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室的一角,堆放着焦兴涛许多已经完成的作品,也只有在这个地方,你才能确定,你来到的是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室,而不是一个废弃的仓库。焦兴涛告诉记者,这是他最大的一个工作室,有800多平方米。“其实叫工厂更准确一些,这个地方主要就是用来后期加工一些雕塑作品的。”

  焦兴涛,1970年生于四川成都,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川美雕塑系主任。

  因为做晨报《艺术周刊》的“艺术家工作室”板块,记者探访了许多艺术家的工作室,但都是绘画类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工作室留给记者共同的印象就是,干净整洁,有艺术范。所以,当记者昨日走进一位雕塑家的工作室时,这个印象完全被颠覆了。本期《艺术周刊》,记者将带你走进雕塑家焦兴涛的工作室,让我们看看不一样的艺术家工作室。

  一扇铁皮门,门上挂着一把普通的挂锁,四周不高的围墙,看起来已失修很长时间,有的地方还长起了青苔,完全就是一个废弃厂房或者仓库。打开铁门,走进院子,映入眼帘的是一辆废弃的红色三轮摩托车,记者发现,这和焦兴涛的某件雕塑作品非常像。

  穿过院子,走进工作室,如果你不仔细看,你一定会认为,你真的是到了一个废弃的仓库。黑色铁皮桶染上斑驳的白色涂料,破旧的大风扇,废弃的老款电视机,老式的木柜,现场堆了各种“脏乱差”的废弃物。

  没错,这是焦兴涛的工作室,而这些“废弃物”,其实是焦兴涛的雕塑作品。记者忍不住感叹一句,这和我看到的绘画艺术家工作室完全不一样啊。“在搞雕塑的人中,这个工作室算是很干净的了。”焦兴涛的助手淡淡地对记者说了这样一句。

  在工作室的一角,堆放着焦兴涛许多已经完成的作品,也只有在这个地方,你才能确定,你来到的是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室,而不是一个废弃的仓库。焦兴涛告诉记者,这是他最大的一个工作室,有800多平方米。“其实叫工厂更准确一些,这个地方主要就是用来后期加工一些雕塑作品的。”

  记者上一次在坦克库采访时,看到焦兴涛正在搬他的工作室———从大学城的虎溪公社搬到坦克库。焦兴涛在坦克库新租的这件工作室,面积只有70多平米,没有大学城工作室的条件好,而且许多艺术家都把工作室从坦克库搬到了虎溪公社。那焦兴涛为什么要搬回来呢?“就是因为大学城工作室的条件太好,太干净太安逸了,所以我才要搬过来。”焦兴涛笑着告诉记者。

  艺术家选工作室,很多都喜欢选择环境优美、安静舒适的地方,焦兴涛为何反而放弃那样的地方呢?“那种环境可能更适合架上绘画的艺术家。”焦兴涛解释道,“我在那样的环境下,很难创作出作品。雕塑对配套设施的要求也比较高,比如浇铸、翻模等都需要有助手和工人的协助,还是黄桷坪这边更方便一些。”

  焦兴涛现在的三个工作室,都在黄桷坪附近。雕塑与架上绘画不同,因此,三个工作室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坦克库那个工作室比较小,主要用来创作初稿,做一些前期简单的模型。”焦兴涛告诉记者,“在黄桷坪正街下面,我还在修一个工作室,那个主要用来做泥塑类的雕塑。”

  参观完焦兴涛的工作室,终于可以坐下来和他好好地聊一聊。坐在记者面前的焦兴涛,留着一头精神的短发,穿一件白衬衣、一条浅色牛仔裤,干净而明朗,这样的焦兴涛你很难和刚才“脏乱差”的工作室的主人联系在一起。焦兴涛笑着说:那是你没看见我穿着工作服戴着手套的工作状态。而提起他最近的展览,他显得非常高兴,9月21日,焦兴涛的雕塑个展在英国巴斯的东亚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East Asian Art)开幕,展出了他的18件雕塑作品,展览将持续到明年1月底。

  “东亚艺术博物馆展览的大多都是中国的古代瓷器的工艺品,这次我的个展,博物馆将我的雕塑作品和古典艺术品共同展出,呈现出一种现代和古典的对话。”焦兴涛告诉记者,现场许多观众都对展览表现出了很大的惊喜。“在东亚博物馆,大家以前看到的都是传统中国艺术品,在许多外国观众眼中,中国的艺术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的。而看到我的这些雕塑作品,他们都觉得很新奇,一位观众告诉我,他不明白我是怎么想出这些概念的,这些完全改变了他对东方传统的印象。”

  素描:最有特色的是位于李家沱附近的那间超大工作室。从外面看,它就像一间废弃的厂房,走进里面看,它还是像废弃的厂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