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四川如何“抓好两端、畅通中间”?走出去看榜样。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问计先进县 解析城与乡”调研采访组分赴浙江省义乌市、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近距离观察学习当地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做法和举措。
这4个位于我国经济版图上的县域,为何成为调研组“问计和解析”的对象?出发之前,每个调研组都在各自的调研对象身上找到最显眼的标签:义乌市是浙江“千万工程”卓有成效的缩影;德清县2022年1.58∶1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优于全国平均水平;顺德区是全国首个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的市辖区;中牟县则号称“中国主题公园第一县”。
是什么力量成就了这些标签?调研组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一路思,答案逐渐清晰: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发展定力,是取长补短时寻求外援的巧力,是以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的魄力。
郑开大道8公里范围内集聚了8家主题公园,让中牟县获得“中国主题公园第一县”称号。在探寻这一称号起源时,调研组注意到,中牟县首个主题公园于2010年开园。这意味着,加上此前的产业布局、项目招引建设等过程,中牟县已在这条产业路上疾驰了十余年,才有了今天的产业成就。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明确,要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拓展优化县城发展空间,提升县城功能品质,做强县城产业支撑,切实增强县城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集聚能力。
产业支撑如何才能强?“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调研组从调研样本中看到,无论是“无中生有”还是“有中培优”,只要选定了路,就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发展定力。
以顺德区为例。从1984年中共顺德县第五次代表大会正式确立“工业立县”战略以来,顺德始终把制造业当做安身立命之本,始终心无旁骛支持制造业发展,才建立起如今的“万亿工业大厦”。
在“万亿工业大厦”基础上,顺德人再次自我革新,提出打造“最友好制造业强区”的目标。在这一目标下,顺德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长期稳定在55%—60%,并在2025年实现全区工业总产值迈上1.5万亿元新台阶的跨越。
采访中调研组了解到,早在2002年至2010年的城乡一体化阶段,义乌市就开展了以“道路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为主要内容的“小五化”建设,这项工作成为后来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起源。此后,“千万工程”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再看德清县东衡村。原本这里依靠繁荣的采矿业,每年就有30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但面向未来,东衡村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在2009年关停所有采矿企业,集体经济收入一夜归零。此后14年时间里,东衡村从没想过走“回头路”,而是抓住浙江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机遇,将钢琴产业做得风生水起。如今,全国每7台钢琴就有1台来自东衡村。
曾经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是顺德制造业的早期版本。调研组了解到这样一个细节,顺德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业技术人才却严重缺乏。为此,顺德企业决定从广州请技术人员来助力。技术员们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到顺德工厂提供服务,他们被称为“星期六工程师”,是顺德制造业崛起的一支重要的外来人才队伍。
十多年前,还是一个农业县的中牟县并没有搞文旅产业的知识积累。切换赛道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少走弯路?中牟县的办法是向外借智,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同济大学、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专家学者走进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编制“3+1”规划和行动指南,依靠规划和指南不断优化调整产业发展空间。
再看义乌市。位于义乌市西北部的分水塘村,发展一度相对落后,要搞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缺钱也缺人的短板。这也是我省一些乡村面临的问题。
调研组了解到,国企成为分水塘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这门“功课”上的重要“得分外援”。2017年,义乌以市属8家国有企业作为美丽乡村项目的投资主体和建设主体,全面深入参与该村10条特色鲜明、各具风情的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当年项目启动后,义乌市国际陆港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工作专班进驻分水塘村,投资建设完成古街修缮、参观线余个工程,并为当地招引了“田园集市”“百工坊研学基地”等特色文旅项目,助力分水塘村实现蝶变。
在成都市委党校讲师王亚楠看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消除城乡差别不能仅仅靠乡村和当地的力量,在流动性极强的社会中,依靠“外力”非常重要。同时,借力者也不能坐等靠要,而是要主动作为,把外力转化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力”。
四川正在遵循这样的发展逻辑。为加快补齐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最大短板,形成协同帮带、携手共富新格局,我省启动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由我省先发地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与后发地区结对帮扶。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问题,要始终拿起改革创新的武器,强化改革创新的思维,把改革创新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招。调研组发现,对“关键一招”的运用,在这些区域都有很好的案例。
2015年,作为全国33个试点地区之一,德清县的“农地入市”改革拉开序幕,但也遭遇不同区域土地市场价值不同的尴尬。德清的破题之举是在东衡村开展首个“异地调整入市”试点,相邻村子拿出复垦腾退出的经营性建设用地指标,与东衡村成立跨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土地入市”,并按入股比例收益分红。
原本土地价值不如东衡村的村,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更高的土地收益,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而东衡村则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建设东衡村钢琴众创园的二期项目。“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推动了更大范围的发展。”德清县相关负责人说。
上世纪90年代,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村级工业园在顺德兴起,造就了以制造业闻名的广东顺德。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村级工业园成为转型升级的掣肘。几年前,顺德区以大刀阔斧的魄力,掀起村级工业园改造行动,为城市腾出发展空间。2022年,顺德全年出让工业用地7196亩,超过去三年总和。
中牟县也有自己的烦恼:如何在日益激烈的主题公园竞争中,持续保持话题度和竞争力?
调研组了解到,中牟县正立足现有主题公园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开发县域研学旅行产品。“通过研学产品的植入,主题公园对于学生家长群的吸引力会进一步提升。”中牟县文旅服务中心主任许莉萍说。
“应当保持研发投入,不断地更新话题和玩法,这样才能保持对游客的持续吸引力和项目本身的生命力,真正形成好的旅游品牌,否则会被淘汰出局。”从中牟县案例出发,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世界研学旅游组织执行主席杨振之的答案,同样适用于省内已经或者计划在主题公园建设上“分一杯羹”的地方。(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