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山海连城”导览图。(图源: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深圳市感观体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4月29日,备受瞩目的2024深圳设计周“山海连城”主题展暨交流沙龙活动,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举行。此次活动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联袂主办,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鼎力协办,作为2024深圳设计周“4+23+N”活动矩阵中的重点品牌活动之一,集中呈现了“山海连城”计划构建“一脊一带二十廊千园万径”生态游憩骨架的宏大愿景和设计赋能美好生活、塑造提升山海城自然风貌意象的最新成果。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丁强,深圳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冯增军,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各区政府等部门,山海连城总设计师团队、设计单位、户外活动联盟等机构代表出席开幕式。活动现场星光熠熠,彰显出深圳“设计之都”的非凡魅力与勃勃生机。
城市设计是推进城市精细治理、实现高品质生活、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深圳是国内较早开展城市设计探索的城市,尤其是近年来积极统筹蓝绿资源与城市空间,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实施“山海连城”计划,营造了山海城交融的生活家园、人文与自然野趣相伴的户外乐园。
丁强在致辞中说,深圳落实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大力实施“山海连城”计划是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的重要举措。在“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空间格局上,深圳“山海连城”计划着力打通生态堵点,连生境、连生产、连生活、连生趣,贯通最具代表性的海湾、山体、河流、生态绿廊和大型公园绿地,构建“一脊一带二十廊”的生态游憩骨架,实现“山、海、城、园”有机融合,让城市生活开门入园、推窗见绿,畅享自然野趣。“山海连城”计划已初见成效,社会反响非常热烈。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全行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努力打造更多亲自然、低扰动、彰显深圳特色的精品杰作。
冯增军在致辞中介绍了“山海连城”计划的实施理念与实施成效,一系列项目实施落地,让山海连城的美好愿景逐步成为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他说,山海连城是为了实现“山、海、城、园”有机融合,让市民能够尽达山海、畅享自然。他强调在实施过程中,用“绣花功夫”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在低扰动、轻建设的导向下突出展现了深圳山海自然的城市魅力。同时,也要积极回应市民诉求,以全民参与的方式打造集绿色、文化、休憩与一体的复合活力场景。
山海连城总设计师团队总负责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单樑说,“山海连城”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精细化营造的过程。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相比香港麦理浩径、大美督单车径等数十年的匠心营造,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持续的摸索,不断的总结经验与进取创新。譬如,如何在其中融入更多的文化与公共艺术,如何带着经营城市的理念形成可持续运营的财务模式,都需要我们从过往的building space(空间建设)思维,转为making place(建、运、维一体化的城市完整营造)思维。
开幕活动沙龙环节发布了山海连城Logo,展示了山海连城导览图册。Logo设计以“编织”为主题,将“山海连城”4个汉字演化成为图形化的语言。导览图册包含总体导览图、特色体验片区导览图以及特色主题游览线路导览图,计划在火车站、地铁站等地点投放,让市民、游客能更便利的了解山海连城精品路线,走进山海,亲近自然,畅享全球“设计之都”和“山海连城 绿美深圳”的独特魅力。
4家设计单位和山海连城户外活动联盟成员代表齐聚沙龙,分享“山海连城”计划的优秀项目实践与创新探索,为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师刘迎宾结合“山海连城”logo设计理念,解读了“山海连城”计划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的“生态优先融于自然、功能复合、轻建设、本土特色”等设计导向,并通报了“山海连城”计划实施的最新进展。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常设有深圳城市规划展,为契合本次设计周活动主题,在4月27日至5月6日设计周活动期间,进一步丰富“山海连城”计划实施推进的情况。随着2024深圳设计周“山海连城”主题展览璀璨揭幕,主办方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广大市民朋友走进万里步道畅享“公园城市”山海意象,也莅临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参观,共同感受全球“设计之都”和“山海连城 绿美深圳”的独特魅力。在这里,您将亲眼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体验规划设计缔造美好生活的无限可能,与我们一同探寻深圳的未来之美!
