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邮政局公布第四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结果,经县级申请、省级核查、专家评审、确定创建单位、评估验收、结果公示等程序,四川省16县(市区)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共有1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入选。
四川(16):成都市新都区、彭州市、邛崃市、绵阳市安州区、广元市朝天区、蓬溪县、威远县、井研县、营山县、丹棱县、武胜县、达州市通川区、雅安市名山区、巴中市恩阳区、壤塘县*、色达县*
新都区是成都北向门户、出川咽喉、成德绵城市群重要交通节点,幅员面积496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过千亿,服务人口超160万。目前,全区农村公路里程1276公里(县道212、乡道323、村道741公里),公路路网密度2.69公里/平方公里。全区镇(街道)、建制村(社区)公路通达率均达100%,物流覆盖率100%,客运覆盖率100%。农村公路网络发达、运输体系完善,“建、管、养、运”各项水平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新都区不断加大农村公路资金投入,优化全区路网,促进县域、城乡协同发展。先后实施了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工程,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美丽乡村路,村组道路窄路加宽工程等,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公路通行效率。
农村公路“路长制”得到有效落实,管理领导责任得到强化。新都区建立了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路长管理责任制,设置全区200余名路长专用账号,实现了“巡查—反馈—办结”闭环流程。
《新都区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有效落实。方案明确了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纳入区财政预算,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区级保障不低于最低标准的50%,并建立随地方财力和农村公路里程增加不断增长的机制。
积极探索科学的管养技术手段。新都区积极探索科学的农村公路养护手段,通过采用共振碎石化技术、沥青还原剂养护道路等“四新”技术,有效节约了资金和延长了公路使用年限。
优化了公交运营。新都区公交覆盖全区7个街道、2个镇和184个村(社区),实现“村村通”公交,同时打造了公交精品线路连接客运枢纽站、地铁站和乡村振兴点位。
提升了运输质效。依托城市配送中心和乡镇邮政网点、村寄递点等构建区、镇、村三级物流体系,融合电商、物流、寄递、公交等运送电商农产品、快递等,为当地农村居民提供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的一站式服务。
将农村公路纳入“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相关规划,投入80亿元实施12个农村公路及安保工程项目;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46公里,打通断头路、瓶颈路5条,完成危旧桥梁改造20座、路灯建设2000余盏;建立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以奖代补”机制,接续提升农村公路156公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农村路”100公里。
在3个镇开展农村公路确权试点,探索建立了农村公路确权“三书三图六表一备案书”的流程机制。建立市、镇、村三级路长制,设置各级路长1600余名,实现了“一路一长”全覆盖,全市13个镇(街道)爱路护路村规民约制定率达100%。打造交通综合管理网络系统,成立集公路管理、运营、应急抢险于一体的应急处置智能指挥中心。
每年投入财政资金5000余万元,实施环卫作业市场化,积极应用道路养护“四新”技术,推广圭目道路病害检测机器人,农村公路预防性养护技术走在全省前列。2022年以来,预防性养护面积约20万平方米,沥青灌缝约14余万米,节约大中修养护资金45%;农村公路自动化检测比例达40%,废料回收利用率达100%。近两年,本级财政编列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均超1600万元、高于省市标准的170%。
率先完成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全域推行“2元通”,现有公交、农客线万人次,获评四川省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形成“5个市级快递分拨中心+186个镇级快递网点+119个村级物流服务点”的三级物流网络;打造“交通微集市”4处,开通九尺美食节、龙门山冰雪温泉嘉年华等旅游专线条,实现了由“开得通、走得了”向“引得进、通得好”转变。
当前,邛崃市普通公路里程2751.453公里,其中农村公路里程2537.469公里,农村公路路网密度184公里/百平方公里。
在外联通道上,重点接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一带一路”骨干交通网络,打造“四轨四高六快”对外交通路网体系,开通直达重庆动车,实现成雅快铁邛崃站公交化运行。
在内联交通上,针对产业发展、市民出行、骑行健身等功能完善,景观化、便民化建设城乡公路、郊野绿道,打造城至镇30分钟、镇至村15分钟交通圈。
在建设机制上,采用“镇(街道)铺底子,政府盖面子,群众齐参与”的共建共治模式,属地镇(街道)保障建设用地,市属国有公司筹集资金,统一组织建设,2022年以来,属地镇街、群众积极参与的改扩建村道项目达120余公里。
坚持以路引景、以景串线、路景融合,结合邛崃山地丘陵平坝三类地形地貌,实施寿高路、邛芦路等一批旅游公路景观提升工程,建成天台山—平乐古镇、高何—火井等一批精品旅游公路,邛崃版的“秋名山”公路水金路等一批特色旅游道路,推动景区景点、特色小镇、林盘民宿、产业园区互通直达。
突出点上精彩、线上美丽、面上整洁,围绕市域内良田茶山竹海等资源特点,通过遮、疏、控、改,梳理呈现东部美田弥望、西部茂林修竹的大美风景线,实施平临夹路、鹤文路等道路提档改造。平临夹路被交通运输部评为“我家门口那条路—最具人气的路”;建成300余公里的天府绿道和全省首条自行车生态高速公路。
带活文旅精华片区,推出露营、骑行、康养、探险、研学等精品线路,高效联通白沫江、文井江、川西竹海“两江一海”山水人文资源,促进平乐古镇、天台山等景区提质升级,打造萤火森林、高山玩水、低山云海、古镇乡愁等核心IP,促进文旅产业价值潜力不断释放。2022年,文旅产业收入约110.27亿元,增长10.22%。
串联都市现代农业示范片区,以邛州大道、新邛路两条县域大通道,串联东部区域4个街道,依托国家级农业园区天府现代种业园打造都市现代农业示范片区,建成种业产业大道、高标准农田产业环线万亩高标准农田连片发展,正提升打造2个十万亩粮油、9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园区,助力“天府粮仓”打造。2022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081.12万元,同比增长91.53%。
