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泥巴堰塘变成了一处风景,怎么看都美!”5月8日7时,早早起床的谭联军推开房门,门前新整修的堰塘里蛙声一片,视线从近处民居、农田,向远处的山峰河谷延展待了大半辈子的山窝窝变样了!

  90多年前,中共巴兴归县委、巴兴归县苏维埃政府、中国工农红军第49师师部在甘家坪村成立,点燃了红色革命薪火,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一千年前,该村所产罗圈岩茶被列为宋代贡茶,在贡茶荣光沐浴下,2000亩茶园绿意蓬勃,1000亩水稻灿灿金黄,在“红色、绿色、金色”点染下,织就一幅“三色村庄”画卷。

  在谭联军的儿时记忆中,甘家坪村旧名“茶园村”,茶叶、大米名扬四方,村内分布着49口堰塘,镶嵌于梯田茶园中。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奋斗足迹中,该村改写了区位偏僻、经济落后的老区村庄旧印象,摘掉了穷帽子,迎来全面小康新转折。

  2022年,甘家坪村站在乡村蝶变的新路口:入选2022年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在300万元省级财政奖补资金、100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支持下,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产业提质增效进入全面升级模式。

  400万元“蛋糕”如何切、怎样分?村党委书记黄飞鹏从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实践中找答案,由村干部分片组织召开湾组会、屋场院子会和村民代表会等,一个共同的愿望产生了:邻近的牛洞坪村旅游热火朝天,甘家坪处于环牛洞坪乡村旅游圈的驿站上,途经村子的自驾车成队,却很少有游客留下,原因在于村内无旅游打卡点。

  “要把一分钱当成1块钱来用,重点在打造观光点、完善旅游配套上下功夫。”一张项目施工图在鲜活的民意中诞生。历时一年,三口堰塘整修、总里程2000米长的田间游步道、杨家院子停车场、革命旧址修缮改造、旅游公厕、村口标志景观等一批项目从纸上落到地上,亮了村庄、暖了民心。

  俯瞰甘家坪村核心区,一条游步道在稻田间蜿蜒向前,脚踩青石板,农家、堰塘、农田串点成线,在一步一景中,淳朴乡风扑面而来。“这里的一砖一瓦既有工匠精神,也有群众的民意结晶。”黄飞鹏像导游一样,讲述美丽变迁的一点一滴。

  据黄飞鹏介绍,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启动前,村“两委”组织党员、组长和村民代表等11人,成立村级项目施工监督小组,每名组员客串项目“监工”、乡土“设计师”,发挥“大家的事,大家一起办”的共建共治效应,杜绝“水货工程”,让民生实事将群众的幸福感拉满。

  “我知道堰塘的漏洞位置,堵住了也就一招制胜了。”监督小组组长谭军华回忆,一堰塘的底部、侧面均已清淤整修,仍装不住雨水,村民吴祖柱凭借灌溉抽水的农耕经验,向监督小组指出漏水病因和解决方案,用“小建议”助推了“大工程”。

  美丽乡村怎么建才够美,群众说了算!一张张项目施工图在决策共谋中更接地气、更实用:公路排水涵管由直径30cm调整为50cm,排水泄洪能力翻倍;村口的标志牌更换材质、样式,印象分蹭蹭上升美丽乡村施工图到实景图,每一笔都顺应民心,在共同缔造中落下生动注脚。

  从最美乡村大家建到“人人都是最美庭院设计师”,“美美与共”在共同缔造中渐入画卷。甘家坪村争取资金10万元,购买青砖、青瓦等建筑材料,提供给20余户首批申请庭院改造的农户使用,每家农户自主设计,堆砌艺术墙、修建花坛、栽种花草,个人累计再投入30万元,打造个性化、田园风庭院。

  在农户杨世富门前,一条40米长的花草带环绕,一株株玫瑰花开正艳,柚子花香满园,入眼皆是清新。“政府无偿提供建材,我自掏腰包3万元,把庭院改造标准再提升、效果再美化。”杨世富说。

  土院坝变洋气庭院,杨世富感叹:家门口风景变美了,拍的照片再也不会被“碍眼物”打折扣了。他口中的“碍眼物”,是零散分布的10余座坟墓。如今,坟包、墓碑全部实行“立改卧”,栽植柏树、花草,绿色殡葬新风改变了坟头林立的乱象。

  目前,甘家坪村干群携手巧做移风易俗的“移”“易”文章,党员带头上、群众跟着干,累计拆除活人墓41座,改造亡人墓165座,厚养薄葬、绿色殡葬观念在群众心中扎根。

  “三色”共织,“美力”无限。在甘家坪村大石板易迁安置点前的150亩茶园梯田上,10余名工人清理砂石、覆土、补苗、锄草,经土壤改良、精细管护,一个标准化示范茶园蓬勃生长。同时,在3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家茶企的利益链接下,380余户茶农抱团取暖、共闯市场,300余万元茶业产值鼓了腰包、甜了日子。

  “我们将持续保护和传承好红色文化,让红色精神立起来、活起来,转化成干群共建美丽乡村的精神能量,挥好产业振兴指挥棒,擦亮茶叶、大米两张闪亮名片,用红色、绿色、金色点亮老区村庄,让三色乡村的底色更重、成色更足。”乡党委书记曾凡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