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青铜时代”四个字,朋友们脑海中最初的反应,很大概率应该是已故作家王小波的那部小说集,《时代三部曲》之一的《青铜时代》。不过,今天要说的“青铜时代”,不是小说,而是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的雕塑作品。这件作品最初饱受争议,罗丹本人也受到了一系列不公正的待遇;不过,也正是这件作品,初步确立了罗丹伟大雕塑家的地位。
奥古斯特·罗丹,1840生于巴黎的穷人家庭,少年时期曾就读于巴黎一所工艺美术学校,娴熟地掌握了素描技巧,并完成了卢浮宫大量古代雕塑品的素描和速写。
虽然青年的罗丹原本想成为一名画家,但由于家庭贫困,他曾从事过很多手工工作,比如制作模型、搞装饰、当金匠等。
渐渐的罗丹开始对雕塑艺术有所偏爱,学校毕业后便到雕塑工作室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逐渐丰富了他雕塑艺术方面的技艺。后来,他又受雇在颇有成就的雕塑家手下当助手,不间断的造型工作使他的雕塑技术日益精湛。
1875年,当他稍有一点积蓄时,便去久已向往的意大利旅行。在意大利,他研究了多纳泰罗和米开朗基罗等大师的作品,深受启发。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米开朗基罗使我从学院派中解放出来。”
罗丹的作品,如“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都反映了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但也都先后受到官方学派的贬低和抨击。
作品最初取名为“被征服者”,是罗丹花了18个月的时间制作的一座同真人一样大小的裸体男子雕像。整件作品以一个军士为模特,塑造了一个体型修长、多愁善感的青年,站在那儿,右手痛苦地抓着脑袋,左手紧紧地握着一根长杆,整个塑像表现出极度的痛苦。
针对这件作品,罗丹曾经如此表示:“我不想让他成为一个超人,像米开朗基罗塑的那些人物。”
那时的罗丹,充满了激情和革新精神,决心冲破当时处于统治地位,但又因循守旧的学院派公式。他没有去塑造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赫拉克勒斯和普罗米修斯,而希望以一种全新的雕塑语言去塑造充分体现内心世界的人物形象。
让罗丹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作品在布鲁塞尔的展览会上展出时,他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打击。
作品被安放在展览馆最后一间房子的一个黑暗的角落,人们只能从正面观看。据说当时作品周围一片骚乱,人们聚集在雕塑前大声笑着、讥讽着。塑像上竟然还被挂上了一块牌子,上面嘲讽地写着:“本铜像系按模特儿之肉体浇铸而成。”
接着,内容相似的诽谤性文章很快在布鲁塞尔各家报纸上相继出现。罗丹给报纸写信,说明雕塑并不是用真人的身体浇铸出来的。但是他提的抗议越多,遭到的谩骂就越激烈。年轻的雕塑家经受了艺术生涯中的第一次打击。
为了进一步表示抗议,罗丹给这尊雕塑重新起了个名字,叫做《青铜时代》,以示进入“青铜时代”觉醒的人类。
他还拿掉了塑像手中的长杆,使他单独屹立在那里,表达出更为奔放的态度。随后罗丹从布鲁塞尔回到了巴黎,他希望在巴黎再次展览这件作品。
经过几番周折和奔波,巴黎沙龙终于接受了这件作品参加展览。但是,雕塑又一次被安放在靠后面的一间窄而阴暗的陈列室里,导致起初谁也没有注意到它。
谁也没想到,第二天在雕塑周围又响起了讥讽声、恫吓声和表示蔑视的叫喊声。接着巴黎的报纸也重复了布鲁塞尔的诽谤,攻击这尊塑像“庸俗、放肆、下流”,沙龙评审团也被这件作品弄得焦头烂额,不得不命令将《青铜时代》搬出展室。可是,一些批评家和雕塑家仍然断言这个塑像是从真人尸身上套模下来的,并以此罪名控告罗丹。
这时,罗丹的老师勒考克出现了。他最了解自己的学生,也最相信自己的学生,于是便组织了多位著名的艺术名流联名为罗丹辩护,还促成政府组成了评审团,一起观看罗丹当众进行雕塑,以正视听。
当时,由五位著名的雕塑家组成了评审团,主席是那位以压制异端著称的美术学院院长,欧仁·纪尧姆。这是罗丹第一次当着众人即席创作,但仍然镇定自若。他想起了在意大利旅行时遇见的那个佩皮诺的年轻人,他那典雅而令人着迷的走路姿势一直给罗丹留下很深的印象,于是他开始自如地塑造这个意大利人的形象。
他忘掉了周遭的环境,忘掉了时间,发疯似地创作着,直到把躯干和两脚雕塑完成时才停了下来。罗丹高超的技艺令评审团惊叹不已,而那位评审团团长纪尧姆先生毫不客气地对罗丹说:“你对赤裸的人体着了迷。”
罗丹却反驳说:“艺术从本质上来说来自人体,贝尼尼用男性的身体装饰宫殿的大门,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画满了人体,还有提香、鲁本斯和波提切利,你看过他们的画吗?”
评审团成员,雕塑家布歇说:“罗丹的雕塑水平是显而易见的,对此提出疑问是愚蠢的。”纪尧姆则不甘心地问道:“你把这尊塑像叫什么?”
纪尧姆无可奈何地说:“那是报纸上的指责,你现在已经用行动否定了这种说法,《青铜时代》将重新展出。”
这样一来,几乎将罗丹置于死地的控告反而使他出了名。政府为了弥补罗丹被攻击的损失,很快让铜像《青铜时代》获得三等奖章,这件作品也被卢森堡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