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肥东县长临河镇,位于合肥东南角,三国时期因镇上兴修长宁寺,且濒临巢湖,故而得名长临河镇。这里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四顶山的“四顶朝霞”被列为古“庐阳八景”之一,现今长临河古街获批国家4A级景区;宜人的环境,催生出丰富的物产和人文资源,作为皖江首屈一指的鱼米之乡,长临河古镇人才辈出,曾先后走出800多名教授、专家、将军,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达4500人。

  千年古镇风景如画、钟灵毓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孕育出一代代有志之士,悠久的地域文化与优越的旅游资源在这里交融,形成了长临河镇特有的人文景观。

  长临河公园东邻024 县道,南至环湖大道,是镇内重要的滨水景观,是人们休闲放松的场所,亦是古镇生态旅游的一抹绿意。但因梅雨期肥东县姚埠圩漫顶溃破,巢湖水逆流进入南淝河,导致长临河水位上涨,公园植被破坏严重。为全面提升公园形象,打造良好的滨水生态景观,彰显古镇古朴的旅游文化,黑森林应邀成为长临河公园景观提升改造设计方。

  景观现状问题突出,地被破坏严重,黄土裸露、绿植量少;园内绿化类型单一,缺少开花灌木,没有水生植物;休闲场所的功能性缺失,基础设施稀少,园路狭窄不便。黑森林以体现古镇乡土特色为重点考量,利用生态设计工法,对场地植物予以保留移栽的同时,合理增添绿植种类,借助廊亭、栈道、水榭、驳岸等空间元素的叠加,增添园内设施场景,营造出古色古香的园林丽景。

  项目以“碧云映天自古香,山水城中人如意”为设计主题,以古镇水文化为思源,采用中式景观风格,将绿色生态融入云雅风驰的古镇景观,以自然之景,造人文之境,坚持人文、生态、共享、低碳、前瞻的设计原则,旨在打造一个背靠长临河的开放式滨水植物公园,一处满足市民康体休闲需求的理想场所,一块拥有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城市绿肺。

  在景观设计方面,这条带状滨水公园采用“三段式”结构,结合周边公园及肥东当地元素,以文化做分区,依次规划了“民间艺术文化”、“农耕文化”及“山水文化”等三大景区,融合多种人文内涵,打造成集当地民风、农耕文化与旅游文化于一体的生态湿地景观。

  民间艺术文化区,位于公园西侧,原为一片空旷的河滨地带。黑森林在空地基础上重新设计,采用构筑中式廊架,增设景观石与绿植组合的方式,重点提升场地内的生态景观及市民休闲功能,丰富游人景观体验,将此打造成一处供市民休憩活动的观景平台。

  在景观表现形式上,此处另辟蹊径,以古镇民俗文化为背景,引入花鼓、竹简、渔船等本地特色作为景观小品创作原型,古色古香、气韵浓厚,极目远眺,古朴景观与远处徽派建筑融为一体,黑白相间处有缕缕民风在涌动。

  农耕文化区占地最广,处于公园的中心位置,此处被途经栈道一分为二。西侧农耕区黄土裸露、植被稀疏,黑森林以补植绿化为主,河岸两旁,自西向东,种以银杏、红枫、柳树、春梅等植物品类,打造乔灌花草四重绿化围合景观,同时缀以犁车、磨盘、水车等元素的景观石,在赏花、揽景之时,感受农耕文化汇入风景园林的别样风情。

  针对绿植稀少的东侧农耕区,黑森林沿用补植绿化的同时,着力打造景观功能带,园内增设亲水平台、栈道等构筑物,结合驳岸,种植再力花、菖蒲、荷花等水生植物,花、石、岸、台,共同组成一处既可闲庭信步,又能亲水互动的王牌景点。漫步游园,感受流水潺潺、鸟语花香,体味步移景异、置身画中的幻画人生。

  山水文化区,位于长临河公园东侧,处景观集中展示区,为本案重点区域。面对景观单薄、绿植稀少的现状,黑森林提取山水文化精髓,借石刻、石阵及微地形的起伏来表山水之意,景观小品上运用古镇典故、经典诗句等艺术形式展现山水文化的内涵。

  场地毗邻024国道,内设停车场,外邻公交站,黑森林保留停车场硬质铺装,运用围合绿化划分空间,营造生态感、私密感;公交站承袭徽派风格,黑瓦白墙间,奔赴写意人生。

  “粉墙丹柱柳丝中,帘铂轻明花影重”青瓦红柱的亭廊,绿树成荫的广场,在杏花微雨的点缀下,显得格外古雅与端庄,精致铺装搭配馨香小径,一幅关于古镇山水的画卷徐徐摊开。

  在长临河湿地生态公园的改造中,植物是本次设计的主体。为使整个地块与地域文化相统一,我们大量采用本土树种,面对不同地段的绿化需求,通过入口、节点、道路周边、丛林、水体、驳岸等富有差异的绿化方式,利用植物形态、色彩、质感的多变组合,借助乔灌地被的巧妙铺点,构筑出一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化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