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现面向广大海内外学者征集相关稿件。本专题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张玉钧教授作为学术主持人负责组稿。
国家公园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类型,以其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为主要建设目标,所保护的空间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有力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国家公园的空间跨度大、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社区居民和保护地的关系复杂,国家公园中需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空间又具有季节性变化等特点,包含生态、经济和社会环境,具有复杂的时空结构,综合、庞大且存在不确定性。针对这种复杂系统,需要以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进行动态、适应和学习的管理,需要兼顾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当地协调发展,以维持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当前,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满足上述要求的适应性管理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并付诸实践。
本期专题将围绕“国家公园的适应性规划与管理”,共同探讨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特征及其适应性规划与管理途径,为未来国家公园的建设发展提供路径支持。
适应性管理是适时监测、调整和优化科学决策方法的动态管理过程。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需要用适应性理念去探寻一种新兴的适应性管理方法,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干扰,进而达到保护与利用自然资源的最佳状态。
探索国家公园的适应性环境评估方法,并构建评估体系是未来国家公园建设发展的必然需要。评估内容可包括国家公园资源价值、生态影响、规划实施等。评估结果不仅可作为开展国家公园相关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可及时反馈到已有的规划和管理中,构成动态可调整的循环管理过程。
开展不同情景条件下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适应性规划策略的相关研究,从国家公园适应性规划的分区规划、访客管理、解说教育、设施规划、公众参与等多个角度出发,探索统筹兼顾、具有弹性的规划方法。
探讨多尺度、不同时空国家公园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研究方法。针对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社会需要,建立可实现的具体目标,并通过科学管理、监测和调控活动,以满足对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容量和社会需求方面变化的管理。
探讨如何在国家公园空间内及其周边区域,保护生态系统前提下,科学开展游憩活动,发挥国家公园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
深入分析国家公园社区问题,权衡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探讨在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保护的前提下,解决野生动物对当地社区居民或游客带来的威胁和伤害的途径。如何应对人兽冲突、人地关系矛盾等问题,促使各产权主体共建国家公园、共享资源收益,进而实现国家公园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
02/15/2023:摘要(不超过500字,包含标题和关键词)提交截止。潜在投稿人需要将摘要和简历提交给学术主持人(张玉钧,邮箱),学术主持人将审阅并邀请被选中的投稿人通过《风景园林》在线投稿系统提交全文。
03/20/2023:全文提交。通过《风景园林》在线投稿系统()提交全文。
张玉钧,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自然保护地专家委员会委员。《风景园林》、《旅游学刊》、《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中国生态旅游》编委,《自然保护地》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近年来主要从事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相关研究。主持青海省科委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评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公园公众参与机制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乡村生态景观物种多样性维护技术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子课题自然保护地生态价值实现制度构建及治理优化等研究项目。主编《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报告(2022)》《国家公园与绿色发展》和《国家公园公众参与机制研究》等专著。先后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