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加强通村公路和城市主干道连接,因地制宜发展景观农业、休闲农业,带动柑橘、猕猴桃、葡萄等特色产业家庭农场发展,推动沿线群众就近就业、就地增收。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38元,同比增长7%。比如,自行车高速公路沿线配套郊野运动公园、林盘民宿、驿站书吧等生活消费场景,举办南丝路马拉松、自行车迷健身节等高流量赛事,带动沿线%。
建强物流电商融通体系,结合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健全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渠道,建成镇村物流节点和站点121处,快递网点服务覆盖率达100%。着力探索“互联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跨境电商”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实现附加值提升,2022年全市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03亿元,同比增长8.6%。
安州区以乡村振兴为统揽,以“交通+旅游”为重点,实施“路况提档行动”“品质提级行动”“管养提升行动”“融合提质行动”“服务提标行动”五大行动,强化全区农村公路建设。
安州区将农村公路建设与特色产业同规划、同实施,针对花城果乡产业道路、七里村产业道路等八条道路,高水平建设七大主题(一路初心、一路齐心、一路幸福、一路碧波、一路果香、一路向海、一路清莲)示范线公里。
截至目前,安州区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自然村道路硬化率达100%,10个乡镇、11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水泥路(油路)、通客运。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390公里,逐步形成了“连线成片”的美丽农村公路网,构建起“外通内联、通村畅镇、客运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截至2023年底,全区境内铁路里程144公里,高速公路39.4公里,公路网总里程达3026.374公里,其中按行政等级分:普通国道43.085公里,普通省道152.573公里,县道541.45公里,乡道755.152公里,村道1534.114公里。构建了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主的外部交通体系和以县乡村农村公路为主的内部交通体系,朝天已成为贯通蜀道、畅通川陕、连接甘渝的重要门户型交通枢纽和川渝北向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战略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优化立体交通布局 牢牢把准交通“先行官”定位,构建起由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客货场站等多网融合发展,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快速交通网、干线交通网和集散交通网,广元到朝天15分钟、中心乡镇15分钟、周边乡镇30分钟、最远乡镇70分钟的交通圈目标基本形成。
构筑外联大通道 积极推动普通国省道改造,完成G108线线部分路段建设完成,圆满完成西成高铁配建设施建设。
畅通县域内循环 新改建大羊快速通道、七盘关至曾家山旅游扶贫公路、曾家山生态旅游环线公里,完成村道窄路加宽420公里、村组道路建设2200公里、桥梁建设17座,配套农村安防设施2000公里。实现了100%村道硬化且加宽至4.5米,100%村组通水泥路(油路),入户路硬化率高达95%以上。实现100%的县、乡、村道以及重要联网路安防设施覆盖,100%的乡镇、村通客运车辆。
健全养护机制 制定了《朝天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朝天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考核办法》等制度,将农村公路管养与绩效管理、考核结果和养护资金直接挂钩,全面推行日常养护和集中养护、专业队伍养护和个人承包养护的“2+2”管养模式,建立了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
加强日常养护 制定养护责任清单,落实专人负责各条公路日常养护,经常性养护率达100%,优良率达90%以上。
及时抢通保通 每年修订《交通防灾减灾预案》,灾情发生后,赓即组织机械人员和机械抢通保通,有效处置了2018年7月特大暴雨导致转马路、沙曾路等81条公路366处垮塌及31条道路断道等重大灾情,时任副省长杨洪波到朝天指导抢险救灾时,对朝天迅速恢复道路交通给予高度肯定。
2023年,朝天区成功创建为四川省“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全面提升了乡镇客运站场运营条件,完善了农村综合运输服务中心功能,构建了“一车多运、一站多能、一网多用”等集约高效的农村运输发展新模式。
建好客运站点 建成乡镇客运20座、招呼站258个,形成与城乡布局相协调、方便群众出行的客运枢纽场站网络。
促进双向流动 依托城乡客运站场,构建一体化运输体系,“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客运量1.75亿人次/公里、货运量9.5亿吨/公里,带动发展快递物流企业13家、快递网点140个,覆盖100%的乡镇、行政村,打通农村物流“下乡与进城”的双向快捷通道。
提升服务品质 大力实施燃油补贴等措施,重点扶持偏远农村客运发展,因地制宜采取公交、班线、区域经营、预约响应等方式,开通农村客运班线%通客车,有力保障了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可持续”。
完善构建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优化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加快实施美丽农村示范路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提升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强化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监管和运行质量检测,加强农村公路桥梁隐患排查治理,加大危旧桥改造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坚持将交通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先手棋,大力实施交通大会战,做强“七个中心镇”,优化“八条示范带”,织密“毛细血管网”,夯实广元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北部支撑。
