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下,社区规划与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社区中心作为社区中最为重要的公共服务空间节点之一,除了为群众提供诸如社区医疗、街政管理等服务外,更应深挖其空间潜力,为营造多元、活跃、公平的邻里关系创造物理空间基础。文章以南京市秦淮区永乐南路社区中心及秦淮区人民检察院项目为例,探索通过园林造园手法的现代诠释,在规划、建筑、空间等多层面上发展出公共空间中的兴趣点,将城市空间塑造成为“社区客厅”的可能性。

  社区(Community)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一般是指生活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尽管社会学家对社区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对于社区基本特点的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一定数量的社区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一定类型的社区活动;一定规模的社区设施;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在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下,社区规划与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人们不再仅聚焦于居住空间、办公空间等家庭和工作领域,进而追求更为繁荣和公平的公共生活。建筑学在社区建设中担负着重要使命,人们希望通过营造有感染力的空间来优化社区环境,为营造多元、活跃、公平的邻里关系创造物理空间基础。

  在永乐南路社区中心及秦淮区人民检察院项目中,除了满足业主及法律法规所要求的功能需求之外,建筑师意图利用地形条件所赋予的场地特质,通过注入丰富的空间形态来营造更有吸引力的场所,使城市空间成为社区客厅,塑造社区生活的核心,提升社区生活的品质。

  项目基地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红花街道,基地三面临路,东侧毗邻公安交管大楼(在建)及华侨公墓。基地南侧的明匙路连接两条城市主干道,地铁站位于基地西侧约300米处。基地划分成两个地块,西北侧为社区中心用地,东南角为检察院用地。

  本项目功能较为复杂,除检察院外,按照南京市相关要求,社区中心需包含社区商业、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养老、文体中心、派出所等多种功能空间,此外还需设置一处政务中心,作为未来整个秦淮区的市民服务大厅。综合来看,本项目包含的功能空间可归并为两大功能组团,即行政管理审批组团(包含检察院、政务中心、派出所)与社区服务中心组团(包含社区商业、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养老、文体中心等)。

  社区中心项目往往功能繁杂,合理地组织功能分区及交通流线是总图设计中的重点。本项目中,基地南侧的明匙路由西向东逐渐抬升,使得检察院地块标高比社区中心地块高出近4米,建筑师以此为切入点,将政务中心与派出所结合检察院布置于场地南侧,检察院利用场地高差,将公共服务大厅置于地下一层形成双首层模式:信访群众在负一层经由广场由西侧进入,其他人员则由明匙路上的主入口进入。派出所位于政务中心东侧,也采用双首层布局:内部工作人员由一层进入,出入口与基地南侧出入口相连,二层则作为服务窗口层与政务中心二层共用服务平台。由此,检察院、派出所、政务中心在基地南侧组成行政管理审批组团,基地西南角的广场空间成为了此组团的枢纽空间,办事群众由此分别进入不同的办事区域。

  社区服务中心组团布置于场地北侧。基地周边多为住宅,与项目毗邻的公安交管大楼成为重要的总图肌理现状。北侧组团建筑形体延续东侧公安交管大楼的建筑形态,采用L形高层及大空间裙房的形式组织。社区商业置于低层区域,北侧及西侧沿街面作为商业主要界面,其他功能出入口则主要设置于南侧及东侧。街政服务及文体中心设置于双L的南楼,便于后期使用中与政务中心的联系;养老及医疗服务则位于北楼,尽量避免与南侧公墓的对视,以减少公墓可能引起的心理不适感。

  项目整体上呈现双组团的布局形式,基地西侧及北侧作为主要展示界面解决公共服务人流由城市空间向基地内的导入,东侧的基地内道路则主要解决工作人员及后勤人员的流线)。

  在整体设计构思中,建筑师力图打造一个健康的、专属于社区的多功能空间,在以社区活动为核心的空间中,自然元素被逐步引入至室内,室内又连通着多层次的室外公共空间。

  对于中国园林而言,路径实为空间对时间的引述。方案总体布局的收放以江南园林中的“圃、园、庭、廊”为灵感,以广场、花园、中庭在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皆形成不同尺度的室外空间、漫步道作为路径游走其中,多维度的景观相互交织,打造具有园林意向的空间图景,并创造出可供群众共享及组织公共活动的场所,营造出更有吸引力的社区公共空间节点(图3)。

