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羽、金昌烈、林寿宇、关根伸夫、菅木志雄、约翰麦克林、梁绍基、蔡国强、苏笑柏、梁铨、谭平、李向阳、徐红明、洪浩、陈文骥、顾小平、徐小国、关音夫、周阳明、马树青、徐震、赵赵、闫冰、鞠婷、伍伟、蔡磊、冷广敏、姜淼、陈丽珠、万杨、韩冬

  5月12日,圣佳艺术中心将与白盒子艺术馆合作呈现“白中白”主题展圆满开幕。展览以主题群展的形式呈现了中贸圣佳2024春季拍卖会现当代艺术版块的部分拍品。展览呈现了包括吴大羽、金昌烈、林寿宇、关根伸夫、菅木志雄、约翰麦克林、梁绍基、蔡国强、苏笑柏、梁铨、谭平、李向阳、徐红明、洪浩、陈文骥、顾小平、徐小国、关音夫、周阳明、马树青、徐震、赵赵、闫冰、鞠婷、伍伟、蔡磊、冷广敏、姜淼、陈丽珠、万杨、韩冬等在内的,自现代主义以来的三十余位艺术家的精彩作品,通过艺术家独特的创作方式与艺术理念,给观者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于展厅之内,感悟思维的变革、意识的转换之妙。

  本次展览将展至5月30日,圣佳艺术中心欢迎各位艺术爱好者在初夏时节来此共赏现当代艺术的繁花胜景!

  白作为一种语言,是视觉的母体,是绘画得以成立的根源之所在。白作为一种形式,是客观、沉默不语的形式,没有针砭和批判,更注重的是体验和感受所带来的多面性。白作为一种观念,则是一种走向内心和超验的存在,是充满能量的,是有信仰的,是视觉艺术必须面对的非视觉强度。

  本次展览所选择的艺术家,无论在语言上、形式上或者是观念上,都在作品中传达着“白”的意趣。展览以“白中白”为主题,呈现一个由作品和作品、作品和空间组成的,充满空间余韵的“白中白”场域。每件作品也不再仅仅是独立的作品,而是整个场所和状态的开启,让观众得以在其中,充分感受四两拨千斤的极少语言,所传达的微妙感受和丰富精神性,并体察身处其中的身体感知。

  在我们所处的当今社会现状和日常生活中,丰富的事物中包含着大量的虚无,流行的东西转瞬即逝。而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时代生生不息,依赖的不是观念的确立也不是物质的力量,是其中所包含的难以言明的超越性的诗意。或许,“白”所代表的极少的物质性的表达,能将我们带向通往内在的精神秩序,也能将我们的想象力带往更远的征程。

  展览:2015年,被遗忘、被发现的星吴大羽文献展,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陈列馆,北京

  在吴大羽一生中创作的150余件油画作品中,于1980年代创作的《无题113》是极为特别的存在。《无题113》作为吴大羽晚年创作的杰作之一,展现了他在艺术上的成熟和个性,同时以明艳的大红色将如歌的岁月具象化。这幅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更体现了吴大羽作为中国现代艺术先驱的地位和影响力。

  《无题113》是唯二将大红色作为画面主色的作品之一,在吴大羽作品中通常作画面辅助色的红色和黄色在此成为了主角,占据画面中最为核心,也最为广阔的视觉范围,营造出一种不同于以往作品的特殊心境。

  吴大羽本就是将西方抽象艺术精髓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相融合的大师,在色彩表现力方面始终有着独特的追求,这一抹亮丽的“中国红”展现了他对中西方文化以及生命的深刻思考和追求,将物象与韵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份豁达的心境也体现在作品笔触的表现上。吴大羽不仅运用书法笔法和油画技法相结合,创造出画面整体的动势和节奏感,更是通过线条的交错和变化,展现出自己晚年潇洒自如的松弛状态。

