阳。海阳者,面海朝阳也。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泰州首次出现在西汉的版图上,是临淮郡下属的建制县,县名海陵。海陵者,海边高地也。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设海陵郡,六朝以降,日趋繁荣,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升,至唐代初年,曾以县置吴州。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在海陵设置盐官,管理沿海各盐场,海陵监时为全国十大盐监之首,此时之海陵已是滨江临海之重镇、东南贡赋之要地,成为江淮之间通江入海的交通枢纽和重要门户。南唐开国昇元元年(937),因海陵为“水陆要津、咽喉剧郡”升为州治,取“通泰”意始名泰州,自此沿用千余年。今泰州辖下海陵、兴化、泰兴、靖江、姜堰、高港等地都为泰州故地,历史都很久远,海陵当为汉县,兴化、泰兴为五代置,靖江原为江心之洲,明代置县,姜堰、高港旧为泰州属镇,江淮间一片古老的土地,千百年说不尽的风情。

  走在古老的街巷中,青石路面叩发出平平仄仄的诗意,坡子街、税务桥东街、陈家桥西街、涵东街、涵西街、五巷、阮巷、槐树巷回眸每一条深远,都是一段悠久历史的沉淀;置身于古朴幽静的小镇,耳熟能详的那些熟悉的镇名:昭阳、柴墟、黄桥、溱潼、姜堰、安丰、生祠、白米明风清雨,一个个从历史中走来,古色古香,小桥流水人家,依旧昨韵仍在。

  地处平原的泰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山脉,也就谈不上有崇山峻岭可供登临,但千百年来,州中各地却也有涌现出数座“文化名山”。“泰岱烟岚”,位于城西的岳墩泰山,一年四季松柏葱茏、幽邃凝寂,名园比邻,祠宇幽深。州东乡天目山,有“形胜东来第一山”之称誉,因历代有多位著名道士隐居此地而仙名远播。此外,靖江孤山,兴化茅山、阳山,等都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比起名山大川,也不逊色。

  海陵城“儒风之盛,夙冠淮南”,人文资源更是极为丰富,自古以来,州中名贤辈出,各领风骚,钟灵毓秀之地引得无数文人雅士寻胜探幽,名宦英才荟萃居留。涌现出东吴大司马吕岱、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宋代大教育家胡瑗、《水浒》作者施耐庵、泰学之祖王艮、评话宗师柳敬亭、“布衣诗人”吴嘉纪、历算学家陈厚耀、书画奇才郑板桥、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围棋国手黄龙士、京剧泰斗梅兰芳等乡贤,飞鸿留迹过骆宾王、欧阳修、王安石、秦观、苏轼、范仲淹、岳飞、陆游、文天祥、汤显祖、孔尚任、高凤翰美哉泰州,名流们在此吟诗作赋,闲居寻伴,留下多少大作华章、绮丽佳篇。如今旧迹依然,故踪萋萋,故居、古墓、旧苑、残碑给古城名邑平添了无限风韵。赵朴初老咏泰词云“名城名宦交相重”,地因人名,文因地著,文地交辉,所谓“人天美景不胜收”。

  水,是泰州的灵魂,广袤大地乃万余里长江泥沙,由“白马驮负”至此,万物生灵受四亿亩淮域之水,于“乌巾荡漾”处喂养成长。鸟瞰泰州,境内河湖众多、水网稠密,作为江淮间的分水岭,境内老通扬运河属于长江水系,与之相连接的河流称为“上河”,新通扬运河属于淮河水系,与之相连的河流称为“下河”,二者流汇于泰州城壕,泰州城河之水,兼美江淮。下河地区,地势低洼,集中着州中很多风光秀丽的湖泊,溱湖、得胜湖、大纵湖、沙沟南荡、乌巾荡等就是其中比较有名的,“穷海三秋尽,扁舟万里行。夕阳无近色,偏照远帆明”,位于水乡中的泰州城也是水绕城、城抱水,水城一体堪称一绝。但览城中,市河、玉带河旖旎慢流,小西湖、夏家汪、静影涵天,桥梁跨水而修,高桥、暮春桥、周桥、迎春桥、伏龙桥、孙家桥每一座桥都系着一段故事,有神仙,有皇帝,有才子说来都是津津有味,岁月绵长。在古城的小巷中,星罗棋布着各代水井,七星井、四眼井,董郎留下的井,高僧点出的泉,井绳在井栏上拉出一道道岁月留痕,昭显古老沧桑与沉寂。在城河清清碧波下,还有几口伴随古城一路走来的汉井,唐宋元明清,千载变迁,井水依然。

