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要把优秀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这为我们深度促进文旅融合,科学、合理地部署和加快当前文化、旅游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1月3—4日,2019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的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厅局长们在工作汇报和讨论中,面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形势,纷纷提出要在各地现有旅游资源基础上,在旅游工作中加大创新力度,在旅游业中挖掘和扶持文化元素和复合潜力,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丰富旅游内涵,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服务品质,在拓宽旅游产业多业态经营发展的前提下,实现适合时代发展和当下多元化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升级换代。

  1.承载核心: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是否应进一步思考文旅深度融合的承载核心到底是什么?

  2.内容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态才能更好地与旅游融合、增益发展?

  3.手段运用:如何迅速让文化元素形成品牌,在旅游产业中真正起到聚人流、促消费和增卖点的作用?

  所谓文化景观,就是在一定自然景观之上的意识形态,是自然地理在意识范畴的投射和反映。自然地理是文化景观的生成条件,文化景观赋予自然地理文化印记,两者相互依存,构成有机整体。对于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或者一个景点来说,文化景观通常是与自然景观结合的,也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传说、一种行为模式、一种物产、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一种心理寄托等。

  旅游最初是从人们游山玩水开始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直至今天,旅游从最初的随机观光和对自然的好奇与发现,逐步发展和分化出了现如今的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康养旅游、体验旅游、探险旅游、研学旅游、创业旅游、创作旅游等众多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涌现出诸如张家界、九寨沟、黄果树瀑布、黄山、华山、泰山、普陀山、长江三峡、孔庙、少林寺等著名旅游景区,这些景区都具有较强的文化基因,并成为旅游发展的强劲动力。但如果没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五岳独尊”等文化景观,没有传统佛教意义之于普陀山、五台山等四大名山,没有电影《少林寺》的中外热映,不会有如今中外游客如织的良好运营现状。

  文化景观本身就是行之有效的旅游品牌。国外的热点旅游城市,如伦敦、巴黎、罗马等,国内的北京、西安等,都是文化景观显著、文化积淀丰富的城市。这些城市能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与其自身的文化基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提炼中华文化精神标识,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环节,只有提炼出来,才能更好地传播和展示。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旅游业整体形势向好,但一些地方为招揽游客和快速发展旅游业,大兴土木,劈山破水,到处兴建庙宇楼阁,纷纷仿建古建筑和村落小镇。这些未经充分的文化元素挖掘整理和科学的研究论证,没有进行文化景观的合理规划和有机塑造,只是一味造山造水、低级模仿的盲目性、破坏性投入,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要想得到“金山银山”,前提必须是“绿水青山”。在多数地方,地面的景色是基础,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差异化经营才是其发展的真正活力所在。

  差异化更多体现在文化景观上,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把大力气和大投入用在文化景观塑造上,用在既定文化景观投照下的地面景观合理布局。在规划和论证文化景观搭建的过程中,要注重主IP和其他呈示性、功能性文化元素和子IP的合理有机布局与构架。主IP是文化景观的核心,它既是更上一层文化景观的功能构成和细节呈示,又是下层文化景观和经营性的文化、旅游元素的揽客招牌。

  中华数千年的文明,漫长的历史和文化沿革,各地不同的民族风格和自然地理风貌,造就了各地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已经基本形成了文化景观的差异化:魅力北京、精彩上海、水韵江苏、诗画浙江、七彩云南、多彩贵州等。各地市及以下地区的文化景观搭建,是在省一级景观核心IP的基础上的延伸、扩展、丰富和具体化、经营化。以前,人们主要的旅游消费形式,基本以行、看、食、住、玩为主,随着时代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又衍生出康养、研学等。文化景观搭建追求新奇、独特、唯一性,应该简单明了,易于传播。同时配合好看、好吃、好住、好玩,又或者是宜居康养和各种文化与历史的探究。

