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囿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对其他领域的事情一无所知,那他在自己的领域里也很难成为顶尖”。因为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在自己领域内有所成就的人或者作品,他们的影响早已突破了专业间的壁垒,深入其他领域...

  康石石希望同学们能在创作的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去看看其他领域有所成就的人或者作品,因为他们在个人领域中的闪光点足以启发同学们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去思考更多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有些摄影师出身的导演,他会将重点放在电影的视觉效果上,有些动作指导出身的导演,他拍打戏的能力就很强,而演员出身的尔冬升,更喜欢从戏、对白好不好的角度出发,留意生活中的人。

  《癫佬正传》是尔冬升转型做导演的处女作,他为了在这部影片真实的展现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花了近一年的时间阅读资料、访问社工、接触个案,去了解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处境。

  拍《门徒》的他又用了八年的时间去收集毒品犯罪资料,拍《新宿事件》的他又筹备了近十年的时间...

  他喜欢用这种调查记者式的角度去创作剧本,然后用电影直白的表达出来,所以,虽然他本是演员出身,但在他的电影里,你根本找不到“演”的痕迹,而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真实。

  这种“真实感”就是当时尔冬升导演从演员转型到导演,并在香港导演界站住脚的关键,其实也是同学们在创作时突破自己的关键。

  尔冬升很喜欢把镜头对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比如群演、瘾君子、精神病人…,很多同学也喜欢在创作的时候去关爱“特殊人群”,但康石石见过太多同学最后的结果可能跟S同学一样,都是“自以为”。

  S同学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当初的设想与现实情况刚好相反,然后她带着疑问,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去盲人学校还有盲人按摩院去接触这些人。

  在放下自己的调研目的在跟盲人相处的那段时间里,S同学发现盲人的社交圈其实大多都是盲人,就算他们接触了很多视力正常的人以后,也不会产生很深的交流。

  最终S同学通过这一发现,做出了一个关于无差别交友的App,在这个社交圈里,不用头像来识别人的身份,而是用嗓音。

  尔东升导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一段话“拍电影的时候我不需要大数据的,其实你观察这个电影市场就可以了,了解这个社会,了解这个观众现状怎么样。”康石石觉得这句话也正适合同学们,因为,现在大家都太习惯于在电脑上了解网络上的“真实”了,而忽略了身边的“真实”...

  其实电影题材火不火,有时候时有迹可循的,比如在社会经济最好,生活最安稳的时候,拍一些阴暗面的东西是可以引起关注的。当社会压力大的时候,观众就需要娱乐,需要纾解压力,就像二战的时候美国全是歌舞片。

  很多导演都深谙这种道理,知道什么时候该拍什么片给大家喜欢看,但有些导演喜欢顺势而为,有些导演更喜欢逆流而上,尔冬升既是前者也是后者。

  在尔冬升拍《枪王之王》之前,武侠片这类题材正火,他手上也正好有武侠片的剧本,可是当时武侠片一直没有一个突破口,电脑特技也到了一个极限了,没有新的视觉效果。

  所以当时即便是在陈可辛的催促下,他也没有继续去拍武侠类的题材,而是再一次进行了全新的尝试,拍了《枪王之王》这部枪战、悬疑与心理分析杂交的电影。

  这部电影也正是尔冬升第一次将视野从街头转向中产阶级,不再拍社会底层人民的事。

  在近期的采访中尔冬升说他不会再拍沉重的东西了,因为现代人生活压力已经非常大了,电影是带给人希望的,之后可能会继续拍感情片,因为科技虽然进步的很快,但人的感情却没有进步过,三千年前的人就是这样。

  世界上基本已经没有新鲜东西了,就看怎么把故事重整,再讲述一遍,这话放在我们设计领域也是一样的。

  就像前几年同学们要是在作品集里给考官展示一下你会Rhino、C4D、3D打印、会用个双钻模型、那绝对就是能拿offer的天选之子,但现在,4D打印概念都已经出现好几年了。

  尔冬升导演在创作的时候喜欢突破自己,但他很少向其他导演一样在电影的狭义叙事手法下很多工夫,比如神转折,比如倒叙,比如多线叙事...因为这些无论怎么变都像是在拿一堆积木搭房子,搭出各种式样,漂亮的东西,没有本质的变化。

  在他看来,如果想要做出一个独特、有意义的作品,其实最该的是从更新观念、更换素材上着手。

  就好像同学们知道有一万个人都在用rhino的时候,你要做的不是再找一个没人用的软件来秀,而是去关注那些真正能从根本上让你的作品脱颖而出的东西,比如你的调研能力、你将想法表现出来的能力、你对设计的思考...

  90年代中后期,香港影视商业化气息浓重,一些电影人被迫拍摄情色片谋生,而又不愿意突破自己的底线。尔冬升身在其中,创作出《男女》将那个时期在梦想与现实中挣扎的电影人心情记录了下来。

  因为1995年尔冬升拍过一部名为《烈火战车》的影片,乍看片名像是一部刺激的赛车动作片,然而它却是一部讲爱情/亲情的文艺片。

  很多观众买票入场后因巨大的期待误差而表示了严重不满。对于人们的不理解,尔冬升在1996年的《男女》中进行了调侃和自嘲。

  《男女》可以看作是他在不惑之年对自己前半生电影生涯的一次回顾与思考,同样的,同学们也可以在作品集中表达我们当下的困惑。

  比如康石石东家汉艺国际学员 X同学,起初一直因为头型不好看而烦恼,后来她想到了人们对于美的一种固定思维,就好比唐朝喜欢胖,欧美喜欢小麦色一样。

  她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个人审美不应该被主流审美所印象的看法,希望能打破大家对美的固定思维,同学们也可以往自我风格与主流视觉的格格不入的方向去延申自己的主题。

  最后,当我们回顾尔冬升的作品和对于电影的感悟时,会发现思想的高度和深度与题材和体裁都无关,重点是到底想通过作品传达什么和有没有传达到位。

  所以致力于跨专业的同学不要为了跨专业而做作品,一定是跨专业的结合可以帮助你更好的传达或者以更新的角度去传达才去跨专业,不然将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