健全完善管养保障体制 全面落实农村公路区、乡、村三级“路长制”,加大路产路权巡护力度,保障公路安全畅通。加大本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交通信息化建设进程,推动农村公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序扩大农村公路市场化养护管理范围,加强路域环境整治,推动农村公路“由畅向美”转变。
打造高效优质运输服务 高标准构建规范优质、畅通高效的乡村运输基本服务体系,深化全域公交一体化改造,优化公交线网规划,推进城乡公交线路向城区周边重点镇村延伸,加快农客线路公交化改造,更好满足群众出行需求;推进农村物流网络节点的集约化布局、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运营,提高农村物流服务水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学习引进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推动朝天综合交通提质增效。
打造多元融合发展样板 推进“四好农村路”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公路路衍资源开发利用,更好发挥公路先导性、支撑性、服务性作用。提升“交通+”融合发展能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综合交通运输业的深度融合,推进交通运输客货运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促进智慧交通创新发展。
“双组长”挂帅 成立书记县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议事规则,定期调度统筹,解决推进难题。
“三联动”落实 制定《蓬溪县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实施方案》,压实“县乡村”三级创建工作责任,形成“三级联动、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工作格局。
“双参与”共建 积极引导企业、群众自发捐资捐款支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等,构建群众企业双向参与、多方协同共建共享机制。
“N要素”保障 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加大对农村公路项目的支持力度,“十四五”以来,我县累计投入资金9.08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093.29公里。2023年投入养护资金2689.9万元,及时修复因施工造成的路面破损,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达到79.3% 。
强化全局思维,按照全县“一盘棋、一张网”规划思路,构建“一环多线、一园多环、一村多路”特色农村路网。
打造精品大环线 按照遂宁市“产业因路而兴、乡村因路而美、生活因路而富、基层因路而治”的统一部署,因地制宜新建、改建92.7公里,形成以产业园区、美丽乡村、综合驿站为节点的“交通+乡村振兴”农交旅环线蓬溪廊道。
打造富民小环线 量身建造蓬溪仙桃、蓬溪菌类、蓬溪佛莲等3条小环线,推动园区、精品村“串点”,示范带“连线”。
打造融合发展线 建成中国红军第一村、天福菌香小镇环线公里,实现路由景出、景由路生、路景相融。
实现路网路权监管维护信息化,促进养护形式多样化,全县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监管覆盖率达100%。
实现管理信息化 建成蓬溪县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农村路网管理全覆盖、全天候、智能化、可视化。建立农村公路电子台账,推行二维码和物联网智能感应管理,实现数据生成、收集、管理、分析自动化,大幅提升智能化综合监管水平。
实现监管责任化 推行“路长制+警长制”,建立县级路长统筹引领、乡镇路长落实推进、公路警长执法查处、巡查路长常态监督、村级路长应急联动的“五长”工作机制,同步完善县公路养护段、乡镇交管站、村养护队“三级养护责任体系”,做到“村村有路长、路路有人管”。
实现公路资产数字化 在全市试点开展农村公路确权,变资产为资本,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全县齐抓共管、保障到位、多方参与、运转高效的农村公路管养体系已形成,近五年来,全县农村交通运输领域未发生一例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狠抓群众出行服务、县乡村物流节点提标升级、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品质提升,建设城乡一体、支干结合、建养并重、管运同步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实现了镇村之间10分钟、县镇之间30分钟、偏远地区50分钟可达的便捷交通。
促进城乡一体 出台《蓬溪县农村客运补贴管理办法》,护航“一车多线”经营、农村客运片区化经营,深化巩固“金通工程”,乡镇建制村通客车率100%。深化“农村客运+旅游服务”融合发展,开通县城区至高峰山公交班线、牛角沟旅游专线,深受广大群众和游客欢迎。
促进遂潼一体 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运输服务一体化建设,开通毗邻地区跨省城际公交(蓬溪蓬南—潼南古溪),有效促进川渝、遂潼交流融合。
促进客货一体 深化“交邮、交快、交商邮”融合发展,建设县级物流仓配中心1个、镇级物流仓配运营中心8个,率先在全省开通“交邮、交快”合作试点线个村设立村级“金通·交商邮”驿站,探索建立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高效运转、货运客运班线班车代运邮件的农村物流新模式,乡村快递周转时间平均缩短2天以上,实现蓬溪农产品90分钟到达成都、重庆。2023年,全县乡村客运车配送货品达80万余件,服务专合社、农民达65万余人次。
截至2023年底,该县公路总里程达3181.328公里,其中,农村公路2875公里,实现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和乡镇、建制村通客车“四个100%”。自然村公路硬化率达到79.4%,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到246.8公里。一条条“四好农村路”成为民生路、产业路、致富路,为威远县城镇、农村带来了人气和财富,也凝聚了民心。
建立政策保障机制 制定《关于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意见》《威远县全面推进农村公路“路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进一步明确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工作机制、责任体系、机构设置、要素保障。
