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陈酒是一款百姓的酒,又有点文艺范儿,在我刚毕业进入北京时,买过,喝过。酒精度不高,只有15度,桂花味甜甜的,非常亲民,在供销超市5块钱左右。同学朋友聚餐,文雅一点的,大凡选此酒。

  记忆又轮回了,2021年接到龙徽1910文化创意产业园改造更新的照明设计任务,勾起了往日桂花陈酒的回忆。匆匆到了现场,首先想看的是那瓶桂花陈酒,果然,门店仍然在卖,超市里也有,只是多年不关注了,买一瓶,回家喝。

  ▲自1910年发足的酒厂标识用酒瓶排列内发光,倒映水池中,与蒸馏器一起讲着酒的故事。

  龙徽酒厂创建于1910年,厂区占地有65000平米,葡萄酒挺有名的,也行销国际。厂区位置在北京西郊玉泉路,阜石路向西延线边上,过去属于郊区了,现在也是社区密集,相对繁华的地境了。阜石路也于2008年至2010年相继从四环至六环全线高架,酒厂就成了沿线鸟瞰的景观。在地面,高大的杨树荫下厂区却是另一番舒坦的景致。2022年完成创意产业园改造后园区对外开放,生活者,入驻者,来访者有了眷顾的全新创意园环境。

  ▲高架桥是嘈杂的要素,树丛是静谧的屏障,地面是活动场所,布光实现空间性质的转换,场景是宜人的。

  在布光规划时,我们想到的是光的基础加光的变化。基础的布光要满足道路,广场,通道,景观绿植和共有陈设装置,共有工业元素的表达。这些元素是共有的,有设计预谋的,相对固定的。变化的光是针对对外租赁的建筑与室内空间。建筑外观的光只作点缀性的表达,留下给入驻者自我表现的余地。这部分光应该是生长的,变化的,也是可以期待的,相信未来是更加充满魅力的。可以说,园区的布光首先是基础功能的光,景观风景的光,然后是期待变化多姿的光。

  ▲室内的光也是室外的光,管道的光也是墙面的光,加上路灯的光,画面丰富多彩。

  ▲从建筑上投下的光是指路的,也把墙根照亮看到些许材质质感,天际线是暗的,与蓝天相接。

  方案采用了多灯头的灯杆。灯杆沿路布置,照路面,照草坪,照树下,照建筑山墙。灯杆类似葡萄的结构,与葡萄酒似乎有略牵强的关联,据说原酒厂的管理者也看上了这款灯,并用在了位于河北省的实际生产基地的厂区里。一杆多功能的灯很好用且易维护,在树下可以兼照树,照台阶,照花坛,灯头一扭,不远处建筑被掠光而亮起。

  园区不同时期建了不同风格的建筑。有厂房,设备罐,有古建院落,有欧式塔尖,拱门,如酒一般口味多样。光主要关注近人尺度的使用,关注低位的光环境和谐,天际线应该是与城市环境的暗分割线。北京的杨树高大有气势,俗名也叫“北京杨”。夏季,树下自然是老百姓生活的空间,因此,树下用了更多的光。

  ▲葡萄酒的博物馆是浓重的传统风格建筑,展示内容也丰富。用光只做点缀,丰藏隐没其中。

  ▲北京的杨树很高大,遮住了天空,盛夏在树下避暑,透过树干,可识远处的风景,身边有脚下的光。

  生产用的管道在路旁高架环绕,照管道廊架用线条投光灯间接照明方式,用光把管道染色,管道如同园区的动脉,似乎昔日生产的能量仍在传输着。管道也是灯轨的利用处,射灯从上而下,自由调整角度,照向目标物,街区犹如博物馆。

  ▲厂房与设备管道的尺度并不高大,用管线把厂房联系起来,就像为园区输送着能量,设计有意识地把管道染了色。

  ▲店面开业了,外墙爬藤管道网强化了厂房再利用的格调,灯光像对待博物展示一样突出这些风格元素。

  蒸溜酒的设备增设在水池里,作为喷水的设备。水池很受欢迎,拍照的,戏水的,看景的。那长长的颈项,扁圆的肚子,紫铜的色泽,令人联想起当年的风范,水池里放了地埋灯具,经水折射上照显示设备质感。

  ▲产业园面街一侧设计了主题场景,长方形水池,内置铜制蒸馏瓶,这水也是酒水。喷水的动作犹如酿造流程的一环,藏灯于水底,孩童戏水,人流聚集。

  酒瓶子也是酒的联想物,用酒瓶子作成装饰墙,照明采用内发光的手法,内藏灯,韵出柔滑的光。设于路口节点,找回与龙徽酒厂的历史关联,1910的标识,也是这么做的,夜晚也透出光。

  还有用酒罐搭建的房子,准备进入使用状态,一些建筑也做了照明设计,等待入驻者一起亮起来。

  ▲用酒瓶做的玻璃屏风,植于道路节点处,也是酒主题的延续。内部藏灯光,随着视角的不同,光也在变换着,酒瓶就是个光学镜头。

  实施过程中,正值疫情期,几多波折。近日回访,当初设想的景象现实中呈现,休闲的场景,热闹的画面,文艺的小店,布光生成的风景,园区的生活在有机地生长中。于是,再购一瓶那久违桂花陈,从此北京西,又有新去处。

  团队成员:许东亮,常瑛,武和平,唐朝晖,张国强,宋申,任飞旭,曹彤,胡美静,张敏芳,吴灏宸,毛彦松,袁莉,胡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