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在由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办,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小企业与供应链分会、海南省建筑业协会、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福建省建筑业协会、广东省建筑业协会、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等单位协办的“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小企业与供应链分会重组启动大会暨第四届建筑供应链大会”上,北京公司副总经理居朝林分享了海口国际免税城建设情况。

  随后,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齐骥、副会长兼秘书长刘锦章,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一级巡视员、行业党委书记陈孝京,中建集团项目履约管理部总经理张晓葵,中建一局党委书记、董事长吴爱国,总经济师刘兵,副总经理金哲,中建一局北京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范晓林,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靳倩,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武永在,副总经理居朝林,党委委员、工会副主席、党群工作部部长秦兆文等相关领导千余人现场观摩建成后的免税城,倾听它建设背后的故事。

  据悉,海口国际免税城项目由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EPC总承包施工,总建筑面积约为92.6万平方米,由六个地块组成,是集免税商业、有税商业、办公、酒店、人才社区、休闲、文旅为一体的“世界级度假型商业街区”。地块五免税商业中心已于2022年10月28日投入使用;地块一超甲级地标写字楼正在进行地下主体结构施工,预计3月全面冲出“正负零”;地块二特色商业楼预计5月交付使用;地块三高品质人才社区正加紧进行外立面幕墙、机电安装、室外园林及室内精装等专业施工;地块四主题酒店正在进行土方开挖施工,预计年内完成主体结构施工。

  2019年5月30日,免税商业中心正式开工建设,一场只争朝夕、大干苦干的建设攻坚战打响了。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和进度,中建一局北京公司选派具有丰富大型项目施工经验的姚顺民担任项目经理,但即便是这位入行25年的老建筑人,面对这一“重磅工程”,仍感到巨大压力。

  免税商业中心地下2层,地上4层为全钢结构,面积相当于39个足球场,钢结构件数量2万余根,钢结构总用钢量约为4.1万吨,接近国家体育馆“鸟巢”体量,钢梁最大跨度达23米,单支重量约为18吨,3个月内完成如此体量的钢结构施工,组织难度可谓非常之大。对此,姚顺民感触颇深:“从接到任务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挑战难点和高度,时刻准备应对新的挑战。”针对大型钢结构施工重难点,项目编制施组及方案235项,组织专家论证25次,以技术先行引领施工生产,为后续施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2020年10月1日地上钢结构开始吊装,项目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解决钢结构节点复杂、图纸变更频繁等实际困难。运用Tekla进行钢结构穿筋节点设计,有效解决了477个梁柱节点部位的穿筋困难问题;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复核楼层承载力,制定汽车吊在楼板上行走路线及配合措施,确保如期完成钢结构梁柱构件吊装任务。在此过程中,项目顶着疫情肆虐、台风来袭、热浪高温等重重现实环境阻力,创造了2个月完成3万余吨钢结构加工,50天有效工期内完成2.4万吨钢构件安装的新记录,于同年12月31日顺利完成了地上钢结构框架封顶,以全年完成产值7亿元的最高“火力”,全力保障免税城建设的有序推进。

  网架施工是实现商业中心“九州祥云 南海之冠”设计理念的重中之重,也是确保整个工程封闭断水、造型屋面幕墙及外立面幕墙施工的关键工序。面对3万多根规格几乎没有重复的杆构件和1万多个鼓型节点难题,为保证施工节点受力符合设计要求,项目团队对加工和安装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进行了大量分析,采用分段吊装+整体提升的钢结构施工技术和互联网+的整体提升方案,确保施工过程平稳高效,“我们基于这种建造方案,通过预应力演示对参数进行校对和调整,使网架吊装单元安装就位偏差始终控制在5毫米以内,并保证每一次的负荷叠加都平衡精确,让8300吨屋面网架有序合拢。”姚顺民说。

  毗连新海港的商业中心西侧主入口,一面总高度达11.3米的巨型玻璃幕墙跃入眼帘,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射出不远处蔚蓝的潮面和奔涌的浪花。细数下来,7000块玻璃和23000块铝板包覆在钢结构外,呈现出如波浪般起伏的流线种幕墙系统有机组合,立面层层叠加,成为整体建筑外观主视觉中最亮眼的存在!”项目生产经理刘健博如是介绍。