建立工作领导机制 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县交通项目建设暨“四好农村路”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动“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工作。
构建新型监管机制 对农村公路建设从业单位开展信用评价4次,覆盖施工、监理、设计等54家从业单位。
建立资金筹措机制 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四好农村路”资金筹措机制。2013年以来,全县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累计投入超30亿元,有效促进了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
规划引领定方向 科学编制《威远县“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将农村公路与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乡村振兴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协同推进,构建了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
串景连产活经济 建成四级双车道以上“∞”型产业大环线公里,在“∞”型产业大环线上串联南部无花果产业路网、东部农旅观光路网、北部多产融合路网等农旅观光路187公里。全县20个AA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和县级及以上产业园区通四级双车道及以上公路达100%,有效支撑威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进村入户惠民生 2020年以来,建设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84.6公里、3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67.7公里、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97.11公里,持续提高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级共管实现管理体系化 全面实施农村公路路长制,建立覆盖县、乡、村道“路长制”组织体系,初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运作高效”的工作格局,农村公路治理能力显著提高,发展更加规范有序。
数字助力实现管理信息化 先后投入近2500万元实施智慧交通建设,建成不停车检测系统、危货道路运输信息化管理平台、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平台,集合“建、管、养、运、处”,创新打造交通运行管理平台,实现交通态势“一屏统揽”、行业治理“一网统管”、指挥调度“一键协同”。
机制健全实现管理常态化 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交警部门联动综合监管工作机制,严厉打击超限超载、加高栏板、遮挡号牌等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形成高压严管态势。
扎实开展养护体制改革 先后将龙自路、两越路、板铺路、越碗路等54.81公里县道作为农村公路市场化养护及灾毁保险试点道路,农村公路抗灾能力逐步提升,全县农村公路铺装率达91.7%,列养率达100%、优良中等路率达91.62%,切实做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
建立共享共治养护机制 全县180个建制村将爱路护路纳入村规民约进行公示,增强群众爱路护路意识。通过向村民购买公路养护服务,让群众在“四好农村路”养护中直接受益。创新开展“5·26”主题活动8次,开展最美护路员评选工作,获评省级最美护路员1人。
提升机械作业养护水平 投资2400余万元建成威远县公路机械化养护(应急抢险)中心,实现全县干线公路路面保洁养护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建立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路面保洁养护新格局。
大力实施路域环境整治 创新开展公路面貌改善“五清”行动,纳入对镇考核内容,并与农村公路养护补助资金挂钩,全县公路“五清”工作常态化位居全市前列。
提升农村客运兜底保障能力 将农村客运车辆购置补贴、动态监控设备安装及使用补贴、保险保费补贴、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补贴等纳入本级财政补贴范围。建立健全乡村客车监管机制,持续推动乡村客运管理规范化、精细化。
建立优质高效运输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创建,实现231辆农村客运车辆乡村客运标识和车身颜色、242名农村客运从业人员工装工牌、627个招呼站棚(牌)外观及公示内容“四统一”。大力发展城乡公交,完成12条客运线个建制村开行公交车,占建制村总数的52.78%。建成客运站14个,开通农村客运线辆,实现镇村农村客运全覆盖。
提升农村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通过党建引领、创新寄递物流业监管模式、鼓励客运企业同邮政等寄递物流企业签订客车附搭小件快运业务合同等方式,打造“红色引领+体系共建+交商农邮融合发展”服务品牌,全面提升农村物流服务质量。
以“交通+资源”为基础,以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为导向,千方百计补短板、夯基础、强管护、提服务,着力构建安全便捷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打造“安全出行路”。
以“交通+产业”为核心,坚持“产业沿着公路走、公路促进产业活、产业推动农民富”理念,加快建设“生态致富路”。以“交通+旅游”为支撑,围绕建设“最美旅游走廊”,不断挖掘路衍经济潜能,促进农村交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休闲观光路”。
规划引领 结合“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新要求,系统编制《丹棱县“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丹棱县幸福美丽农村公路建设导则》,将24条、200公里农村公路用地优化至“三区三线”范围内,建成奔康大道等示范路130余公里。
资源整合 采取向上争取、财政配套、银行融资、涉农整合、引入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筹集各类资金35.5亿元,推动G351线余个交通项目如期建设,力促农村公路与国省干道、旅游线路等线成网、窄变宽、通到畅。
制度保障 健全县、乡、村三级养护管理职责体系,开展乡镇交通运输违法行为告知试点,推行“乡道路长+民警”“村道路长+辅警”联合监管机制,确保形成农村公路“建管养运”有制度、有考核、有奖惩“三有式”制度化安排。
