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致敬田园诗人陶渊明所作的“效陶体”。其“萧散冲淡”的诗风和“高雅闲逸”的意境,无不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向往归隐之意。后有白居易赞美韦应物的闲适诗:“独在高亭上,西南望远山”,这便有了素有北方“小苏园”之称的太白山“归远山” 。
在园林设计上,中国古人追求将自然山水融入有限空间之中,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诗意景观。归远山秉承此道,浓缩千年时间与空间,将中国传统的居住智慧和空间美学展现在合院布局之中,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归元山之美,在于一砖一瓦,在于一草一木,在于一山一石……遍游归远山,就像是在阅读一部传承有序的历史之书,独具韵律的中式美学自中而来,而正因为她是一部经由匠心细细雕琢的“巨著”,底蕴磅礴而浑厚,回味延绵而悠长,我们才能够从细微处慢慢探究,窥得一些感悟与思考。
英石——四大园林名石。“园无石不秀”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归远山在叠石、埋石、缀石、假山等多处运用了英石,比如叠石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英石的“瘦、皱、漏、透”等特点,假山造景更是表达出传统文化中“峰、峦、岭、峡、崖、壑、岛、矶、嶂、岫、岑、渚”等事物,形成了归远山独有的文化风格,谱写出一首无声的诗歌、描绘出一幅立体的中式画卷。
英石曾在宋代被尊为皇家贡品。元代,英石被列入“文房四玩”。到了清代,英石与太湖石、灵壁石、黄蜡石齐誉,是全国公认的四大名石之首。
其中,以杭州西湖的“绉云峰”,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为最。
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园艺专业文献《花镜》(清初),以及最早的石谱《云林石谱》(宋代杜绾著)中,均有英石的独立记载。另外,英石也是古代文人雅士所大力追捧之物。
南宋诗人曾丰在《谢叶英州惠石山更讬寻置绝品者》《乙巳正月过英州买得石山》中提到:“飞蓬今始转广东,英石不与他石同。”
更有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拜石为兄,故而被称“米癫”。后人为纪念“米癫拜石”这桩轶事,在其拜石处修建了一座“拜石亭”。米芾以英石充满灵性的形体进行书法临描,创造出了米体书法。后被人演绎成“米癫拜石”的典故。英石在传承中华古典文化、寄情抒情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归远山巧妙运用了“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暗合中国传统文化,复刻出经典苏州园林之美景,展现出古人“在乎山水之间也”的超然情怀。
同时,采用置石手法,用简单的形式,体现较深的意境,达到“寸石生情”的艺术效果。在空间组合中起着分隔、穿插、链接、导向及扩张空间的作用。
归远山的匠人们利用植物与水景,柔化山石的硬感,周边还辅以少量石块作为点缀,再以常青绿植和山水为幕布,使得景与景之间呈现出虚与实的变化,构成一幅充满中国风情的水墨画。
对于私宅庭院,归远山匠人又采用“以砂代水,以石代山”的表现手法,造就庭院山水景观,“砂、石、苔、木”四物组合,仅寥寥数笔,便象征大千世界,其意向之高远,令人回味无穷。
归远山还原了中国古典园林庭院,“移天缩地揽君怀”,将亭台楼阁、水榭鱼池、花草树木、假山石林等自然美景、山川风物,都纳入其中,四时之景,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