下一步,深圳还将继续秉持高质量、高标准的原则,全力推进“山海连城”计划各项工作,持续营造通山、达海、贯城、串趣的全域亲自然公共游憩网络,将城市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完美融合,走出一条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生态建设协同推进的示范路径,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海连城 绿美深圳”壮丽画卷。
开幕活动上,“山海连城”计划总设计师团队即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师刘迎宾接受记者专访,介绍“山海连城”计划从“造梦”走向“圆梦”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据介绍,《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正按照“1120”“520”的行动密码展开,以绿道、碧道、古驿道等步道系统为底,以“连”为核心,围绕贯通“一脊一带二十廊”,建设五大片区二十个公园群,构建鹏城万里多层次户外步道体系,将步道系统、山海资源与城市生活更好地“连”在一起,打造融合市民活力场景的绿色公共空间网络。目前,“一脊一带二十廊千园万径”的美好蓝图正渐次化为生动现实,通山、达海、贯城、串趣的生态游憩网络已雏形初显。
其中,“山脊翠脉”方面,“三径三线公里鲲鹏径已基本贯通。鲲鹏径起终点标识与标距柱设置工作完成。鲲鹏径1号桥(梅林山-银湖山生态廊桥)顺利贯通,启用之初即迎来豹猫过桥穿行。鲲鹏径二、三号桥联通工作正加快推进。鲲鹏径路线采纳市民合理化意见正持续优化,并深入挖掘沿线特色景观和人文资源,逐步完善应急配套建设和景观解说标识系统,建立远足径“三径”段长制,强化文明游览宣传,持续建设全民共享的精品鲲鹏径。
“滨海蓝带”以茅洲河口-坝光/鹿咀约200公里的滨海骑行道为实施载体,在“八湾一河”的格局下,规划11段缤纷异彩的特色段落,实现连续畅行的骑行贯通,提供多维视角的亲海体验。2024年底力争推动东、西部骑行赛事段建设。其中代表性工程西湾-前海湾桥下公园已贯通投用,吸引众多市民前往骑行体验。
“山海连廊”方面,20条廊道中的4条山廊、7条水廊已开工建设。全市沿海沿河的连通断点已进行新一轮梳理,并逐步开展适宜的行动计划。5大片区20个公园群的建设已卓有成效,福田区中部实现“五园连通”,宝安区、罗湖区“八园连通”的局部贯通也将在今年实现。
刘迎宾表示,深规院作为“山海连城”计划总设计师团队,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匠心修复生态断点打造精品杰作,以持续伴随式服务,协助推动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实施。同时也欢迎广大市民共商共建,戮力同心打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时代精品、城市杰作。
伴随“山海连城”计划从一个个设计概念到项目投用后一次次精彩体验,2024深圳设计周所倡导的设计缔造美好生活、设计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设计推动可持续发展等也得到生动体现,彰显了全球“设计之都”的活力魅力。
在开幕活动的沙龙环节,多家设计团队的负责人分享了所参与的优秀项目实践与创新探索,导览市民“亮点”抢先看,深度“连”入山海城新境界。
在深圳首条贯通的山海通廊之上,栈桥采用轻建设、低扰动的方式,为“山海连城”计划树立了建设示范性标杆。
大沙河空中栈道以森林五感为主题,在保留现状密林的前提下,形成高低起伏的步行路径。林上栈道总长度约300米,位于河道中段水岸森林片区,绿地被密林包裹,生态特质显著。空中栈道与林中栈道相互交织,依次在绿林中穿梭展开。沿着高低起伏的步道,设置有林中极限活动场地、林中树屋、儿童游戏沙池、螺旋楼梯、树冠平台等趣味功能节点,将原本密闭的绿地转化为承载居民休闲亲子活动的功能空间,形成探索自然、感知自然、森林游憩的生态型景观空间序列。
新洲河碧道全长约6公里。碧道廊桥以都市活力为主题,将公共绿地连接成网,引入空中跑道、碧水云桥、观水平台、互动廊架等景观节点,串联两处跨河桥,既解决了现状慢行断点的问题,又形成上下两层的复合型水上环桥空间,还可夜观河景灯光秀和空中舞台户外表演,实现了高密城市空间的便捷连接及复合使用。
在深圳高密度城市环境中,“山海连城”计划创新利用桥下空间,重塑独具活力的公共空间。
桥上,是快节奏的经济流动;桥下,是慢节拍的生活闲适。作为深圳首次探索利用规模化桥下空间改造休闲公园的项目,“山海连城”计划“滨海蓝带”的主要断点西湾-前海湾桥下公园,结合上位规划、周边资源、公众需求,开展创新设计,已于2024年3月基本贯通。6公里全线建有漫步道、跑步道及骑行道,结合周边自然禀赋形成各美其美的三段多节点,即水岸都会段、活力空间段、西湾海林段;结合项目可达性,设置绿野漫道、跳跳乐园、篮球剧场、沐风河口、欢乐市集五大景观节点,功能涵盖全年龄段人群,联动城市生活和生态资源。沿线置入艺术装置形成一系列非正式社交空间和自然创想空间,鼓励人际交流,供市民打卡休憩。
该项目以绿道连接为纽带,存量提质改造,消除安全隐患,匹配社交场所,重塑空间价值,将原桥下“失落空间”更新为“全天候全龄友好的活力公共空间”,为探索城市空间的复合利用,激活公共空间体系积累了经验。未来,该项目延伸段还将有机串联平峦山-西湾、前海两大公园群,打破高架桥带来的割裂,修复更多海岸带与城市空间的链接融合。
鲲鹏径二、三号桥位于深圳中部生态脊梁连通的重要节点,串联起约2公里长的银湖山郊野公园至红岗公园东马岭山脊绿廊,是营造“山海城”交织共融格局、完善“公园城市”体系、深入探索城市文明与生态文明共荣的特色创新。两桥长度均超200米,构筑了城市与自然的融合交汇点,打造了“最城市的生态廊桥、最公园的生态廊桥”。两桥桥身造型轻盈,桥面利用桁架结构特性,设置钢爬藤架及植物攀爬围护网,形成人与动物互不干扰的生态隔离带。连廊为目标物种提供快速通过的生态路径,以及可短暂休憩的环境及食源。结合场地条件差异,桥上营造藤蔓植物特色生境,植物空间变化丰富。如二号桥以藤蔓绿叶形态,串联银湖山及红岗公园西马岭,桥面采用粉白色系簕杜鹃爬藤;三号桥以彩色波浪形态,串联红岗公园东西马岭,桥面采用花繁且具微香的珊瑚藤。鲲鹏径二、三号桥将加快推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