路产相融 坚持“道路围绕产业布、产业围绕道路转”,一体推进农村公路沿线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形成桔橙、生猪、粮油等“五大现代农业园区”。推广“农村公路+特色产业”新模式,建设桔香稻田等特色产业路200余公里。
路旅相融 坚持“路网相联、标识配套”,打造幸福古村等精品旅游线条,建成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快慢综合旅游交通廊道190公里,全面融入大峨眉交旅融合示范区。
路文相融 按照“一路一特色、一路一品牌”,打造大雅文化、桔橙文化、农耕文化等主题公路4条,打响“丹棱游村”品牌,成功举办交通运输部“行在乡村·游在路上”等系列活动。
出行更顺 率先开展全省“金通工程”试点,以全域公交化改造为主、“金通”小黄车响应服务为辅,开通跨市跨县公交、城乡公交、学生及企业定制专线条,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
产销更快 实施“交商邮供”融合发展试点、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等项目,开通交邮合作线条,乡镇和建制村物流覆盖率100%,全县邮政业务总量同比增长30%,“金通+邮快+电商+”模式入选全国第四批农村物流服务品牌。
钱包更鼓 推行“市场化养护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承包+公益性岗位”模式,提供农村公路公益性岗位468个,吸纳农村劳动力7000余人次,12个村集体公司承担158.6公里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村集体经济增收40万元。
“护”在日常 实施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整治工程、畅安工程,农村公路列养率、自动化检测率均100%,农村公路优良中率90%以上。
“靓”在沿线 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开展次差路面、农房风貌等专项整治,绿化美化道路120公里,获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美”在串联 突出“路景一体”,打造绿水青山交通廊道,构建美景弥望的乡村全景图,跻身全国十大“最美探春地”。
武胜县秉承“超前谋划、稳步推进”原则,围绕乡村振兴和交通强县等战略部署,科学编制《武胜县农村公路网规划(2021—2035年)》等农村交通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构建“外通内联、通村畅乡、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安全便捷”的农村公路交通运输网。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工作开展以来,武胜县持续加强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创建基础,大力实施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产业旅游路、乡镇通三级路及礼安、中心渡口改公路桥等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3947.446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3817.07公里,路网密度达到408.6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99.7%,行政村通畅率100%。
统筹整合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力量。建立“县级大队+乡镇+村委”路政管理模式,成立一支县级综合执法员48名、乡镇协管员23名、村护路员276名的三级联动路政管理队伍,实现路产路权网格化管理,保障公路安全畅通。依托万隆超限检测站,“开展定点检查+跨区域联合执法”。
健全交通、交警、自规、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常态化开展“定点检查+跨区域联合执法”,实现路政执法协同化,开启川渝毗邻地区“跨界+联合”执法新模式。
建立“3+X”路长工作体系,结合乡镇1000余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对辖区县乡村道实施日常养护,确保农村公路列养率和经常性养护率达到100%。
不断提升养护信息化水平,完善农村公路综合信息平台,积极部署推动农村公路自动化检测工作,持续提高自动化检测比例。三是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强化事故易发多发路段整治,确保全县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78%以上。
打造便利畅通“产业路” 坚持“公路沿着产业走,公路促进产业兴”的基本思路,新增配套建设产业路160余公里,辐射带动发展晚熟柑橘20万亩、粮食作物78.12万亩、优质蚕桑5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1.5万亩、标准化种养循环规模养殖场251个,拉动就业人口约13万人,节约直接运输成本5%以上,荣获四川省优质水稻种植结构调整示范县,“武胜大雅柑”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打造乡村振兴“致富路” “十四五”期间,着力落实“四好”要求,补短板、夯基础、提质量,优化农村路网结构,新(改)建农村公路1100余公里,不断提高公路运输服务水平,带动附近村民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荣获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
打造舒适整洁“幸福路” 依托“四通八达”“纵横交错”“一路一景”的美丽乡村路,助推飞龙镇卢山村、高洞村和三溪镇观音桥村获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人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打造全域公交“满意路” 投资1.6亿余元,在全市率先发展“全域公交”,开通城乡公交32条,跨省公交1条,建成新能源充电桩58个、村级招呼站(牌)540个,投放新能源公交车164辆、乡村客运“小黄车”18辆,实现全县23个乡镇、276个建制村客运全覆盖。坚持让利于民,每年财政给予补助1500余万元,执行公交惠民票价,普通卡票价8.8折优惠,学生卡票价7.5折优惠,现役军人、残疾人、65岁以上老年人凭卡免费乘坐。已办理优抚卡近10万张,群众乘车费用较以往降低40%以上,构建形成群众“愿意坐、喜欢坐”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大幅提升。
路通人心畅,道顺百业兴。农村公路连通着城乡园区和景区,是风景线、产业线、生态线、更是人文线;农村公路推动着武胜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是民心路、景观路、小康路、更是希望路。筑路追梦,匠心永恒,武胜县将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不断助力乡村振兴!