  《无题113》是“势象”这一绘画理论的集中体现,通过色彩、线条和形状的组合,呈现出一种超越客观物象的抽象之美。这种抽象之美既包含了物象的形式美,又蕴含了精神世界的内涵,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林寿宇,1933年出生于台湾台中,为台湾五大家族之一的雾峰林家嫡系,是华人极简艺术先驱。年仅32岁(1964)的林寿宇即获选参加第三届卡塞尔文献展,为台湾地区首位获此殊荣的艺术家。1967年,他和朱德群、庄喆、丁雄泉、赵无极等人入选美国匹兹堡第四十四届“卡内基国际美术展”,入选的三件作品是当时创作的几何图像系列。同馆的艺术大师有新达达主义的Jasper Johns,横跨色域绘画和抽象艺术的Ellsworth Kelly以及抽象雕塑大师 Anthony Caro。卡塞尔文件展是1955年战后由德国艺术史家们为重振纳粹时期禁忌的现代艺术,复兴文化文明而开始在德国卡塞尔每五年举行一次,展期100天的国际级大展。林寿宇在1964年已进入此高规格的重要文献展,代表林氏的艺术天赋已受到西方艺术史家们的认同,在同期的欧美艺术家中脱颖而出,作品也被卡耐基学会收藏。

  林寿宇在60及70年代已经进入西方美术馆的收藏体系,其作品不仅在世界各个顶尖的美术馆展出,更被英国泰特美术馆、意大利国立现代美术馆、美国卡内基学会美术馆等超过三十间国内外一流的美术馆所珍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在1982年收藏了他的作品,为当时第一件在世艺术家的现代作品馆藏。林寿宇的艺术体现了中国文人体悟宇宙奥妙的精髓,我们虽非身处干戈满目的时代,当今瞬息万变的生活步调下,能过静下心来体悟林氏山水,是如此难得可贵。

  金昌烈是旅居法国的韩国著名的现代艺术大师,是在西方最有影响的韩国艺术家之一,更是南韩抽象艺术运动的核心人物。他的作品经过不同时期的转变,与自身的生命经验环环相扣,最终回归到东方哲学思想。他在创作过程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并以“水滴画”为主题贯穿创作生涯,被誉为“水滴画家”。

  他是第一批韩国现代主义画派的一员,在1965年移居纽约后曾有过一批对纯抽象艺术的研究和创作。1969年移居巴黎,他便开启了长达四十年对水滴的描绘和对其象征意义的提炼。对于身处战争期间的金昌烈来说,曾亲眼目睹了生离死别、暴力、斗争和政治历史动荡的日子,这样的创作题材能够清除他内心的不安与痛苦,有着治愈心灵的作用。通过描绘水滴这个单一的事物,金昌烈发现了其存在的复杂性质:水是一种温和的、赋予生命的元素,但也具有破坏和侵蚀的能力,水珠由液态蒸发成无形的气态,凝结后回归成滴液,成为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好似生命轮回,周而复始。

  对此金昌烈有一个充满禅意的解答:“画水滴是为了能在水滴里溶解所有事物,回到透明的虚无状态。通过将愤怒,焦虑,恐惧和其他所有事物恢复为空虚,我们才得以体验到平静与满足。尽管有些人寻求增强自我,但我的目标是消灭自我,并寻求表达自我意识的方法。”金昌烈将油彩从画布背面一抹抹渗透,来展现水珠在现实中出现后的印记,而剩余的水滴呈现出其溶于纸上或散落四周前的最后瞬间。在我们凝视作品的那一刻,时间仿佛定格:静、动、无、有,一切概念在简单的水滴面前消失殆尽,只剩这悠悠禅意,如僧侣般敬重虔诚。通过水滴,艺术家把我们和世界带到一片和谐之境,宛如佛家僧侣在冥想仪式中重复地诵经与磕拜。

  金昌烈对艺术的热枕和投入表现在他的哲学思考和灵巧熟练的技艺当中,让艺术同等地延伸为神游冥想的过程和对身心个人的重塑。水珠虽然可以是透明耀眼又转眼消逝的空虚存在,但金昌烈的水珠却能永远留下美的感动。众多知名艺术机构都收藏了他的画作,包括韩国国立当代美术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日本东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等。

