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是陆海自然生态系统的敏感交互作用地带,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景观资源。海岸带区位独特,资源敏感、脆弱,与城市化快速发展之间的冲突必然存在,故而给人类对海岸带的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此外,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海岸带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日益突出,也对海岸带景观特征的挖掘和空间品质的优化提出更高要求。本期专题主要围绕未来海岸带景观需切实回应的三大严峻考验,包括:海岸带区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和韧性景观的发展,海岸带景观硬质化、同质化及碎片化等问题的解决思路,以及陆海统筹研究成果的融合应用和规划管理机制的协同落地,以期有序推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这一长期目标的实现。
笔者通过对过去40年海岸带景观研究的梳理,提出以下结论:为实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未来中国海岸带景观研究应在积极回应气候变化的基础上,重视海岸带景观特征与空间品质研究,并推进陆海统筹研究成果的协同落地。
2.2.2 回应人本需求:海岸带景观风貌保护与空间品质提升研究成为新兴热点
2.2.3 面向战略需求:中国特色陆海统筹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仍处于起步阶段
近20年来,海岸带韧性景观理论研究呈上升趋势,包括基于灾害适应性管理的海岸带风险管控、景观生态系统动态修复和陆海统筹的海岸带景观资源开发。实践则更多聚焦于政策性规划和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未来海岸带韧性景观建设需重视跨学科合作、法规制定和技术创新等方面。
荷兰内陆堤坝、海堤、可淹没广场和蓄水停车场等雨洪管理实践案例均立足于当地水文、生态、规划、交通等发展需求,并将防洪措施与停车场、商铺、广场和公园等相结合,最终取得了良好成效。这为未来城市雨洪管理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风景园林;滨海绿地;鸟类多样性;栖息地营建;适宜性评价模型;微栖息地尺度
科学的本底调查和评估是开展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的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基础。本研究以山东省烟台市东岛咀滨海绿地为研究区域,探究了影响其鸟类多样性分布的植物群落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和层次分析法(APH)构建了鸟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对陆地区域的鸟类栖息地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发现乔木层的结构特征是东岛咀滨海绿地鸟类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因素,以多种阔叶乔木覆盖为主要特征的林地对当地的鸟类多样性具有更突出的支持功能,是海岸带生态景观建设中应重点保育和营建生境类型。
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是海岸带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海口三江湾红树林湿地为例,从红树林群落修复、红树林-基塘修复、红树林潮沟网络构建及修复3个方面总结了滨海红树林湿地修复模式;探讨了以生物多样性保育为核心的多功能耦合设计路径。可为滨海红树林湿地修复及多功能耦合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模式。
海岸带是“记录过去的档案”,具有时间深度的特征。不同时间切片叠加积淀成为地域差异化明显,具有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海岸带景观风貌,为空间营建提供了景观原型。时间深度概念可以作为应对城市海岸带景观同质化问题,补充海景特征评估方法,建立现有评估方法与场地设计间的共同话语体系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