  以广场为圃。在场地西南侧利用场地高差,检察院将公共服务大厅置于地下一层,并将西侧打开作为公共人流的主出入口,同政务中心一起围合出主要为行政管理审批组团服务的政务广场,周边还有室外绿地、大台阶、室内咖啡厅等围绕,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广场空间节点。在场地中部,通过拉大政务中心与社区服务中心的建筑间距营造出市民广场空间,同时也对东侧的绿地景观形成视觉通廊(图4)。

  以屋顶花园为园。结合室内空间功能打造不同用途的屋顶花园,如将与养老功能直接联通的屋顶空间设置为老年人室外活动场地,将与文体中心相邻的屋顶空间打造成室外活动场地,抑或通过大楼梯结合屋顶空间形成社区的空中剧场等。将屋顶花园赋予特定的功能,并与邻近的室内功能形成联动,既丰富了空间形态,也可有效地提高室外空间的使用及管理效率。

  以中庭为园。在政务中心和社区中心分别引入中庭空间,将阳光引入室内,使空间使用者在室内驻留时能拥有更为明亮通透的使用感受,同时与建筑外部的廊道、花园交织相映,室内空间被阳光花园环绕,创造更为宜人、绿色的公共服务大空间。

  以室外漫步道为廊。整个项目以一条连续的室外漫步道作为骨骼,分别以政务广场上的室外大台阶和社区服务中心首层的商业外摆空间为端点,将各项公共服务空间串联在一起,途中以广场、平台等空间节点作为点缀,同时以场地东侧的绿化为倚靠,使一步一景的动态路径呈现出连续的景观体验,同时在不同的停留点又展现出不尽相同的戏剧场景,塑造出有吸引力的城市步行休憩空间(图5)。

  建筑造型以“叠石”为理念,以标识、界面、材质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刚柔并济的界面处理原则,将项目中不同功能属性需要的形象特质呈现出来。

  造型以方盒子作为基本建筑语言,以追求简洁挺拔的整体形象特质,再通过体块的穿插、错动等手法丰富建筑形态,室外楼梯、空中平台等则作为活跃因子进一步赋予其活泼趣味的氛围。建筑立面以竖向线条为主要语言,既迎合了挺拔向上的建筑形象,又与东侧的公安交管大楼相呼应。对于商业、公共服务空间立面形式则更强调开放,除玻璃幕墙外,还通过引入石材幕墙、仿砖陶板幕墙、穿孔铝板幕墙等在局部形成视觉焦点(图6、图7)。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也呈现出以存量更新、提升品质为主的新趋势。伴随着整体生活品质的提升,人民对家庭及工作生活之外的生活内容必然有更高的要求。在微观层面,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社区规划建设中成为关键议题,社区有义务向居民提供除家庭和工作领域之外,致力于补充公共生活以打破社交壁垒的公共空间。社区中心作为社区中最为重要的公共服务空间之一,通过挖掘其空间潜力以最大程度地获得人本价值变得愈发重要。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出台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对不同级别的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内容及规模等要素提出要求,在满足各项规范、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营造更多优质的共享空间场所无疑是一项挑战。

  在本项目中,建筑师通过分析基地本身的地形特点,将多种功能空间有效、自然地组织起来。同时,运用极具地域特征的园林造园手法,将功能性、日常性的建筑空间融入到活跃的公共路径及空间节点之中,通过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对话,多维度的景观相互交织,打造具有园林意向的空间图景,发展出公共空间中的兴趣点,创造居民主动、愉快地聚集在一起的可能性,构建出活跃、积极的社区氛围,将城市空间塑造成为真正的“社区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