  俯瞰这座宏伟壮观的建筑,造型屋面尽收眼底,弧度形状各异的2100块玻璃和66000块铝板完美拼装出这飘逸的“丝带般”屋面,合奏出力与美交织的宏大空灵之歌。为确保玻璃和铝板能够迅速找到“归属地”,项目采用BIM建模技术开展金属屋面施工模拟、对造型进行参数化处理,并通过三维扫描仪对前道工序进行多点位覆盖式扫描,使用计算机建模软件建模,将其与BIM模型比对后,对深化方案进行校准和修改,为加工提供更精确的数据,让每一片玻璃和铝板都与现场的安装空间高度吻合,确保安装工作精准高效,最终实现建筑整体精致的飘逸效果。

  作为排碳能耗“大户”,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低碳转型已成为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近年来,随着绿色建筑创建成效初显,绿色建造方式也日渐成为行业共识,引领着行业发展的新风向。“在海南自贸港厚植环保文明生态底色和建筑业态转型升级的双重驱动下,项目始终践行新发展理念,将绿色建造贯穿到建设全生命周期,全力打造自贸港绿色、低碳、高效的国际免税商业综合体。”项目技术总工周冀伟说道。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积极应用《住建部推广的十项新技术(2017版)》中的7大项,31个小项,实现施工效率与安全提升、现场及周边污染减少、资源能源消耗降低的多重效果。

  为实现建造“全过程绿色”,项目以节能环保为切入点,在规划设计之初,科学融入环保和生态概念,结合国际和国内绿色标准,从视觉和细节上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除大量采用可回收利用的钢结构组合外,在中庭设计中使用新型中空彩釉的大型玻璃穹顶,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将阳光引入室内空间,在保证透光率的同时有效阻隔热量的渗透,降低温室效应,室内照明用电量节约10%以上,为旅客提供舒适、明亮的购物环境。

  在施工组织中,项目深入研发绿色建造技术,有效提升施工管理效果。69盏风光互补路灯,每年节约电能10万千瓦时;生活区制冷及热水采用空气能设备,比传统单机空调省电达40%;办公区采用海绵城市雨水回收系统,用于景观水系和绿化,节约市政用水每年约2000吨。

  针对机电安装体量大、管线密集且相互交错特点,项目通过市场调研以及集中讨论,首次引入了机电预制加工场的模式,通过“BIM+预制加工一体化”技术,引进自动化数控机床,在场外进行大批量预制,实现工厂化、定制化、程序化、模块化一站式管道加工+现场拼装的施工模式,有效提高材料利用率,同时减少零星加工带来的环境污染。

  从土方开挖到免税城的如期开业的这近三年里,海口国际免税城项目一直在与疫情赛跑,不仅保障了各项施工有序进行且未出现一例阳性。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海口国际免税城项目部在第一时间做出应急响应,设置 “海南最大工地隔离观察区”并发动一切力量筹措防疫物资,设立党员防控责任区、推行全员防控值班,多措并举建立疫情防控体系。通过党建联创平台最大化整合防控资源、积极与区人社局沟通,与周边村镇构建“用工联盟”使用本地劳动力达3450人次,扭转了当时“岛外人员进不来,岛内人员出不去”的被动局面,为省建筑行业的快速复工提供了宝贵经验,做到了精准防控,为项目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受到了政府及媒体的高度认可和大力传播,为建筑工地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提供了可复制的管理经验。

  由于项目工程体量庞大、涉及单位众多,日常人员流动频次较高,在疫情时被列为秀英全员核酸检测点位之一,特别针对性地开展工地人员的核酸检测工作。管控期间,项目员工分三批次轮班驻守,全力以赴协助医护人员工作:确定专人专车接送医护人员和运送物资,肩负检测点位的设备保障任务,提前搭好警戒线、布好桌椅、接通电源,辅助扫码登记和人员疏通,确保核酸点及时、顺利投入使用。形成间隔排队、分通道检测、志愿大白扫码、贴纸发放和核酸采集的流水线般的全流程,坚守防疫,严阵以待不松懈。

  在疫情、管理与生产的多重压力下,海口国际免税城项目突破重重难关,准确找到问题突破口,为2022年10月28日海口国际免税城的顺利开业提供了坚实保障。(图片由李音彤、郜璐璐授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