按照“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理念,高质量建成150公里中国至美茶园绿道,串联蒙顶山、月亮湖等7个4A、3A级景区,形成万亩观光茶园旅游环线,衔接精品民宿和茶家乐100余家、乡村度假旅游接待点300余家,打造“小茶园、茶岸、小西湖”等一批网红民宿,先后举办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茶马古道”国际自行车大赛等国际赛事、重要会节活动,中国至美茶园绿道成功入选“全国美丽乡村路”,名山区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2022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429元,在全省同类区县居第一位。
因地制宜将公交、班线、区域经营等整合发展,采取优化客运线路、调整运行路径、延伸运行路段等方式,开通13条农村客运线条农村公交线路,推行农村客运“定制模式”,开行“采茶车、上学车、赶场车、预约车”等定制客运,实现建制村农村客运全覆盖,形成了遍布农村、连接城乡、纵横交错的农村客运网络,全区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5A级,成为全省“金通工程”首批试点。
深入推动“交通+互联网+茶产业+现代物流”发展模式,利用农村客运通达优势,整合全区快递物流行业,探索实施统一配送、快递进村,农村客运携带小件快递进村业务,完成邮政、申通、顺丰、京东等多个快递企业入驻,开行农村客运代运电商商品的运输路线条,合作线%以上,年均完成农村地区快递收寄达40余万件,入选“四川省交商邮供融合发展试点县”“川货寄递先进县”。
近年来,营山大力实施交通路网建设,共计投入79亿元用于“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改、扩)建县、乡、村道4488公里,配套建设产业道路1750公里,打造清水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太蓬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旅游景观大道30公里,修建美丽乡村旅游路150公里,实施公路安保工程1900公里;顺蓬营一级公路已交付使用,县城至清水湖湿地公园旅游路正加快建设。目前,营山县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760公里,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100%;全县农村公路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一次性交工验收合格率达100%。
随着农村公路通行条件的不断改善,营山大力推进乡村客运“金通工程”和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建成县级二级客运枢纽站1个、乡镇客运站53个、公路驿站4个,投入农村班线辆,开行乡镇客运班线条,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达5A级,全县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实现了客运服务全覆盖。
为提高“四好农村路”的管护水平,营山县投资1.8亿元,建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公路机械化养护与应急保通中心,配备路面清扫车、沥青洒布车等各种养护机械设备120余台套,大大提高了公路养护与应急保通的机械化水平和效率。此外,营山县还在消水镇建立了机养副中心,解决了边远山区公路养护与应急保通的难题。
硬件过硬,制度同步健全。营山探索出农村公路管养“365”工作新机制,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道路管理养护机制,按照“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原则,推行“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县级公路管理养护部门+乡镇管理站+村级养护队”的管养模式,落实县、乡(镇)、村三级路长748名,实现了全县农村公路养护的全覆盖,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
色达县大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交通发展取得跨越式发展,实现了从“路网末梢”到重要“区域节点”的巨大转变。目前,全县公路网总里程达到2275公里,其中农村公路总里程1900.331公里,县道241.134公里,乡道583.241公里,村道1075.956公里,实现通乡油路、通村硬化路覆盖“两个100%”,建成色达县农村公路机械化养护与应急中心,4个片区养护站,设置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16个,全县农村公路列养率100%,全县开通城乡公交6条,投入农村客运车辆35台,城乡公交、农村通客车率达100%,积极推进交邮结合,物流网点覆盖率100%。高质量的农村公路,让色达从封闭走向开放,让农牧民群众与内地同胞心连心,成为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支撑。
建立了包含路网、桥梁、沿线安保设施数据的管理系统,采用信息化手段对施工阶段的各个环节实行全面管理,从立项开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资料均录入至系统内,为高原牧区开展项目管理探索新路径。成立县交通工程质量监测和道路桥梁规划站,建设甘孜州西北地区唯一的标准化工程试验检测中心,通过“人工监管+数据监控”方式实现了公路建设工程质量监督100%。
明确“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管养责任体系,落实县、乡、村三级“路长制”。累计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建成农村公路机械化养护与应急中心和四个片区养护站。
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客货并举、运邮结合”总体思路,深入实施“金通工程”。建成农村客运站16个,开通城乡公交6条覆盖51个建制村,剩余78个边远村投入35辆小黄车实行区域化经营,乡(镇)、建制村客车通达率100%;建设乡(镇)物流站16个,村级邮快驿站129个,乡镇、建制村物流快递覆盖率达100%,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紧扣建设福地色达生态文化旅游圈,通过完善的交通路网格局助推全县民生设施发展,打造“高原网红旅游圈”,按照“以路兴产、以产拓路、路景融合”的思路,打造“红色+绿色+特色”旅游风景道,形成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色达段)、G548翁达至色柯沿线森林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高原湿地公园等“公园廊道”等集农家乐、藏寨民宿、休闲观光等一体的旅游业态环线。
开通“便民专线”,根据群众出行需求,灵活配置运力,设置学生专班、旅游专线,开通“保障专线”,将农客车辆作为保障运输车辆,统一调度,开通“产业专线”,将色达高原特产带入县城售卖,提升群众经济收入。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优先实施“交通先行”战略,色达县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并高质量建设,从川青交界地区的“路网末梢”变为四通八达、群众出行方便快捷的川青区域“交通节点”。