  1968年,时年26岁的关根伸夫在神户须磨离宫公园举行的“第一届现代雕刻展”上创作了《位相大地》(Phase-Mother Earth):以中国园林山水概念为基础,在公园内挖出一个深2.7米、直径2.2米的圆坑,而挖出的泥土被塑造压制成与圆坑大小一样的圆柱体,矗立在大地上的圆柱体与其旁的深洞形成了对照,这件作品成为“物派”产生的契机。

  1970年,他的作品“空相”参加了“第35届威尼斯双年展”,不锈钢柱子上放置了重达16吨的自然形状的大理石。这件作品在材料关系中营造了任物体自寻机遇的意境,艺术的作用就是生产一个“与存在相遇”的结构。作品材料之间充分体现了构造与存在的关于所有物外在的不必要的多余想象,用人为的方式还原物以自然状态。

  关根的观念赋予了超越理性主义和工业化的文化理想,即他在艺术中强调使人的理念融入自然,而不是与自然对抗,即探寻另一种现代性的可能性,其作品通常注重物体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将“空间”纳入叙述的因素,讨论的焦点往往隐形于物物之间似有若无的微妙的“联结”。据此以最低表现来揭示自然世界的存在方式,人们有机会重新认识到世界的“真实”。

  约翰麦克林,英国人,1939年生于英国利物浦,父母为苏格兰后裔。麦克林于1957年至1962年就读于圣安德鲁斯大学,1963年至1966年期间在伦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学习。从1966年起,麦克林任教于伦敦各艺术类院校,并于1975年举办了第一次个人展览。1980年后期居住于美国纽约。后工作、生活于英国伦敦。约翰麦克林是世界最重要的抽象艺术家之一,因其抽象绘画中丰富强烈的色彩而著称,作品被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多家重要公共艺术机构收藏。

  约翰麦克林是美国艺术评论家克莱蒙特格林伯格最为推崇的艺术家之一,被西方艺术界称之为“伟大的色彩艺术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受到多位国际重要批评家的支持,包括立体派艺术专家克里斯托弗格林,以及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绘画与雕塑部的前任主策展人约翰埃尔德菲尔德。后者将麦克林对色彩的运用与塞尚和马蒂斯相类比。

  色彩是麦克林所有绘画作品的根基。他在大幅的画布上用液体颜料无意识地作画,采用抽象的、有节奏的构图方式。麦克林经常提及马蒂斯和米罗的展览对他的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使他能够探索得到“一种更为熟练的运用形状的方式”。而麦克林的形状更为正式,传达着一定的叙事性,使得他作品中的任何形状都可以以一种符号或隐喻的方式来阐释。麦克林将他作品中的抽象元素看作受外部经验影响,并存在着一种情感维度。

  谭平,艺术家,教育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八十年代末期留学德国,获硕士学位和Meisterschule学位。英国金斯顿大学荣誉博士。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谭平的艺术跨越绘画、影像、装置、观念与行动等多种媒介,沿着不同的问题方向展开了多线年开始,谭平开启了关于“一条线”的探索:对“时”与“间”的思考引发他在多次的“破坏”中塑造出一条“被蚕食的线”;在作品与空间关系的启发下他用“一划”刻出一条“不断前行的线”;延续“内观与自省”的创作理念,他用炭条拉出笔笔相生的“被切断的线年,在红顶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侯莹×谭平 HOU YING & TAN PING”中,“一条线”的创作不再停留在艺术对于时间、空间、关系等问题的探讨,更涉及了绘画与舞蹈、哲学、跨学科、社会学、传统与现实等问题的思考,在“撕裂”中的表达中蜕变为“一条自由生长的线”在不断更新对规则的设立与挑战过程中,谭平打破对视觉、形式、观念和体验的固有认知,在“破坏”与“限制”中创造一种新的艺术生成机制。

