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南门广场综合提升改造项目,是一个集城市更新和综合体开发的复杂工程,涵盖1)城墙保护、2)改建;整修地铁;3)新建车行地下隧道;4)整修护城河;5)新建商业综合体;6)新建文化演绎场所、配套舞美设施及7)公园景观提升(含夜景亮化)等七个子系统。
工程总用地面积82879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69229平方米(基地被护城河、城墙、道路划分为松园、苗园、环城公园东苑、西苑、南门里、南门外广场等六个地块)。建筑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两层,地下两层建筑地上2962平方米,地下66267平方米。建筑高度最高处9.0M,容积率0.04,绿地率55.2%。
南门广场位于西安著名的历史轴线长安龙脉的中心。这一轴线串联起汉、唐、明、清、现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也是西安城文化、旅游、商贸、交通的核心区域和重要城市节点。设计通过全局性,立体化的整治提升,使南门广场片区适应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设计首先是面临文物、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古建筑原汁原味的保存搁置,等同于将建筑当做展品放在博物馆展柜内,割裂了古建筑的实用性。现状南门广场缺乏承载旅游功用的服务设施,缺乏市民休闲娱乐的商业配套设施,缺乏迎宾礼仪展示需要的一系列空间。我们期望通过改造,能挖掘和发挥古建筑余热,在保持古建筑风貌形制的前提下,将内、外部空间统筹考虑、整体提升改造。
其次是文物古迹的原质性保护与城市核心建成区交通瓶颈的矛盾。现状的南门内、外广场,被护城河、城市环岛路、城墙割裂为互不连通的若干地块,成为市民可望不可即的交通孤岛,削弱了南门广场作为文物古迹参观游览的可达性,降低了南门广场作为城市开放空间为市民休憩休闲使用的可用性。这需要在古建周围进行立体交通改造,满足旅游服务人流需求的同时,将城市基础设施与车流、捷运系统、步行系统综合整治,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地下、地面空间,但又不能从视觉对古迹文物造成影响。
再次还有南门广场内、外建筑风貌问题。周围不同时代建设的各式地标建筑可谓百花争艳百家齐鸣。南门南广场建筑风格混搭形态各异。我们期待用最简洁有力的建筑语汇和景观处理手法,谨小慎微的重新组织广场内部空间,限定、围合广场外部空间,建构一个完整统一的具备领域性的城市开放环境。同时我们最小化的降低、削弱新建筑体量,使之与文物古迹取得协调或对比的协调。即:我们希望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创造一处风景秀美的环境、能够满足现代人对传统古建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兼顾服务于现代社会功能需要的其如其分的空间。
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建立方便的步行系统,缝合和织补公共空间,满足不同群体对城市节点空间的要求。提供凭吊历史遗迹、休憩旅游、散步晨练等的场所,因此就要根据现代城市的要求建立起完备的交通体系,力争人车分流。
二.坚持以少胜多的设计理念:南门作为一个历史的遗产,它的周边最好的陪衬,是同样苍老的具有生命的绿树和绿地。我们视图通过 以少胜多,惜墨如金的减法设计,严控中央、协调两翼,取消、消减、弱化地面建筑体量,实在需要的功能性建筑体量,进行简化和背景化处理。
三.尽可能多地保留历史和记忆:我们并没有采取大拆大建的简单方式,而是尽可能保持不同时期的记忆,只要对保护有利,都尽可能地保留,凸显南门城楼完整的天际线,保持这座城市特有的表情。保留树林、城河、品质较好的园林小品建筑甚至是不同时期修建广场的痕迹。我们希望包容地保留和承传城市记忆和精神。
四.同源同构的简单法则:采用“包饺子”的新旧混合方式,南门周边不可避免的要建设一批建筑,在满足小体量分散的原则下,小建筑的形式将是重要的抉择。我们从各种视线分析,从格式塔心理学分析,在主要视线控制范围内以风格风貌以传统园林建筑为主,两翼边缘点缀有2处现代性的覆土建筑为辅。
五、丰富叠合、功能混搭:以极简洁的外在形象,承载极繁的复合功能。设计将南门区域地面层留给市民休憩游赏,大力挖掘地下空间潜力,地下建筑设计补充有餐饮、娱乐、停车及城墙管委会办公、设备、演出排练准备房等各种实用功能。
总建筑面积:6.92万㎡(其中地上2962㎡,地下6.63㎡),地上局部两层地下两层,机动车停车位697个
项目规模:6.9万㎡的地下综合体(地下公共停车场、地下商业、地面公园及附属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