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是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今年9月8日是这件杰作的500年诞辰。在过去500年中,这座堪称完美的雕像把一批又一批游客吸引到了佛罗伦萨,前往瞻仰它的人至今还在与日俱增。为什么一件半个千年纪以前的作品会有如此经久不衰、无远弗届的感染力?对于现代人来说,这座500岁的雕像究竟意味着什么?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回到文艺复兴时期,去看看《大卫》在当时的佛罗伦萨人―――它的第一批崇拜者――心目中的意义。
在文艺复兴之前的一千年里,西方世界为中世纪的基督教世界观所笼罩。基督教世界观将宇宙划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完美、幸福和真理所在的天上王国,一个是缺陷、苦难和虚假所在的黑暗世界。在这种世界观之下,永远洗不清原罪的凡人无力又无知,只能将惟一的希望寄托在对上帝及其尘世代言人的盲从之中。
正如当时的权威神学家圣奥古斯丁所说,人“狡狯又肮脏,满身缺陷、到处溃疡。”很自然,中世纪艺术的凡人不过是一群祈求着灵魂拯救的丑陋野兽。在当时的艺术中,最光辉的人类形象就是十字架上那血肉模糊的耶稣基督,他将自己交托给预先注定的命运,俯首接受了充满暴力的、牺牲式的死亡。
文艺复兴也是凡人尘世生活的复兴。挣脱了权威的锁链之后,凡人开始相信自己能够理解宇宙。他们不再视自己为禁锢在丑陋皮囊中的苦难灵魂,而是把自己看成一种美丽而富于英雄气概的理性生物――有资格享受幸福,也有能力获得伟大的成就。按照文艺复兴时期的世界观,人不再需要摧眉折腰、祈求拯救,他们可以接受伟大的挑战、去创造看似难以实现的奇迹,他们可以积极地追求成功、为胜利而拼搏――甚至可以杀死巨人。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正是对文艺复兴人生观的完美阐释,其灵感来自年轻牧羊人大卫为保卫族人而与强敌搏斗的故事。大卫没有盔甲,惟一的武器不过是个投石器,但他仍然凭借非凡的技巧和勇气杀死了巨人歌利亚。
大卫的形象在以往的艺术品中屡见不鲜,但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却是革命性的。其他人喜欢描绘大卫获胜之后的样子――往往是踩在被击败的巨人歌利亚那伤痕累累的头上。米开朗基罗却避开了胜利的景象,转而去捕捉那预示着胜利的时刻:理智的选择与机敏的行动之间的那个时刻,个人做出选择并誓死将选择付诸实施的时刻。大卫挺立着,紧锁眉头,从左边的肩膀睨视远处的歌利亚。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不是一个得意洋洋的胜利者,而是一个深思熟虑、坚毅果敢的人――一个必将胜利的英雄。
《大卫》魅力的关键所在是米开朗基罗对巅峰状态下的人的完美表现――健美、理性、精神抖擞、充满力量。它塑造了一个人类英雄,以及一个必定会成就他胜利的宇宙。对于任何一个抱有如此人生观的人来说,这个形象都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不管这个人是生活在500年前,还是身处我们这个时代。
不幸地是,像这样的艺术形象几乎完全成了绝响。今天的知识阶层又弹起了过去的老调,人又一次变成了丑陋堕落的生物,置身于无法理解的宇宙之中,对自己的命运毫无把握。正因为此,现代主义艺术不再把人和人的价值看作是一个严肃的主题,所谓的“严肃艺术”成了大象粪便和垃圾场里的废铁之类的东西(作者在这里影射了两位现代艺术家,一位是英国的查里斯・奥菲利,他曾用大象粪便创作艺术品并引起轰动;另一位是德国的约瑟夫・波伊斯,他喜欢用垃圾堆里的废汽车及锈铁轨等物进行创作――译者注)。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完全颠覆了基督教和现代主义关于人的观念,其中的人既不是怪物,也不是倒霉的牺牲品,而是一种有能力实现自身追求的高尚存在。《大卫》是表现英雄选择和英雄行动的巅峰之作。
对今天的人来说,《大卫》意味着什么?和500年前一样,在今天它依然是――人类理想的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