  “很多抽象画家都是从具象绘画一点点发展到抽象绘画的,都是摆脱了对具体物象的描述,寻求更为自由的表达方式,我也不例外。我的艺术都是随着个人生活经历的变化而变化。作品中的颜色、线条的描绘都是与我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敏感是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东西,生命中的任何一次触动都会影响到艺术家脆弱的神经。而小作品更能直接的通过瞬間的表达,呈现生命的永恒。只有这样,“你”永远活在你的每一件不同的作品之中。自然长出来的东西,才是最生动和真实的。”

  洪浩生于1965年,目前工作和生活在北京。无论是洪浩早期作品中针对全球格局下本土文化价值及身份认同的思考,还是自2001年延续至今的对于消费社会的档案学式的研究,均反映出洪浩冷静而节制的美学趣味背后对于社会现实的强烈介入愿望,并在持续三十年的创作探索中构建出一套稳定而自洽的价值认定系统及视觉系统。洪浩自上世纪90年代起即频繁地在国内外重要展览中亮相。洪浩的作品被国内外重要美术馆及艺术机构广泛收藏,包括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美国洛杉矶保罗盖蒂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等。

  对于洪浩来说,艺术创作不仅是表达方式,也是探索过程本身。从90年代的版画、摄影系列《Mr.Hong》,到2000年之后的数码扫描系列《我的东西》(2001)、《负部》(2008)、《就势》(2011),再到后来的抽象色块《往复》(2012)、《反光》、《万相》系列,以及最近的《物境》、《边境》、《四季》系列,这其中的每一个系列都包含了艺术家在当时提出的新追问。并不像大多数的艺术家一样,洪浩的创作不是等一个系列结束才开启一个新系列,而是以问题为导向,在想到新问题之后,就顺势开启一个新的系列,选择一种适当的形式去“讨论”它,有条不紊的让各个不同系列分别行进。经过时间的积累,把这些问题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套从整体性、系统性出发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2000年以后洪浩的创作,可以归纳为收集、归档、测量、分类、随机五种元素。这些特点可以追溯至艺术家受版画学习的影响。版画制作过程中凸显的简洁概括的语言、平面化的呈现、中间媒介的转述、程序化的制作工艺以及倾向于理性的叙述方式在洪浩的作品中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继承。

  洪浩对扫描的日常物品的图像进行消解,只留下物体的轮廓线条,强调物品的体形美,用笔触加强表面反光和轮廓的立体层次感,暂时抛弃对这些日常物品档案式的思考,回归抽象的审美欣赏。通过不同版面之间立体的叠加和抵消,将物品的轮廓进一步消解,使得之前尚且能识别的物体轮廓变得更加难以分辨,无相无形。

  展览:2021年,新关系,嘉里海碧台,秦皇岛中贸圣佳2024春季拍卖会即将呈现

  蔡国强,1957年12月8日生于中国福建泉州,他的艺术表现横跨绘画、装置、录像及表演艺术等数种媒材。1986年底-1995年旅居日本期间,他持续探索从家乡泉州开始的以火药创作绘画的艺术手法,逐渐推大其作品的爆破规模和形式,并建立随后著名的室外爆破计划。他自1995年开始生活和工作于纽约。

  每次的烟花创作,于蔡国强而言都是一次冒险。年轻时,他曾把“火药”当作与自己和解的一个渠道。火药,充满着危险和偶然性,是“谨慎”的反面,充满了“不受控”。这种特殊性,投射在艺术之上,就意味着更大的自由度和想象力的可能。上世纪80年代开始,蔡国强持续探索从家乡泉州开始的以火药创作绘画的艺术手法,逐渐推大其作品的爆破规模和形式。

  蔡国强的作品以火药这个中国古老发明为媒介,与全人类、整部历史,与整个宇宙建立沟通,他的艺术是全新的;它从零开始,超越了东西方、传统与现代、精神文化与大众文化与大众文化对立这类陈腐的命题。同时他的艺术充满远见,却不神秘化;观念复杂,又面向世界人民。