截至目前,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2464.3公里,路网密度2.9公里/平方公里、位居全市第一,成功创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全省第四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省“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
克服川东盆周山区地貌环境影响,编制“一环三支五网” 幸福美丽乡村路规划,投入财政资金16亿元,把产业路、旅游路、民生路修到了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立体铺筑“产业路” 以恩广、包茂高速为骨架,以国道210线为主体,串联建成磐石、安云、江陵、金石、东岳等连接干线公里,带动沿线脆李、蓝莓、草莓等特色产业迅速壮大,不断延长加工、运输、农旅等产业链,2021年蓝莓园区创建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农民因路兴产增收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
便捷推进“旅游路” 推动“快进慢游”,建设直通神剑园、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等热门景区旅游环线公里,一大批网红打卡地走进大众视野。投入1.5亿元建成的青安路,2021年入选“全国年度十大最美农村路经济腾飞发展路”“全省十大最美农村路”,让云门天寨这个曾经的地质滑坡区,摇身变成步步皆景、处处入画的醉美景区。
贴心建好“民心路” 始终把农村公路建设纳入“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强力推进,打通断头路131公里、进村入户路219公里,解决好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随着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硬化路,人才回流、资本进村趋势明显,农民因路归乡、因路创业、因路致富,对交通出行满意度、幸福感连年上升。2021年农村居民收入达到22933元、居全市第一。
坚持联动化管理 建立“总路长+县乡村道路长”制度体系,以“路长制”推动“路长治”。推行“区路政员、乡监管员、村护路员、组信息员”四级联动,健全公安、交警、运管、路政和属地“4+1”联动执法机制,构建“路联管、路全管、路共管”格局,实现路域问题快速发现、及时交办、扎实整改。
推动信息化管理 运用“互联网+”模式,推进智慧交通管养,建成“公路养护信息平台”和“车载视频巡查系统”,实现公路路产数字化、巡查监督实时化、考核评估精准化、养护决策科学化。建成全省首个县级公路文化展览馆,创新建立公路数字管理平台,全面提升全区公路管理质效。
抓好安全化管理 定期开展全覆盖、拉网式、联合化道路运输安全检查,实施农村公路交叉口“六个一工程”,全域实现“路宅分家”“路田分家”。投入1.3亿元维修破损道路、整治边坡隐患、增设安全标识。畅通道路违法举报渠道,强力治超治限,全力打造“畅安舒美”公路品牌。
健全养护机制 积极推行应急抢险“113”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养护台账,及时整治隐患,做到公路坑凼3日修复、安全护栏缺损1日更换、坍方垮塌1日处理。探索推行市场化养护运营模式,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将日常清扫和垃圾清理工作分包,全区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市场化达33%。
加大投入力度 高标准建设公路养护和应急保通中心,新建养护站6个,配备养护车、压路机等养护设备20余台,全力提升应急保通水平。县乡村组道路管养纳入财政预算,实现农村公路列养率100%。
鼓励群众参与 积极落实“七公开”制度,邀请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参加项目验收,群众爱路护路“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设立农村公路管护等公益性岗位872个,帮助农民群众创收增收。倡导文明新风尚,将爱护公路写入村规民约,“公路大家建、建好大家管、管好大家用”思想深入人心。
以成功创建金通工程样板县为契机,增强“四好农村路”服务民生和发展的带动功能,着力打造一条条便捷生活路、高效运输路、致富增收路。
织密农村“出行”网 优化农村客运7条、农村公交13条,共有农村客运车辆156辆、定制班线辆,乡镇通客车率、建制村通客车率均达100%,群众“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公交”的愿景变为现实。
织密城乡“融合”网 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总体思路,立足“保障城市鲜活农产品供给”定位,加快完善农村公路运输服务网络,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通道畅连畅通,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枢纽、行政村为节点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网络初步形成。
织密高效“物流”网 整合客运站场和农村客运车辆,建立“金通工程·乡村物流中转站”,提供城到乡、乡到村搭附快运服务,实现带件带货10万余件,客运行业“造血”功能显著增强;加快推进农村物流县乡村三级网络节点体系建设,先后建成镇级配送网点36个、村级物流网点68个,打通农村物流服务“最后一公里”,“乡镇快递送上门、对外邮寄不出村”让农民共享红利。
目前,全区正紧紧围绕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目标,对标先进、补齐短板,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更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聚力路网升级,打造便捷畅通农村路 扎实开展乡镇片区交通运输专项规划编制,全力打好“交通运输三年大会战”,有序推进“一环三支五网”幸福美丽乡村路建设,持续提升“四好农村路”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构建“1311”城市交通圈,打造通达开放前沿地。
聚力管理养护,打造平安放心农村路 持续巩固“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路政管理体系,常态化开展打击“非法营运”联合执法行动,全面加强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保持列养率始终达100%。
聚力改革创新,打造舒适美丽农村路 深化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开展公路产权确权试点,探索公路资产反哺养护新模式;着眼“绿色、生态、美观”内涵,打造景观平台、公路文化,建设公路综合服务区、临时停车场,提高公路服务水平。
聚力示范创建,打造品质品牌农村路 持续擦亮全省首批“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金字招牌,大力发展“多点多极多能、连点成网多用”农村物流新模式,全力打造人民满意乡村运输“通川品牌”。
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的“四好农村路”建设领导小组,组建3个专班集中办公,实地解决问题100余个。
