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生活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并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国近些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人口数量持续上升,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 1.78 亿,占 13.26%,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中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超40%,农村老年人 75%。以此数据发展,每年 85 万的速度增加。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家庭化养老和社会福利院养老多为农村的养老模式,中国约有 95% 的老年人选择居家的养老方式,依靠原始家庭来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只有很小一部分的老年人由于特殊情况而进入社会福利机构。可见,中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主流的养老模式应为家庭化养老,农村居家养老环境的建设与改进势在必行。

  许多农村住宅的门口、路缘、广场边缘等高差还是较大的,对于大部分老年人和残疾人来说上路如上山,而且许多地方破损严重年久失修,隐藏着许多安全隐患。

  住宅公共活动场地铺地不平整,也没有轮椅辅助设施,活动场地细节处理不够,许多活动广场的铺地采用小块面砖,长期踩踏后表面凹凸不平,常常积水、磕绊,对老人出行或活动造成影响。有些养老院中尽管采用了较大的石材砖,防滑效果却非常不足,特别是在雨雪天气,更是威胁到老人的安全。部分乡村由于建造年代较早,没有考虑入户的无障碍坡道或者无障碍电梯,使得老年人出入极为不便,甚至有发生跌倒的危险。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城市的适老化改造比较滞后,社会整体对农村地区老年人关注较少。在中国某些乡村地区,老年人甚至无法实现基本养老的基础要求,更不用说舒适的适老化环境需求了。农村地区的适老居住环境给当下农村的家庭化养老模式造成很大的障碍。

  这些决定了他们对园林环境有许多不同于年轻人、健全人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园路通行及使用公用设施的系列环节上。

  从社会方面看,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经济地位也都发生了变化,一般都由主导变为辅助;由忙于工作无暇休息变为余暇时间大幅增加,由以社会工作环境为主变为以社区居住环境为主等等,这些变化又势必会对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情绪上的波动,导致出现孤独、失落感、急躁感、自卑感和抑郁感。

  所以在目前经济条件下,如何在乡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体现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关爱,尽可能满足他们生活的基本要求,创建一个安全便捷舒适宜人的无障碍乡村养老环境,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研究课题。

  坡道净宽不宜小于1.50m,坡道长度不宜大于12.00m,坡度不宜大于1/12,过陡的坡度不仅使使用者体力消耗过大,也会增加危险性,当受场地条件所限而不得不采用较陡坡度时,应设置指示牌提醒使用者注意。此外在坡道的起点及终点,应留有深度不小于1.50m的轮椅缓冲地带;在楼梯与坡道两侧离地高0.90m和0.65m处应设连续的栏杆与扶手。

  坡道是帮助老年人克服地面高差、保证垂直移动的手段,在坡长超过10m时,需要设置休息平台,对于老年人休息台要防滑并且坡平。坡道和台阶的起点、终点应当设置水平休息平台,同时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扶手。

  坡道的设计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建筑中坡道布局是否合理、空间使用是否经济都是在设计坡道之前要考虑的问题。坡道尽量布置在人流密集容易发现的入口处,与楼梯等疏散设施并列布置,方便人们进行合理选择。同时应该结合建筑平面的尺度大小进行布置,因为坡道所占用的水平面积要比其他垂直交通多,因而在设计时根据平面的要求灵活应用。

  比如:在狭长的空间中,布置单向的折叠型坡道,以节省空间;在一些小空间的局部使用短坡道,以活跃空间气氛。

  我国人口众多,基数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数量都是会不断增长的。因而乡村的无障碍设计是在当前适应老龄化乡村建设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课题。它要求当前的乡村规划和建设应考虑并重视各类人群的需要,体现了文明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关爱,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完善自我,战胜自我的信心和努力,其内涵远远不止像设置一些盲道和坡道扶手那样简单。它贯穿于乡村规划建设的每一个细节,需要我们对特殊人群在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等方面以及包括每个年龄结构类型进行的系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同时也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尊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