  “当下好的抽象绘画,在极限上开始工作。它创造一段提出新问题的时间的绵延。利用考古学和谱系学的视角,将中国古典绘画和书法的自然主义的一些功能悬置,使它们展现出一些新的功能。这也是一段悖论性空间,是用空间处理时间的一段空间,在这里,手势抽象和几何抽象的新的意义上的结合是可能的。一切因素在冲击着边界。这些因素的其它使用方式将得到表达。一些因素的原有的功能被去除,而无功用性则在这个新的系统中获得新的意义。艺术家处于新的一种危险和新的机会之中。这是一种光。”

  李向阳,1957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后又被公派留学至意大利多年,他的作品在西方艺术界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与赞赏,当他创造出最具个人代表性的软边材料抽象主义画作时,布面油画与现成品的结合、平面与立体的结合、动态与静态的结合...结合了迥然不同的冲突,形成鲜明而独树一帜的风格,状态油然而生。这种状态是李向阳绘画中最具辨识度的标志,让人联想起一种静谧与热烈,奇妙地使中式气韵与西式思想浑然一体。

  在他的抽象画中,线条是最生动的部分,这是李向阳从自然真实中所抽取的一种抽象语言。侧锋挫笔的线干涩厚重,粗细不均,如树根裂痕,既构成物象,又表达情感。整体形体无序混乱,似是在表达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色彩黑白相间,鲜明比对之间更加凸显出状态的无序。无疑李向阳的绘画是动感的,无序亦是生动,在情感的表达上它有着横冲直撞的不理智。如果说线条是作品的躯干,形体是作品的灵魂,色彩是作品的血液,那么李向阳的作品一定是反映他内在真实状态的艺术生命。

  梁绍基1945年生于上海,现工作和生活于浙江天台,曾在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万曼研究软雕塑。近28年来,他潜心在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新媒体、行为艺术的临界点上进行探索,创造了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他的作品充满冥想、哲思和诗性,并具有虚透丝迹的内美。

  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中,最为持久思考自然如何成为艺术的艺术家之一。梁绍基隐居浙江天台三十多年,从养蚕实验开始,对蚕的习性、生命周期、蚕丝的特点以及蚕的基因学和蚕的人文史,进行了深度的观察和思考,引导蚕的行动轨迹,通过蚕的吐丝布阵,创造出自然的艺术品。

  为了追求人与自然关系中最终的和谐,梁绍基在思考与艺术实践上从未拘泥于传统。他积极地融会现代性与当代性特别是对变化、短暂性和不可预知性这些自然本质的强调就像发生在任何静态空间内的破裂。在对“自然系列”的介绍里,他表示,在对“原始元素”探索的过程中,使他的作品得以超越艺术创作的传统定位,并作为一个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生物学和生物社会学、艺术与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和宇宙本身之间的一个接口进行运作。

  徐小国1977年生于陕西西安,200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徐小国的作品涉及绘画,图片,影像,声音等艺术形式,近年来获得“798艺术节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一等奖,“北京电影学院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影像艺术青年艺术家学院奖,“光华千玉奖”等等。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的群展,其中包括瑞士卢塞恩美术馆、莫斯科当代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波兰BWA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今日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台北当代艺术馆、台北关渡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OCAT当代艺术中心、朱屺瞻艺术馆、石家庄美术馆、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白盒子艺术馆、学古斋、香港奥沙艺术中心。

  徐小国始终表现出对于绘画基本问题的兴趣,在对线条、形状、颜色的探究中寻找绘画结构的张力。线条和色彩是徐小国表述思想的最基本单元,但实验尚未停止。他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起始于对绘画史的思考和对自己工作的延展,而后不断地调整与找寻新的方向,持续地挖掘著绘画的力量。“我的所有绘画实践都是为了努力接近光”,艺术家早期作品创作由具象构成。此后,以擦拭画面中图像的创作方式,带着变化走向非具象。相信熟悉艺术家作品的人,通过这样的变化,能够发掘以拒绝基本的再现、意思疏通,且突破比例法则的,通过伦理性自然构成的画面。