  早在唐代,海陵县城即有大宁坊、常乐坊、祯实坊诸里坊。五代时候,吴王杨行密在海陵兴建行宫,以供游兴,到了南唐,宫室里入住进已失去皇位的杨氏子孙,南唐新君定宫名为永宁宫,至今宫址仍存,见证皇家风雨。宋代由于城市政治地位的提高、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区面积逐渐扩大,日益繁华,名流会集,泰州兴起第一次造园高潮。曾任江浙荆淮制置发运使的州人许元,是一代文章太守欧阳修的好友,庆历八年他在州城北叠山引水,营建亭园,是为“南园”,永叔公特为之作《海陵许氏南园记》,六一大笔,名园生辉。时在泰州任知州的曾致尧也在州衙中辟水洲,修园林,积翠亭、望京楼、芙蓉阁、清风楼美丽的郡圃中,亭台楼阁参差错落,花草佳木各自缤纷。在泰州西溪任盐监的范仲淹也在任所筑起了奉先亭、仰止亭、傅野亭、养善堂、棠斋堂等亭台堂馆,他还为滕子京在泰州建的文会堂作诗,范滕之交以一篇《岳阳楼记》而名垂文史,溯其源应是泰州城中的文会堂,滕子京时任海陵从事,曾修文会堂,提倡以文会友,范仲淹作《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诗记之,从堂到楼,从诗到文,确有一脉相承。南渡以后,州人于城东南隅建海阳楼,于泰山巅建起云楼,于南山寺中建文峰塔,皆成名景。嘉定十年,州守李骏取“方丈瀛洲”之义于城西南营建方洲,全园亭、榭、泉、洞等景观甚多,为泰州历代园林之冠,也为江淮间之少有。

  到了明清时候,由于泰州城少有战火相扰,有“太平之州”之称,生活安定的人们又一次掀起置景热潮,追求自然,亲近这喧嚣尘埃中的一片净土。日涉园、春雨草堂、好好园、渔壮园、清响园、泓园、勺园、一松园诸园迭起,州中大族宫氏、缪氏、陈氏、周氏、李氏、钱氏等也纷纷兴修庭园,各有大观。曲径回廊,精美的园林庭园中,各式建筑与山水花草融为一体,如一首首凝固的诗,一曲曲见诸形象的音乐。直到今天,走入那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园林街巷中,一股“古朴、典雅、封闭、宁静”即扑面而来,“层楼高峙,看槛外萦红,檐牙飞翠”,当年之盛,可待追忆。