  各地文化景观搭建是个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过程,既不能无所依凭,也不能囿于传统而忽略当下。它应该根植于中国传统和民族文化土壤,挖掘独特内涵,充分展示其文化魅力。现有的许多文化景观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知名的旅游和文化品牌,对之要做好保护和完善工作,做好产业跟进和宣传工作,也要紧贴时代发展,充实其时代感和当下意义。还有更多传统遗留文化景观不明显或者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的地区,应该把更多精力和投入放在挖掘和整理本地区各种地理、历史、物产、民间传说、民风民俗等文化元素上,邀请优秀文化产业专家、旅游专家共同论证,确定方向和主题,运用文化产业的商业化艺术创作手段和规律,对确定的核心文化着力点积极修复,敢于创新、大胆创造和创作。通过各门类不同艺术作品的多种传播途径有效宣传孵化,迅速形成属于本地的文化景观,与本地自然地理、物产特色、旅游发展方向相结合,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只要各地充分利用好各自的自然地理资源和不同的文化资源,为地区、城市、景区和小镇合理地“找出特点”“讲好故事”,积极而科学地搭建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景观,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各地的文旅融合就能够得到科学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文化景观属于内容范畴,根植在人们心里;自然景观存在于现实之中。看到、听到的内容会留下印象,会成为凝固的记忆。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明长河里,许多文化景观以“凝固记忆”的形式,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民族的文明记忆之中。久远的伏羲八卦,女娲补天,黄帝、炎帝与蚩尤的逐鹿之战,武王伐纣;秦汉的泰山封禅、扶桑东渡、霸王别姬、昭君出塞;唐宋的诗词名句、文人雅事、忠勇杨家将、精忠报国岳飞;明清的小说人物和场景;民国以及现当代的五四运动、革命战争风云、长征故事、红色经典……灿若星河,不一而足。这些典故、人物和事件,以及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千百年来经文字记载或口口相传、或约定俗成,成了承载人们情感或行为的文化景观,并为今天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文化元素。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尤其是近几十年来通信手段和网络科技的日新月异,从前需要千百年,文字、演出和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才能形成习惯记忆,而今天,一个内容通过媒体广而告之,可以在极短时间甚至是在一天之内以文字、图像和视频的形式瞬间完成铺盖式传播和记忆。这为我们在当代继续丰富和创造文化景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势和条件。

  文化景观的创造需要用文化产业的手段,即以内容为核心的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事件营造、特定场景展示,如文学、美术、音乐、歌舞、戏剧、影视、戏曲、杂技、主题演艺等。文化景观的搭建需要借助多样媒体,将内容传输给大众,根植在人们心里。

  一张人民币上的黄果树瀑布图案,令多少人自儿时就记住了贵州这个地方。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为陕北贫瘠的黄土地留下一片景区,带来观光游客。一幅美术作品《巫山神女》,唤醒了人们对巫山云雨的记忆。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鼓浪屿之波》《太阳岛上》《请到天涯海角来》《神奇的九寨》《成都,成都》,让人们产生了对海南的向往和领略天涯海角的渴望,让厦门鼓浪屿每天游人如织,让北国哈尔滨和美丽的九寨沟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让无数的年轻人流连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一首《青藏高原》,引无数人去西藏沐浴原始的纯净和高原的阳光。电影《庐山恋》和《少林寺》,激起了中外游客去江西庐山和河南嵩山少林寺旅游的狂潮。《刘三姐》和《阿诗玛》,让无数人记住了桂林和云南,向往着那美丽的地方。一部电视剧《一米阳光》,就让无数人去到丽江,在那个叫“一米阳光”的小酒吧外,久久徜徉、拍照、录像。山城重庆,时刻占据着网红和直播的焦点,吸引了时尚男女纷纷去品尝火锅和麻辣烫。

  文化产业为旅游搭建文化景观和传播渠道,带动和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样,旅游产业反过来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创作和创造的丰厚土壤,让文化产业始终贴近并直接服务于社会实践,为文化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文旅能够在探索和实践中真正融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服务、产业互补、融合发展。

  让文化产业真正落地,为旅游注入文化灵魂,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指出,要加强文化领域制度建设,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努力创造光耀世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我们正身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身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进程之中。正确指向的文化产业,将为我们民族的灵魂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再创造,同时也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文化品格的有效方式。机制合理的旅游产业,更是我们建设“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美丽家园的最好途径。我们坚信,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的文旅产业融合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

  旅游项目要规划,要方案,要创意,怎么办?搜索:君纬农业规划设计君纬农业规划设计专注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旅游景区、农场、民宿、农家乐等旅游规划与策划设计,实现产业的有效升级,缔造一个实操性的农旅生态链互动平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