  徐震®于2012年年中开始创作“天下”系列。艺术家试图从艺术史(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抽象主义)的视角来论述由以画笔之外的创作工具带来的刺激感所产生的的别样效果。之后他继续这一系列的创作,其中作品多数是单色的。它们与城市俯瞰图以及新鲜奶油的乳脂流动带来的模糊的视觉效果出人意料地相似,而这些相似之处最终衍生出该系列的标题《天下》。

  《天下》绘画是艺术家徐震最著名的绘画系列之一,曾作为纽约军械库艺术博览会的代言在全球范围内被推崇。徐震®将油画颜料放在奶油裱花袋里、依循奶油蛋糕的裱花程序制作,而“天下”是点明作品的主旨:天下熙攘。看似欢跃色彩、柔软造型的蛋糕,其实象征一座欲望丛林。

  犹似刚出炉的新鲜蛋糕上一层浓厚的裱花奶油,令人口舌生津的食物色泽与奶油花形搅拌融合在巴洛克风格的雕花丛林里,呈现出一种极端密集与狂欢。愉悦、疯狂的感官主义作品在具有相同性质的现实中,共同构成了一种异常奇妙的刺激感受。

  1971年出生于浙江台州,修学于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周阳明的作品貌似极简,实则是「积极简成极繁」(栗宪庭语),栗宪庭将周阳明及同类型风格的艺术定义为《念珠与笔触》,周阳明用最简单直接的“划道”方式消减工业化气息,直面原始智慧与人工智能的冲突困扰,还原清净无染的生命状态。周阳明的艺术跨越了艺术的乌托邦,使艺术平等流入每个生命,行为的痕迹疗愈着心灵的伤痕,引人进入精神的无限。

  面对日常生活的局部现实,周阳明以作品的相对现实给予了回答。这种作品失去了自己的存在的暗示而获得了灿烂的表面主义。表面主义并非肤浅性,而是对艺术语言的二维空间性格的良知,对艺术语言作为创造的客体和主体的意识。当艺术丢弃了作为世界的复制的乌托邦之后,终于进入了转喻的光彩的空间。

  艺术只是艺术语言,艺术家是见证者和行动中的演员。在这一行动中唯一的对话者永远是语言和探索的规则。周阳明历史地接受和发展了这一分析的立场,通过平面组织空间的部分,而这一空间只是在指涉自己一切只是你看到的东西,一种特殊的空间的现象学精简为视觉的和具体的事件。这样的事件来自地域经验的批判意识和批判实践,而这种意识和实践始终超越着无形象艺术绝对性的神线

  顾小平1969生于中国江苏扬州,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自上世纪90代起,顾小平就活跃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现场,以行为,装置,摄影,影像,绘画等多媒介方式,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处境与冲突,通过直接甚至极端的手段,尝试着艺术的各种可能性,具有挑战现有社会秩序,颠覆传统桎悎的爆发力和无所顾忌的自我表现,来探讨事物经人的行为干预,产生视觉异化后,所生成的多种解读角度,同时对新美学提出个人的视觉方法论。

  “均值”在英文通常被译为Average, Mean。其中,Mean在汉语环境下意味着“中庸”之意。中庸,即作为道德理论中不存在“过”与“不足”的行为准则,推动着艺术家找到自己的方向,明确自己的意图。作品题目以及艺术家所表达的“均值”,并非通过确定两个极端,以两个极端值中截取正中心作为中间值,即“均值”,而是站在“善性”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并选择该如何采取下一步行为,而融入在作品中的艺术家思想与中庸之道一脉相通。艺术家通过不断拉动墨绳的方式填充整个平面空间完成其系列作品《均值》。艺术家选择采用中国传统木匠所使用的墨斗,细绳穿过墨仓,浸满墨汁,拉动墨绳在帆布上弹开留下一痕墨迹,反复再反复,直到完成整幅作品。

