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作为国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土空间规划有别于既往城市(乡)规划,不仅从制度层面进行多规合一的探索,同时是国家治理模式的一次改革尝试。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更加突破了传统自然保护与土地整治的边界,与国土空间规划结合,成为国家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这一引人注目的重大国家需求,为地理科学、宏观生态学和规划设计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提供了契机。
现实问题促动:2019年3月,国务院提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这一创新举措,特别强调了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总体设计,直接针对当前修复方法不科学、生态管控不到位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相关研究提出了迫切期待。
理论发展趋势:面对如何综合管控国土空间全要素,实现跨行政区域的国土空间治理,以及宏观、中观、微观尺度的全面整合,从而达到提升国土空间品质、打造美丽生态国土的目的,仍然处于理论探索阶段。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从对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时代要求和对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义的理解出发,辨析国土空间规划的全局意义,重新审视景观设计师在此次改革洪流中的角色定位;
基于生态学原理,积极研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生态规划、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基础设施建立、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方法论与技术论,避免简单机械保护,结合刚性框架与韧性措施,构建绿色宜居城市与人地和谐的国土空间格局;
从国际化视角出发,分析和借鉴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协调统一城市发展与生态需求方面的多元化尝试,探究其在国土、区域、城市建设与实践上的宝贵经验,寻找适配于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启示,发挥国土自然资源价值;
借助各种数据评估与技术手段,思考并探索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修复、城市各类生态要素修复和具体场地生态修复设计的实际方法与路径,合理优化空间结构,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真正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实现科学而有温度的规划设计;
地理学、宏观生态学、区域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和可持续性科学领域的相关成果及其应用。
景观设计的使命是使人类以可持续的方式,安全、便捷、有尊严地生活在宜人的环境中。当今的城市环境由于规划设计不当而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对于以儿童为代表的(包括老年人、残障人士等活动能力受限者)而言尤为明显。这类人群在城市空间中的自由出行与活动会受到更多限制,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意味他们使用城市空间的权利未能得到充分保障。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本期提出“支持儿童自助出行的城市”概念,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且人性化的规划与设计,为上述在城市中安全出行提供更多保障,为建设对所有人足够安全、舒适与便利的城市努力。
回顾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中交通相关理念的发展历程和转变,反思以汽车为主的交通模式引发的城市安全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城市交通模式;
探讨塑造高品质城市出行环境的具体方法,重点关注社区尺度的实践,以及街道空间设计、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等;
深入剖析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在出行及其他活动方面的需求,结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如何通过城市物质空间设计保障他们的权益与尊严;
为建设适宜自助出行的城市提供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持,包括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人体物理学、公共卫生学和市政工程学等研究领域的应用性成果。
在空气污染、海平面上升、粮食安全、气候灾害与城乡洪涝等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我们需要正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福祉的威胁。2019年9月,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与气候资金、能源转型、产业转型、城市与地方行动、韧性与适应性等共同列为主要行动领域。作为全球落实《巴黎协定》的重要途径,NBS是减少气候变化风险和建立气候韧性社会的重要补充,具有经济高效、可持续的特征。
NBS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重目标,可应用于多维空间尺度。但受自然启发、支撑并利用自然的解决方案并非全新概念,因此在NBS框架指导下的研究与实践期望通过对现有方案的更新及新视角的探索来审视既有的基本科学问题,如气候变化应对、生态系统修复、可持续设计、设计生态学与实验设计学等。
NBS研究从当前国际主要聚焦的气候适应、生物多样性保护、水韧性等方面,向更加广泛的自然健康设计、自然教育,以及服务不同尺度的空间治理、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拓展;
从气候变化适应性方面着手,呈现与NBS框架、流程、效果(社会与经济效益)有关的国内外前沿研究与实践,尤其关注服务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修复的NBS成果。
目前我们有两种提交稿件的途径,分别为LAF官方邮箱与ScholarOne投稿系统。
中文稿件鼓励发送至LAF官方邮箱,请以“投稿+姓名+文章题目”为邮件主题;如若为针对特定选题的投稿,请在邮件里说明。
英文稿件欢迎通过ScholarOne投稿系统()提交,详细操作指南请在(或点击“阅读原文”)页面的“注意事项”中下载。
本刊在收到稿件后即通过电话或邮件通知作者,稿件随后进入同行评审程序,审稿工作由本刊编辑部及编委和有关专家承担。通常情况下,同行评议需要3~8周;作者在此期间不可一稿多投。
2014年,LAF成为中国国家广电总局首批认定学术期刊;2015年,成为CSCD核心库期刊来源刊;同年,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交流类荣誉奖。2016年,入选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中国“最美期刊”;2016年和2018年,连续两届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称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