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重庆市梁平区南部的铁门乡,宽广平整的产业路映入眼帘。大豆、玉米、药材在田间地头长势喜人,昔日的撂荒地,如今生机勃勃。翻开这里的乡村振兴档案,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背后,记录的正是能人返乡雁归来,带领村民走上振兴路的故事。

  铁门乡地处梁平区南部,属忠梁垫三地结合部。尽管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气候条件和地理区位,曾经的铁门乡却并非如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多年以前,这里有大片大片的撂荒地,不少居民常年在外务工、经商。20世纪90年代,铁门乡新龙村五组村民唐永凡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南下广东务工。之后在四川遂宁、蓬溪创办了大型花卉苗圃,事业发展日益壮大。“我来自农村,立志发展农村产业。”回忆起数十年的摸爬滚打,唐永凡仍对当年的一腔热血记忆犹新。

  富贵犹念桑梓情,在外漂浮的游子始终难忘故土,虽在外打拼多年,唐永凡仍始终心系故乡,早在2008年,他便捐资10万元,为家乡修建公路,希望家乡走上提速发展道路。2021年,铁门乡被列入重庆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这更加坚定了他回乡发展事业的信心。

  “如果能回到家乡发展农村产业,带动乡亲脱贫致富,不就能实现我多年的心愿了吗?”

  就这样,唐永凡毅然决然返乡创业,搭上梁平农业产业发展快车道,秉承发展农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初心,以智慧和情怀在家乡奏响了美妙的振兴致富交响曲。

  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在家乡扎下根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发展产业,蹚出一条新路来,唐永凡面临了不少挑战。与“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不同,在外打拼多年、深耕生态农业的唐永凡深谙乡村产业发展中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宜居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征得乡、村、组及涉及农户的同意后,唐永凡在新龙村五组流转土地110余亩,复垦撂荒地80亩,修建产业路4公里,开挖整治沟渠500米,种植油菜120亩、药材30亩。

  “要盘活百亩撂荒土地,需要带动本土农户参与,增加农户收入,提高本土农产品附加值。”唐永凡认为,应利用生态自然有利资源,主力打造营销高山生态泉水粮食、泉水蔬菜。“强调乡村生态价值,助力宜居乡村建设。”

  在铁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唐永凡设计规划了农旅产业发展方案,拟投资1100万元打造红景天生态农庄。“该项目真正围绕生态山区自然环境优势,精心设计、匠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特点的绿色生态自然美丽景观,植入旅游元素,目标是着力打造为西部地区星级农庄、最佳网红打卡地。”唐永凡自豪地介绍道。

  而今,铁门乡已按照设计规划,坚持生态优先,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基础上,修建产业路2公里,修建小型蓄水池2口。2022年,乡党委政府争取项目资金100多万元用于红景天生态农庄发展乡村农旅产业。

  “领头雁”为农民创新创业增添活力,为农民就业增收激发力量。唐永凡的回归,为铁门乡注入新活力,点燃了铁门乡新龙村创业就业的热情。2023年,新龙村收获油菜2万多斤,获利近8万元,带动本村3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累计支付务工人员报酬1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在梁平区铁门乡这片热土上,地方政府和返乡“归雁”“双向奔赴”、精妙接力,激励农民返乡创业就业更有底气,吹起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我们坚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有唐永凡同志这样一批敢想、肯干的人才队伍无悔付出,红景天生态农庄一定会谱写出更加绚丽的发展篇章,振兴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铁门乡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铁门乡将继续按设计规划促进乡村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开展生态治理修复、完善基础设施、吸引人才返乡,走出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