  鞠婷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生活、工作于北京。鞠婷的实践难以被简单归类为抽象绘画,虽然她将再现性的内容明显地排除在自己的工作序列以外。然而,一层层的色彩以及由手工或工具辅助施加在颜料上的力量视觉化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现实,即系统的、时刻包含不确定性的形式探索所表现的物质现实。鞠婷的创作方法让外力作用于每个“图层”,被切割、撕裂的画面呈现出可塑性,似乎形式从图像的内部有机生发。

  “珍珠”系列的创作更多是源于鞠婷版画的经验,是一层层套色的关系,画面中是有形象的。珍珠是后来越做越多之后,鞠婷觉得也许可以去掉形象。形象被去掉之后,鞠婷思考更多的关于“自身”,隐喻地表达自身。后来,鞠婷换一种材料用刀取代笔,但无论何种工具,仍是用绘画的思维在思考作品。

  伍伟生于1981年,中国河南省郑州,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硕士学位,现居北京。

  伍伟的作品中充斥着触感欲望,涉及文明、野蛮、神话的议题,在材料与空间中寻找新的感受和可能。艺术家对纸张进行裁切、重组,以皮毛的视觉质感呈现。作为一种「拟态」,在作品中时常出现的「兽纹」以及某种附以强烈色彩的「神兽」,既以局部的、可变换的形态出现,也以纯粹的、抽象化的形式语言组织为新的意味。从深层的角度来讲,一直以来艺术家的工作触及对当代文化的思考和质疑。他曾在奥地利维也纳、德国柏林参与国际艺术驻

  姜淼,2005年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9年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客座教授、职业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科班出身,她早期创作阶段便是从黑白木刻的学习开始的。近年的作品多以生命为主题,画面以“八卦”、灵魂符号“旋”和释放能量的“色彩”为主体。从早年《分生》系列的黑白木刻,到第二阶段的《水界》《文明》等以山水寓形的超现实表达,再到近两年的《始基之轮回》《天眼》《正觉》《瑞》《无言的秩序》等再造灵魂与能量的生命主题系列作品,可以明显摸索出一条清晰的嬗变线索。于是,“灵”(Spirit)的概念被用于姜淼的作品表达中。

  而比之冗赘又虚无缥缈的哲学理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艺术是能跨越人类世俗的现代文明隔阂等议题,进入到宇宙和生命能量的层面去感受生命的流动,于个体而言这是是多维的感知,而不再只是局限于现代主义学科认知的架构。

  闫冰,1980年生于甘肃天水,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在闫冰不同媒介的创作中,他通常直接使用平凡甚至是原始的日常物品为素材,并以绘画的方式刺探这些平凡之物的精神维度。在他所描绘的这些日常之物的表象下,隐藏的是艺术家对于生命认知的温度。闫冰的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情感是复杂的,在简单朴素里渗透着感悟与思辨,疼痛和欣喜。在这些散发着“古意”的作品里,隐藏着闫冰对其个体经验与当下生存世界关系的深刻思考。闫冰的绘画有着浓郁的古典趣味、深受学院绘画的影响和相对远离社会议题的独特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艺术家都处于一种自持的、孤独的、自我的创作环境之中。

  赵赵在2003年获得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学士学位,其后前往北京电影学院进修。作为80后当代中国关键艺术家之一,热衷于利用各种艺术媒介对现实及其意识形态传统惯例提出挑战,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表达不守成规与无政府主义的态度。

  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界的领军人物之一,近年来,赵赵大胆激进、富有挑衅意味,并且不拘泥于一种形式的艺术实践,逐渐获得了国际间的关注,之后,在不同国家的艺术机构举办个展的经历,令其收获不少好评,而他也渐渐被视作国际知名的新锐艺术家,更是被Modern Paninters 列为全球最值得关注的25位艺术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