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杨家门商办项目位于桐乡老城区的核心区位,紧邻桐乡主要城市商业核心。基地南侧有形象展示区,且衔接城市形象轴-振兴中路;项目北侧有社区活动中心,并衔接城市绿带-杨家门路。基地的西面设有办公塔楼与沿街商业,整体围合出一个内向型庭院空间。项目的主要属性为办公,但同时也需兼顾沿街商业与周边居民公共空间的多元活动需求。

  基地位于桐乡老城区的核心区位,设计团队希望透过本项目诠释并传达当地城市记忆与精神。桐乡为梧桐之乡,我们在设计之初受到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的启发,由”桐”字开始延展本案的设计主题。

  当我们从[桐]字提炼出[木]部、[口]部、[冂]部三大特征时,发现了这些汉字部首与基地本身存在着非常有意思的空间关联与遐想。

  [冂]部 = 即内外之地。根据辞海的释义,我们从中发现了一段特别有意思的描述:

  以前的城邑之外称之为郊,郊外为人迹罕至的野,郊野之外还有自然的林区,而林区之外的地方则称之为冂,意味着都邑的远郊之境。

  我们希望于桐乡市中心树立一个新旧交织且富有质感体验的城市形象商务中心,景观设计透过分层设计手法引入[邑、郊、野、林、冂]的五大空间体系,采用简洁统一的设计语言定义空间景观并拉接场地内外的关系。设计团队对场地视线、动线、功能及微气候进行了深度分析,运用场景缝合的设计手法将多元属性进行融合,打造共享性的多元城市边界。

  在这个新旧交融的时空里,我们以抽象化的空间体系来重新演绎和拆解时间与空间的复合关系。结合基地的空间特性,设计团队将场地划分为由内而外的五大分区场景:[邑、郊、野、林、冂]营造递进式的序列体验,以空间体系拉接界面属性,并赋予场地丰富的质感体验。

  项目南侧界面紧邻桐乡城市轴-振兴中路,路口的对街将建成未来当地的指标性商业综合体,因此该路口的景观空间打造以形象昭示为主。我们利用高差结合对外展示的观赏性水景与精神堡垒等要素形成昭示面,并通过对空间体量、材质和细节的推敲,使景观大气而稳重的属性得以彰显。

  西侧界面以商业裙房为主且沿街规划有餐饮业态,对街未来也将建成全新的商业综合体。我们借用了现状的地势高差,以错落的台阶和平台创造出一系列与外摆弹性交融的形象展面。靠商业内侧较高处预留了餐饮的专属外摆空间,靠外侧则界定为通行性空间,将空间机能有效区分并相互交融。

  由于塔楼办公的大堂入口朝向内部中庭,位置较为隐蔽,我们在相邻的南侧城市界面上结合树阵的设计缝合并拉接内外关系。树阵入口产生了明确的由于塔楼办公的大堂入口朝向内部中庭,位置较为隐蔽,我们在相邻的南侧城市界面上结合树阵的设计缝合并拉接内外关系。具备仪式感的树阵入口空间产生了明确的空间引导性,且营造了舒适的抵达界面,供在城市中奔波忙碌的人们短暂驻足,创造出放松的过渡型庇护空间。空间引导性,且营造了舒适的抵达界面,供在城市中奔波忙碌的人们短暂驻足,营造出舒缓身心的过渡型庇护空间。

  办公中庭虽为本案的核心区,但同时也存在较多的先天不利因素。中庭的北侧与西侧为建筑后勤空间,东侧相邻地库坡道,且南侧还有车行道路的横穿。基于这些条件,我们在设计中置入了多层次的绿化缓冲基底,以内向围合的布局形式打造沉浸式的休憩与社交氛围。中心区设有弹性的办公休闲外摆,边界处结合了小组洽谈与独处型口袋空间,打造一个与闹市隔绝的惬意场所,让办公人群能够在此休憩、放松、产生交流。

  塔楼办公的大堂入口与落客位于消防登高场地,设计较为受限,且大堂对景存在车库坡道等不利因素。设计团队利用标识景墙屏蔽对景的不良空间观感,且同时加强了办公区域的庄重感。我们设置了薄水面的缓坡水景结合于落客区中岛,既满足了消防登高面的要求,也营造出更加专属的品质办公形象。当视线随着高耸的办公建筑逐渐过渡到地面空间时,现代感的水景元素变成了主导,将项目的宏观印象切换成人性化的空间体验,而水面上涟漪的光影也让人们能够产生与自然的情绪共鸣。

  项目的北端衔接杨家门路的市政绿带,活动中心建筑也能够为未来社区的参与和互动带来更多复合性。我们希望该空间可供人们停驻休憩,形成参与性强的公共城市边界。设计团队在这里设置了草坪式的户外聚集场所,并结合林下口袋休憩将场所活动连结起来。位于路口的街角设有一个小型雕塑旱喷广场,将与未来对街的商业综合体入口相互辉映,形成视线与空间序列上的拉接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