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2-23日,第八届中国(国际)水务发展论坛在武汉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以下简称“景观学专委会”)、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中国水利学会流域发展战略专委会、湖北省水利学会、重庆市水利学会主办,会议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0余位来自水利、景观、规划、生态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设计实践者、高校师生等参与了此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湖北省水利学会理事长徐少军主持,并邀请到湖北省水利厅副厅长张海川作开幕致辞。张海川向前来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等表示热诚欢迎,简要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水利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同时,就本届主题对于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予以了肯定。
开幕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景观学专委会秘书长李迪华,水利部河湖保护中心总工程师胡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夏星辉分别做论坛特邀报告。特邀报告由湖北省水利学会副秘书长帅移海主持。
王浩首先介绍了智慧水利提出的时代背景,提出其是在国家需求、行业需求、工程需求等多方共同推进下形成的产物。随后,详细介绍了数字孪生的关键技术,以人体结构作比,提出了水管理网络(大脑)、水信息网络(神经)、水物理网络(躯干)共同形成的“三合一”复合数字流域概念,以及由“脉”感知状态、由“眼”反馈状态、由“脑”下达指令、由“手”执行指令的技术体系。最后,以福州市水系统智慧调度项目为例,介绍了监测预警系统、预测预报系统与调度决策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自动化监控集成系统分别担任的“眼、手、脑”的角色。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秘书长
李迪华提出,国土空间规划是落实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水管理工作只有融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效用。随后以自身在高度水敏感地区新疆哈巴河县的教学实践为例,分享了7组以“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理念的哈巴河县生态保护与综合发展规划”为题的学生作业。学生们的切入角度各不相同,包括景城一体公共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系统完整性与区域景观风貌规划、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资源环境长效监测与预警机制规划等。最后,李迪华以周干峙院士的十二字箴言“求真情况,讲真道理,做真规划”做结,鼓励规划设计实践者不忘初心、严于律己,努力达成周院士的期待。
面对我国农村中小河流水系连而不通、通而不稳、稳而不美、美而不就的严峻问题,胡玮提出了拟自然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在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修复功能的基础上,在河流地貌形态、水系格局、岸坡防护、栖息地加强及生态文化景观灯方面采取各类工程或非工程措施,促进形成生态健康、自然美感、承载乡愁的农村水系特征。胡玮依次分享了农村中小河流三级分类体系,农村中小河流生态保护指标分级系统,河流平面形态布局与适宜宽度确定技术,岸线不同区域生态保护技术,以及基于水质改善的水下森林技术等相关研究,并以苏州市苏东河生态修复方案为例,说明了上述研究与实践结合的具体方式。最后,胡玮总结出十大对策,以应对农村中小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广泛需求。
夏星辉聚焦全球气候变化及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提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产生和吸收与碳氮循环紧密相关,并对水陆一体化的流域碳氮循环与减碳增汇机制进行了具体解读。基于丰硕的研究成果,夏星辉分别介绍了河流氮循环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规律、河流碳循环和含碳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河道外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排放规律,以及城市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变化及对碳汇的影响。最后,夏星辉总结,一方面是要找到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及其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也要施行水陆一体化的协同调控,从而实现流域减污、降碳、增汇的多重目标。
