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雕塑》杂志【公共艺术】红色主题雕塑的时代意义——《英雄城·四平》雕塑创作谈

  摘要: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存在方式,具有表达某一场域的特定语言,它编织着这某一地域的历史和文化空间,与该地域文化历史事件和时代需求相契合。《英雄城·四平》大型红色文化主题雕塑,从空间运用到造型结构处理,实现了一种以正能量的艺术方式将艺术情感融入到红色文化中的艺术表现。使得雕塑艺术的造型投射出一种视觉能量和信息。

  以艺术的方式记录和讴歌我们的民族记忆和奋斗征程,是艺术家的使命和责任。在新时代,怎样以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之艺术手法来表现红色文化,是时代的需要,在建党百年之际,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更加深远。

  四平战役是党中央、毛主席从全国的战略出发,为配合和平谈判,促进东北及全国和平民主的实现而进行的四次较大规模的城市作战,从1946年3月持续到1948年3月。四次战役中,双方共投入兵力94万人,累计战斗63天,我军以牺牲4万多人的代价歼灭军6万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战四平”。通过这次战役,解放军推迟了敌人的北进计划,对巩固北满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四平战役不仅解放了四平,对全国的解放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四平被毛主席喻为“东方马德里”,解放后四平又被誉为“英雄城”。四平战役是中国从井冈山到延安,再到西柏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上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2021年初,四平市委市政府为落实宣传好“四战四平”精神,迎接建党一百周年,特邀请多所美术院校雕塑家及雕塑艺术创作机构,征集雕塑创作方案。四平是我的故乡,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情。从儿时便常常听大人讲述“四战四平”的精彩故事,马仁兴、刘梅村、王西兰等英雄的名字耳熟能详,自己和玩伴们也常常装扮起军人的模样,分成两伙拿着自制木枪穿梭在村庄的柴火垛间进行“战斗”……我做为一名雕塑艺术创作者,深感有责任来用雕塑语言讴歌这座英雄之城。所以,接到创作邀请时,我特别兴奋、深感光荣,同时也感到责任之重大。随后,经过认真系统地考察四平战役史料、多次到四平战役现场和纪念馆凭吊参观,以及通过于红色经典雕塑作品的观摩学习等一系列阶段。这些准备工作解决了我如何寻找表现四平这座英雄城的切点、艺术定位和表现方式等一系列问题。我的思绪随着历史场景在奔腾涌动,烈士们鲜血在我的脑海里化作了一面面鲜艳的红旗;因此,一个以旗帜作为雕塑主体的构思,便萌生了出来,且随思绪的起伏而徐徐展开。

  在多年的雕塑实践中,我认为从雕塑的表现功能而言,选择以纪念碑的方式作为对红色文化主题的表现,最为贴切。因为纪念碑方式的大型户外雕塑,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和社会人文价值。经过多次探讨、反复求证,最终确定以“红色旗帜”作为表现英雄四平的形象符号。

  在方案的设计中,首先选择分别代表四战四平的元素,通过艺术构思,组合为雕塑主体。在多次的推敲和修改调整后,最后决定以四面旗帜组合的雕塑形态来表现这座英雄城。

  为了使设计方案和雕塑实体获得一致效果,经过多次实地踏查雕塑设置场地,从多个角度全方位考量。这里处于京哈高速四平出口位置,地势虽然开阔却相对低凹,北侧有更低的四平至辽源的303国道,西侧高处是京哈高铁干线,周围建筑物较少,环境空旷。因此,雕塑整体应侧重于宏观视觉效果的呈现,无论从体量和色彩上,均要求雕塑造型简洁和强调视觉冲击力。在作品尺寸上,以与解放战时间相契合1948cm为高度,抬高雕塑基础4.4m与“四战四平”相契合,形成穹隆之状。

  在雕塑造型的细节设计上将党徽、五角星嵌入红旗上、这是当时人民军队的标志。在四面旗帜按战役时序排布上,突出四平战役中的攻坚战,并以其为整体雕塑的最高点位,以此象征战争之激烈革命意志之坚强。而雕塑左上角则以抽象的雕塑语汇,使整体造型呈现出和平之鸽展翅欲飞之姿;且又以旗帜上的斑驳的圆形弹孔向人叙述着战争的激烈与岁月的流逝。

  方案通过后,进入雕塑整体制作阶段。材料为白钢锻造、焊接、外喷氟碳漆。在四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制作过程中,工人师傅们付出了很大的辛苦,从五月初定稿到九月中旬完成,所有参与人员包括工程管理、文旅宣传部门负责人员都尽了最大的努力,特别是我的两位老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正龙先生,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著名美术批评家宋伟光先生在雕塑设计和艺术监制方面给予了有力的学术支持,谨此深表感谢!正是由于多方的辛勤付出,才基本实现了委托方的既定目标。

  《英雄城·四平》体量宏大,张力四射,四面旗帜以跌宕起伏的造型,迎风招展,猎猎生风。整个造型,有数层递进关系,这种递进的叠加和延伸加强和延展了作品所富含的审美取向,凸显了视觉艺术中的美学意味。其起伏转折之势、充满节奏和律动,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

  《英雄城·四平》四次战役用铭志的方式在时空中凝固,旗帜的形态曲直疏密、错落有致,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积极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结合。阳光下的红色大体块如燃烧的火炬,红光四溢,实现了观瞻者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公路中也能感受到强烈的视觉效能之目的。体现出红色文化主题的艺术感染力。

  《英雄城·四平》大型红色文化主题雕塑,从空间运用到造型结构处理,实现了一种以正能量的艺术方式将艺术情感融入到红色文化中的艺术表现。使得雕塑的视觉冲击投射出一种强烈的视觉能量和信息。

  《英雄城·四平》在表达方式上选择纪念碑形态,但在雕塑语言的运用上却体现出多元化雕塑手法。以期以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来叙写新时代的红色文化。

  《英雄城·四平》整个造型以红旗为主体,迎风招展的红旗将历史事件聚焦于此。如熊熊火焰,气势恢弘。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存在方式,具有表达某一场域的特定语言,它编织着某一地域的历史和文化空间,与该地域历史事件和时代要求相契合。这样才能体现该地域的精神和性格,使受众产生深刻的记忆和联想,增加亲近感和凝聚力。

  公共雕塑又受制于安置雕塑主体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影响。作品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的表达方式,都要与这里的自然环境相匹配,与公众意识即人文环境相呼应。要有社会价值并和时代精神相关联,充分利用和创造好自然环境,挖掘和整理公共艺术的凝聚点,形成雕塑个性化。这样才能在面向大众、面向社会、面向时代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愿这尊由四面旗帜组成的雕塑能概括地展现“四战四平”的风采,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受众记忆、联想和思考,并在未来的时日里永远不忘记这座城市的光辉历史,激励人们在新时代创造出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