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社区无障碍交通:拯救山地老旧社区新思路 2022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优秀作品
全新角度探索山地老旧社区更新公式,“交通系统优化+场地活化=整个社区的更新”。
本案例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结合山地老旧小区的特征,以唤醒居民对场地的情感为目标,探索凭借交通优化、场地活化等手段,来构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山地老旧小区更新的改造策略。本案例通过整理和优化交通流线,解决山地地形为居民出行带来的困难,在交通系统优化的基础上,基于场所精神理论激活社区内各小场地,最终借助交通与场地的更新,完成整个小区的更新任务。
现阶段,城市建设正从粗放向集约转型,从增量向存量转型,从破坏向保护转型,从快速生活向享受生活转型,城市更新成为趋势。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重庆市规划局于2021年9月17日发布《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更新规划》。该文件明确了重庆市域内老旧小区的范畴,即包括2000年前建成的以及一部分不超过2005年底建成的确实有更新需求的小区。
同时,该文件为老旧小区改造提出了新要求,指出老旧小区更新需要完善小区配套和基础设施、传承历史文脉、优化公共空间、改善出行条件、修缮老旧建筑、促进社区治理,让人民群众获得更方便、更美好、更舒心的生活。
参考《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更新规划》所列举的更新急需更新的老旧小区名单,我们对渝中区、九龙坡区多个老旧社区进行走访调查之后,最终确定以“渝中区桂花园新村社区”为更新目标。
该小区建成于1998年前后。社区北临桂花园路,南靠健康路,东侧与大田湾体育场间隔体育路。地块东南侧连接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西南侧紧邻国际村公园与鹅岭二厂文创园,西北侧与李子坝公交站相通。
小区内部极具山地特征,东西方向横跨约450米,南北方向间隔约200米,内部地形高差极值约45米,高差变化复杂。内部交通依靠数百级台阶来进行,居民(特别是老年、残障人士)出行极其困难。
由于年久失修,社区内多数场地及其活动设施老化,居民无处开展日常活动,恶劣的社区环境严重影响着居民们的日常生活。社区中的种种关于出行与活动的问题频出,亟待解决。
经过一周的测绘与调研,我们将实际调研体验与地形数据相结合,并充分考虑居民访谈所总结的需求,初步分析场地所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拟采取的策略。
在地形方面,整体走向南高北低、中央平整且背靠崖壁,西侧高差变化最大、南侧高差复杂多变。
地形对于该小区来说至关重要,小区内居民楼依附于地形而建,该小区也因地形而与众不同,如果要对地形进行更新改造,成本过高难度过大,因此本案例中选择保持原有地形,以地形为基础进行规划设计。
在水平交通方面,原有交通线路混乱,存在尽端路,各场地之间连接性较差。在垂直交通方面,社区整体高差过大,单段阶梯数量过多,无障碍设施难以应用,防护设施老旧。在社区停车位问题上,原场地只有一个小型停车场,几乎无法满足社区停车需求。
考虑到场地内路线曲折复杂,高差复杂多变,我们提出针对不同分区灵活运用不同方式组合解决无障碍交通问题。方案构建多台层交通枢纽连接各场地,梳理交通流线,消灭尽端路,通过电梯解决高差变化过于剧烈的地段,阶梯一侧增设无障碍轮椅升降机,翻新防护设施。原场地正中央有一足球场平台,方案考虑在此有足够的发挥空间来建设中心枢纽,由原先只建设交通枢纽改造为考虑结合社区居民需求建设多功能服务中心。场地东北侧地势相较平坦,我们提出由中心枢纽延伸出无障碍坡道连接场地,或者构筑无障碍空中走廊,使人车分流的同时可下行至桂花园路。场地西南侧区域地势变化较大,高差高达45米,方案提出于原场地状元路中段一侧小绿地构建电梯枢纽,下行地底直达停车场,连接中心枢纽,上行连接状元路一侧各个场地。中心枢纽一层与负一层位置设置地下停车场,设置两处出口,一处出口沿原有道路行至桂花园幼儿园方向,另一处又地底行至体育路方向,可解决大部分停车位问题。
原有场地消极空间过多,各场地之间连接性较差,场地活动设施老化且单一,活动内容较少,不同分区场地辨识度较差,植物不符合“桂花园社区”主题,并且遮挡视线、遮挡阳光。
方案构建多台层交通枢纽连接各场地,同时充当社区多功能服务中心。对于现有失落的活动场地进行更新,为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丰富场地活动设施和活动内容。
综合考虑地形、交通、场地三方面因素,本团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即建立“全社区无障碍交通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发散出整个社区的交通系统组织方式。在确定中心交通枢纽的基础上,以无障碍坡道为线连接各台层,设置次级交通枢纽以解决场地内西侧的复杂高差问题,最后散点式布置电梯,解决部分地形高差过大的问题。
在交通系统优化的基础上,以“场所精神”为切入点,重塑居民生活场景。对居民访谈内容进行戏剧性处理的基础上,演绎出居民每天的生产活动,并以此为基础推理出具象化的居民需求场景。
无障碍交通系统由中心交通枢纽、次级交通枢纽、无障碍坡道、电梯以及轮椅动力辅助装置等手段将社区内各节点相连接共同构成。
中心交通枢纽在承担交通作用的同时,以覆土式建筑的形式同时承担起社区服务中心的功能,将居民室内活动及社区服务功能安置其中。次级交通枢纽通过垂直电梯解决西侧高差过大,台阶过长的问题。次级枢纽与中心枢纽连接,将西侧状元路三个小场地接入整个交通系统之中,以实现整个社区的无障碍出行。
方案以“场所精神”为切入点,将居民需求转化为具体场景后,按居民目前的使用状况,对场地进行更新改造,在环境提升的同时为居民提供一日的各种活动,活化各场地。
随着重庆的发展而不断老去的山地小区,经历了从一时的辉煌到如今的平淡。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们在这样的落差之中日复一日上演着失落的一天。
接近9公顷的范围内,约45米的高差严重阻碍着本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出行。我们将调研体验总结为以下几点:衣服到处晾、轮椅全靠抬、莫得太阳晒、莫得地方耍、台阶特别长。
为了帮助居民解决这些问题,基于对现状的分析总结,我们从地形、交通以及场地三个方面对项目用地做出详细分析,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办法——通过构建“全社区无障碍交通”来解决目前存在的严重问题。
对原场地原有交通形式阶梯大部分保留,并增设两个交通枢纽:一是位于场地中央的中心交通枢纽,二是位于状元路一侧的次级电梯枢纽。两个交通枢纽借助无障碍坡道连接不同高程的台层。“枢纽+无障碍设施”的方式,最终构建起了“全社区无障碍交通系统”。
我们以场所精神理论为切入点,对社区内各小场地进行更新,以满足居民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为目标,构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活动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