22日下午,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宗礼,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马向明、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姚晓敏,长江科学院副总工程师兼水资源所所长许继军,GVL怡境国际集团执行总裁、城乡发展建设总院联席院长朱冰尧,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魏保义,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智慧水利系教授陈华,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江河治理试验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田世民,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绿色基础设施研究所所长、执行主任栾博,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六院总工程师方渊,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研究员谢阳村,以及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市政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赵凡进行了主旨报告。
报告内容囊括理论构建、技术研究、实践项目等,在研究者与实践者以及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起了沟通的桥梁。
李宗礼提出,水美中国是中国对全球城市治理和水治理的贡献,是全球当代城市、乡村水治理的中国方案,并分享了当前与水美中国理念相关的研究与实践进展。其认为,要从政府重视、高位推动,规划引领、统筹协调,长远谋划、安全第一,行业融合、学科交叉,强化研发、产学研结合,因水制宜、因时而动等方面,协同推进水美中国建设。
马向明团队规划设计的广东万里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主要包括“5+1”重点任务,即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五大建设任务,以及共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一项提升任务。马向明提出,要认识到碧道不是市政公园,而是有机生长的绿色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
姚晓敏介绍了湖北省在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分析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其提出,首先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同时发挥各自优势,有序协同合作集中技术力量,最后主动作为,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技术创新和投入力度上下功夫,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跟上数字经济时代的步伐。
许继军首先介绍了长江流域干旱基本特征以及2022年极端干旱的特点,随后提出了常见流域干旱灾害应对的难点和科技需求,并就已开展的相关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许继军建议从三方面应对汛期反枯问题:一是统筹防汛与抗旱工程措施,二是统筹区域与流域治理能力,三是加强极端干旱下长江流域水-粮食-生态-能源-航运安全等方面的基础科学和战略对策研究。
朱冰尧从破除水环境的“囚徒困境”、实现水环境的“三水合一”、创造水环境的“金山银山”三个方面回应了“绿水青山”何以变现“金山银山”这一议题。提出要从思维上进行升级转变,兼顾生态思维、产品思维和经济思维,以水生态为基地,以水景观为抓手,以水经济为目标,指导规划设计实践的开展。
魏保义提出,新时期河道治理、滨水空间品质提升应统筹多功能、多要素以及多目标,加强全域全要素的引导,践行规划引领、蓝绿兼修、文产共兴、水城联动、持续共治的“河道治理4.0”模式。其所在团队建立了基于“供给—需求”耦合互动模型的滨水空间潜力分析方法,构建起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全要素滨水空间潜力指标分析,并提出了基于潜力分析和两岸土地资源视角的滨水地区治理行动。
陈华首先介绍了基于图像智能识别技术的水文监测体系、新型流量测算体系、新型服务体系等水文智能监测技术,随后一一详述了现代化水文站改造、山洪监测、灌区量测水、生态流量监测、入库流量监测,以及复杂流态流量监测的痛难点、解决方案及应用案例。最后,其强调,水文监测智能化是水文现代化的核心。
田世民介绍了由“盆”、“水”、生物、社会服务功能四个方面的19项指标构成的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分享了黄河流域干流典型河段和典型支流健康状况的评估实践。田世民所在团队研究形成了全链条生态治理技术,包括陆域面源污染拦截与生态修复技术、水域生态修复技术等,并搭建起黄河流域河湖生态治理技术平台,进行诊断开方。
栾博提出,低碳韧性设计是促进蓝绿空间高质量增效的重要抓手。一是要减少刚性控制,促进自然演进能力;二是要多时态兼容,预留弹性空间;三是要应用亲自然材料与技术;四是要成本效益协同;五是要全周期减碳增汇。从而科学地设计人居环境,艺术地解决生态问题。
方渊分享了融合弹性海绵、浅滩森林、水下生境和活力水岸的南昌市鱼尾洲湿地公园规划设计。面临湖岸湿地带风貌退化、生物栖息地丧失、水质恶化等现状问题,通过弹性水系统设计,建成后的公园极限可消纳100万方瞬时雨水,缓解了应对洪涝风险的压力,化解了生态安全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
谢阳村基于苏州市人民政府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战略合作成果,分享了城市水生态环境保护精准施策的六个路径,即实施精细化和网格化水生态环境分区、运用前沿有效技术手段开展基础调查、通过测算和关联分析挖掘深层次问题、对重要水体和重点行业领域分类施策、制定可支撑工程项目安排的实施方案,以及构建决策分析智能平台解决实际问题。
赵凡认为,水安全是城市水系景观规划设计的前置条件,水生态是城市水系治理的重点内容,水文化是城市水系景观规划设计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并以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系列项目进行了补充阐释。其提出,应从城市功能更新的宏观层面切入,以“流域统筹”的理念为引领,将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提升至流域综合治理。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100号(北楼)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一层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