强化督查考核 将示范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并纳入全区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和“四省五问”月度重点工作点评。
突出城乡一体 遵循“三区三线”划定、乡村国土空间、全域旅游等上位规划,在确保基本农田有效补划、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统筹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旅游开发、乡村建设等,系统规划X095、Y001等农村路网7条,巩固交通脱贫攻坚成果,构建“8纵8横3环一航”的全域交通网络体系,实现城乡交通一张网、建设一盘棋。
注重便民利民 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完善撤并建制村畅通路网,优化镇域交通路网8条,延伸通达聚居点120公里,串联分散农户350公里,切实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聚焦融合发展 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乡村产业特点、景区景点布局,做实做活“交通+文旅”“交通+三区同建”等文章,统筹规划建设产业路3条、旅游路5条、南北环线条,实现路产相融、路景相叠、路村相依。
坚持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一体推进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发挥道路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
以路兴业,建强产业路 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道路就修到哪里。新改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道路465公里,沿线万亩,串联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7个、特色产业基地36个,恩阳现代粮油产业园顺利通过省五星级园区验收。
以路兴旅,建美旅游路 坚持一条农村公路就是一条乡村旅游精品走廊,高标准建设乡村旅游路326公里,建成全省首个交旅融合服务区,打造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以路兴村,建靓村组路 坚持一条道路就是一条惠民富民连心路,实施县乡联网路、幸福美丽乡村路、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等427公里,延伸配套“水电气讯网”,同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五大提升行动,农村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率100%、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行政村占比77%。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成功进入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实行“三化”管理 在全省率先推行“路长制”,构建“区、镇、村“三级”路长体系,设置路长1329名,确保条条道路有人管,“三三路长制”典型案例被交通运输部肯定推广。实行智慧化管理,建立交通运输综合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发路长制手机APP操作端。整合公安、应急等力量,联合开展执法检查。
推行“四法”养护 实行区镇公路专业队伍养护,将爱路护路纳入村规民约。推行“设置公益性岗位定向养、受益群众分段义务养、受益企业主动出资养、推行市场化专业养”养护“四法”。全区开发公益性岗位1518个,发动34个受益企业、受益1268名群众参与农村公路管养,实现“有路必养、养必养好”的目标。
落实“三项”激励 出台《巴中市恩阳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绩效考核办法》,将农村公路管养与绩效管理、考核结果和养护资金直接挂钩。每年开展“三美”“三示范”评选活动。近三年累计评选最美农村路20条,最美路长40人、最美护路员59人,示范镇9个、示范村25个、示范路30条,兑现农村公路管养资金6219余万元,激发农村公路管养活力。
站点布局到村组 实施乡村运输“金通工程”,强化城市客运中心服务功能,建成区级快递物流仓配中心、15个镇级综合运输服务站、209个村级“邮快驿站”,配套657个新村聚居点、乡村旅游环线、产业园区客运招呼站,实现了“出门见路、就近入站。
城乡客运到家门 开通城乡客运班线分钟交通出行“服务圈”。开通景区定制公交、乡村旅游专线条、“最美乡村路”旅游班线条,定向开行赶场车、学生车、民工车,推行乡村网约车,实现了“抬脚上车、无缝出行”。
物流服务到末梢 坚持“多站合一、一站多用”,构建“区为中心、镇为节点、村为末端”的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引入快递公司联合组建第三方供应链管理公司,带动培育货运企业2家、快递企业3家,推动“交商邮供”融合发展。去年,全区运输农副产品60余万吨,寄递快件170余万件,快递物流成本下降15%,助力群众创收1.2亿元,实现了“城货下乡、山货进城”。
壤塘县采取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逐步推动“三个创建”落地落实,实现了以创建抓创建、以创建促发展。率先完成乡村运输“金通工程”省级样板县创建。建设完善乡村客运网、邮快网、物流网、旅游网、商业网“五张网络”。不断夯实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全国示范县创建。确保组织保障、政策扶持、资金保障,形成舒适便捷的城乡客运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聚焦创建指标,补短板、强弱项,建立互联畅通的交通运输网络。
创新信息化管理。建立了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建管养运和路长制纳入“线上”管理的基础上,率先开发了交邮结合小程序,实现农客车辆承运的系统化管理流程。
创新养护模式。将农村公路的受益人和实际使用人纳入养护管理队伍,充分发挥农户的积极性,利用市场化养护队伍的专业性,重点做好小修保养和应急抢险。
创新建设程序和质量监督机制。在建设程序和质量监督机制上采用“打捆招标+三级质保”方式,简化程序、缩短工期、提高效率,同时,将村民纳入质量监督主体,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的质量监督体系。
“交通+产业”融合。建成中南路、上南路等一批重点旅游路、产业路,服务产业发展,引领壤塘高原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壮大。
“交通+旅游”融合。依托“大美317·慢游壤巴拉”旅游品牌,精心布设交通基础设施景观化格局,建成中壤塘4A文化旅游景区和棒托石刻公园3A旅游景区。
“交通+就业”融合。统筹整合财政资金,设置道路养护员公益性岗位。交通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吸纳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吸引贫困人口从事道路运输和物流运营,实现“家门口”务工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