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历史长河,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底蕴。尤其是诗词图画,是现代人所达不到的一种程度和韵味。其中一幅图画就是《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不仅仅在当时十分的轰动,并且至今仍然让人们叹为观止。

  这幅图主要是把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样貌展现的淋漓尽致。当我们把《清明上河图》放大之后,就会让观赏者仿佛看到另外一个世界。放大后其中的一个场景还十分的尴尬,树下的这个小伙到底在干什么呢?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幅图呢?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泽端。张择端按照现在的地理位置来看,是山东诸城人。张泽端很小的时候,就十分的聪慧,爱好读书。

  并且他对画画十分的感兴趣。由于张择端在青年的时候,一心一意的想考科举,所以他把心思全部都放在了科举考试上面。但是命运总是造化弄人,在他尝试了很多遍后,依然没有能够顺利的考入。

  张择端并不是死脑筋,不撞南墙不回头。他遇到任何事情都很会变通。既然科举这条路行不通,那就换另外一条。因为自己还非常的擅长绘画,所以张择端就决定一心一意的研究绘画,想让自己在绘画界能够出人头地。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张泽端不断地努力下,几年后他在绘画界已经小有名气了。有一天张泽端和自己的兄弟们去游玩,无聊至极的张泽端就来到了酒楼的阁楼上。

  张择端本想着来到阁楼上,只为了透透气解解闷,但是放眼望去阁楼下的场景,张泽端瞬间感到十分的震撼。阁楼下尽收眼底的,几乎是整个宋朝的景象。所以此时此刻的张择端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他要将整个宋朝的市井文化都呈现在一幅画里面。于是张择端就将自己的这个想法,讲述给了他的亲朋好友,但是所有人觉得他的这个想法,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但是张择端仍然自信满满。终于靠着不断的观察,和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历经几年终于画出来了,并且将此幅画命名为《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的算是一个画工非常庞大的画。画的总宽度是二十四点八厘米,长是五百二十八点七厘米。整幅画中有五百八十七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十三种动物和九种植物。

  当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被世人所看见的时候,无一不称赞这是一个稀世珍宝。张择端几乎每一笔都达到了传神的地步。从古至今鲜少有人能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笔墨来完成一幅画。这样的毅力和精神让人不得不佩服。

  这幅画主要是将宋朝的民众世俗生活,与商业活动相结合来进行展示。整幅图的观赏顺序,与当时看文字的习惯是一样的,是从右往左进行观赏的。整幅画的内容大概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郊野、汴河、街市。

  整幅画虽然看着是非常的大,但是每一部分的内容都十分有序,结构紧凑。没有任何一笔是多余的,整体也不不杂乱。

  将《清明上河图》从右至左看,呈现在观赏者眼中的,是由城内到城外的景象。城外彰显出的是一幅春意盎然的郊外景色。两旁的柳树肉眼可见的,是刚刚长出来嫩芽。贯穿在树间的一丝淡淡的薄雾,如同于仙境。

  最不可思议的是,张择端能让我们清楚的分辨出,在这条农家小路上来往人的目的。据观察这条小路上的人,大概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从农家出来,行色匆匆的赶着小毛驴,想要到达集市上去买一些东西人。另外一种明显就是从京城里赶过来的富贵人家,准备到田园间去踏青。

  《清明上河图》的中间的部分,主要的就是汴河桥上桥下的内容。桥下其实主要是一些负责在河上运输的一些船商们,进行商品的装卸和运输。其中最显眼的就是河中间的一艘非常大的,遭遇到危险的船只。岸上的人们和船商们,都纷纷呈现出了十分担忧的模样。甚至还有一些船上人想要伸手去进行援助。

  将河水与两岸进行连接的桥,是拱形的,桥面十分的宽阔。因为这架桥是连接两岸唯一的路径,所以难免会非常的拥堵。这架桥上有骑马的人,有手牵着手散步的人。有推着小车想要摆摊儿的商贩,有正准备上桥的人,也有正要下桥的人等等。

  这幅画的最后一部分就是街市部分,这一部分也是整幅中最繁华的一个景象。在这个街道旁有富贵人家的住宅,做生意的店铺,以及官场的衙门等等。街面上也是形形色色的人,十分热闹。

  但是这幅画的一个场景,基本上是被所有人忽略的。在放大以后,才看的清清楚楚。这是一个男子穿着红色裤衩在大树下面睡觉的场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面,无论男女都不可以衣不遮体。

  这个男子完全是在忘我的状态里面,不在乎身边的人的评价以及感受。可能是因为当时天气太热的缘故,仔细去看,不仅仅是露出来红色的裤衩,就连衣服也是掀起来一点。

  此时此刻的场景难道这个小伙子并不害臊吗?如此令人不解的一个行为,不得不让周围的人感到十分的尴尬。掩面匆匆离开。但是张择端既然将这一场景呈现在画里,必然有他的道理。

  通过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清明上河图》流传至今仍然被珍藏,甚至是三年才展出一次,可见它的珍贵与不可代替之处。是张择端给后人留下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