  泰州地处吴头楚尾,释道二教于此兼融。梵宫花雨,贝叶真经镇古寺;斗坛来鹤,雅乐清音润仙宫。佛教是泰州历史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往昔各大名山主持,多属泰州人,有“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方丈泰占多”一说。东晋安帝义熙年间(公元405年公元418年),高僧觉禅就在这块土地上始建道场,这就是泰州千年古刹光孝律寺的前身,由此往下传承,弹指一挥,古寺业已一千六百多年了。“无山八座寺,有水便成庵”,唐宋以降,明清以来,仅海陵一地就有寺庵500座以上。光孝寺、东山寺、西山寺、南山寺、北山寺、雨声寺、觉正寺、永宁寺、净因寺州中九大丛林寺宇辉煌、高僧辈出,临湖禅院、都天庙、岳庙、准提庵、松林庵、兴隆庵,以及姜堰镇的净业寺、岱岳寺,海安镇的广福寺、祗树禅林,昭阳镇的上方寺、宝严寺,唐子镇的木塔寺、蒿坡寺,泰兴镇的庆云寺,溱潼镇的寿圣寺,柴墟镇的寿胜寺等都是规模很大的寺庵,香火皆很旺盛。六朝烟雨,南国风流,一座座古老的寺庙与泰州的历史、江淮的文明紧紧联系在一起。光孝寺数史最久,为江右四大传戒名寺之一,既出有觉禅、性慧、常惺等历代高僧,又吸引着陆游、胡海平、梁章矩等历代名宦文人之目光。在州城南,大雄宝殿建筑样式与故宫太和殿、山东岱庙相同的南山寺被称之为“江浙第一寺”;在古镇唐子,蒿坡寺为六朝第一位皇帝宋主刘裕敕建,被誉为“南朝第一寺”。此外,东山寺之于张士诚,寿圣寺之储柴墟,上方寺之于郑板桥,西山寺之于陈毅岁月章回,可书可写。

  道教传至泰州的时间比佛教还早一些,在后汉神仙方术时期,州中就建有“江海会祠”作为道家方士的游息之所,这应该是泰州有记录中最早的一处名胜了。南朝梁代,泰州第一座道观乐真观建成,到了唐代,州东乡姜堰建起兴安观,西乡小纪修建了真武庙,五代时城区始建仙翁祠,稍后的上真殿、城隍庙、仙源万寿宫、玉皇宫、南斗宫、北斗宫、三官殿、斗姥宫、女冠子庙、泰山庙、彤华宫、火星庙等古宫名观都是青烟缭绕、鹤飞龙吟的仙乡福地,其中仙源万寿宫规模极大,殿宇屋舍超过500间,以致泰州有“骑马关山门”的俗谚。道观中至今仍存的是位于东城的城隍庙,前后三进,青瓦黛墙,在江苏省内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已被列为全国文保单位。之于斗姥宫之列,虽已入民居深巷,但也多有遗迹可闻,寻幽探密,本是趣事一宗。

  历史上,岳飞曾任泰州知州,在这片土地抗击金兵,后人建岳飞生祠堂、柴墟岳忠武王祠、泰山岳武穆祠、兴化岳忠武王祠以崇祀之;李庭芝在此抗元,莲花池畔遗迹悠悠萋。革命战争年代,在这片热土上诞生了中共江浙地区第一个农村独立支部,爆发了五一农民暴动,发生了我党统战史上著名的泰州谈判和黄桥决战、苏中七战七捷(首尾两战)、渡江战役(泰州段)等威震敌胆的著名战役,陈毅、粟裕、张爱萍、张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长期在此战斗、生活,留下了诸多佳话。徘徊在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旧址、新四军东进泰州谈判纪念馆、黄桥战役纪念馆、白马庙三野渡江指挥部及海军诞生地纪念馆、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纪念馆,追记风云时代,松柏无语,夕阳正浓。

  溱湖风景区、凤城河风景区、引江河水利风景区、泰兴古银杏森林公园、兴化李中水上森林公园风清云淡,天蓝水碧,使古城自然风景、人居环境倍增美丽。

  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泰州有着诸多探古寻幽的好去处。数百处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古石刻及革命斗争旧址,上百处的湖泊湖荡自然风景,经过修葺整饰,添以亭台点缀,风采毕现,历久弥新。七百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曾来过泰州,在他的《马可波罗行记》中他这样写道:“泰州城不大,但各种尘世幸福极多”。在这位游历神州各地的外国人脑海里,泰州的印象是极多的幸福。“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孟浩然的这两句诗,颇为形象中肯地道出了人们向往自然、痴迷于风景名胜的心绪,流连于泰州各地的名胜:

  人们也总会陶醉其中,欣然有得,尤其是生活在古城中的人们,相信感到幸福的远远不止一两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