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家曾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那么城市雕塑就是这凝固音乐中的休止符,一个城市越发达,对文化艺术也就越重视,城市雕塑的质和量也都会具有较高的水平。因此,城市雕塑艺术水平的高低与否,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指标之一。
雕塑艺术几乎与人类的历史同样久远。中国原始时期的雕塑艺术,在我国,最初的雕塑可以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和陶器算起,这也称得上是中国雕塑的序幕。但雕塑走向城市环境中,却历经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雕塑作品的神秘、高雅使它与普通人的生活保持着距离。
作为一种人类生活的多样性的表现方式,雕塑艺术既有公共艺术开放性的一面,又具有贵族艺术和精英文化的特征。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及人文精神的唤起,使雕塑艺术必然成为公共艺术范畴的主体。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观,雕塑艺术也初步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讴歌新时代和革命英雄成为创作的主流。《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这个时期城市雕塑艺术的里程碑之作。纪念碑的碑座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浮雕,内容分别为焚烧鸦片、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用英勇传神的艺术形象再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中具有纪念意义的一个个瞬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得到复苏,来自世界其他地域的多元文化因素也慢慢融入国人的生活中。城市建设的空前高涨为城市雕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城市雕塑逐步走上有序的发展轨道,迎来了一个大建设时期,为城市雕塑营造了更广阔的平台。
城市雕塑以其凝练的艺术语言与丰富的表现形式,深化了城市空间的艺术情境,为环境空间增添了怡人气息和高雅格调。在类型上,目前对城市雕塑的研究,多将其分为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和装饰性雕塑三大类。在形式上,可以分为浮雕、圆雕等。纪念性雕塑顾名思义,主要以对重要的人物或事件的纪念为主,宏伟庄重,具象或是抽象的艺术手法都可以用来表现。纪念性雕塑也是人们认知程度比较高的一种城市雕塑形式。主题性雕塑通常蕴含着鲜明的象征意义,反映历史和时代精神,甚至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装饰性雕塑是城市雕塑的主体。它的题材广泛,人物、动物、生活、传说等均可作为表现题材。装饰性雕塑注重于周边环境的协调契合,具有浓郁的观赏性和趣味性。雕塑艺术是传播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城市雕塑可以通过添置和修饰环境空间,使之更趋美化;可以美化城市形象,优化空间环境,促进城市化;作为一种“支付补偿”,城市雕塑也是城市发展后对公民和纳税人的回报。另外,城市雕塑有助于缓解快节奏都市生活中人们的精神压力,为平日缺乏交流的城市居民提供休闲、交流的场所。城市雕塑的存在为我们的居住空间营造了优美的艺术氛围,为紧张的都市生活带来了一份悠闲淡定。但城市雕塑所承载的意义还不仅限于此。城市雕塑不仅是美的使者,更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之象征。城市雕塑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公共性,是精英文化向社会化、民主化、大众化发展的一种空间物质文化。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既是特定环境的构成要素,又是雕塑家走向公众的媒介。”城市雕塑存在于一定空间环境中,如果把城市雕塑称为“环境雕塑”,或许更为准确。公共空间中的雕塑是艺术与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建筑环境、人文环境的融合与互动。它体现的是环境与雕塑的景观和谐,应当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心理需求,直接反映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引起公众的心理互动与情感共鸣。此外,环境雕塑以美化、优化人居环境为目的,构筑出环境的整体意义;同时以其自身本体的形象特质成为空间区域的景观和视觉焦点,强化了环境的主体内容,深化了空间的艺术情境。公共艺术创造了环境文化,同时环境又促进了它的发展。中国城市雕塑发展至今,不能不提到西方艺术的影响。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量引入,对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思路产生了巨大冲击。一方面,中国城市雕塑确有过盲目照搬西方模式的失败案例。曾经在很多城市,都能见到西方的维纳斯与东方的琉璃瓦不伦不类地安排在一起。另一方面,令人欣慰的是,更多的中国城市雕塑经过了东西方艺术的沟通和磨合,达到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风格与当代艺术的交融,涌现出大批艺术性与社会性兼备的佳作。相对于绘画等平面的艺术形式,雕塑综合的空间性、叙事性、表现张力以及材料的永恒性,对于还原历史瞬间,缅怀英雄人物这种重大历史题材的表现更为生动直观。这种纪念性雕塑在国内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
传统的中国城市雕塑主要以写实性作品为主。在当代,中国城市雕塑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也出现了不少具有后现代艺术特质的抽象城市雕塑作品。同时,由于城市雕塑所包含的公众性,以及其赋予的主体性内涵,抽象城市雕塑与抽象室内雕塑相比,更容易被普通观众所接受。优秀的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质的物质化再现。在西方,几乎每一座重要的城市都有与自身历史文化相得益彰的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