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草长莺飞,又到一年清明时。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节日时间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中国自古传承至今的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并成为清明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到扫墓祭祖,墓园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关键词。当走进传统的墓园后,总会感受到一股阴森荒凉气氛。行走于墓园中的人,或为祭奠者,或为反思者,其在墓园这一特殊空间中的情绪极为复杂,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鬼神一说尤其执着,往往忽略了墓园景观使用者的情感需要。现实中作为“生者与死者对话的地方” 也常常出现规划设计不合理,环境粗放,布局单一,缺乏特色,“青山白色化”等破坏环境影响视觉观感的共性问题。背后折射出的是对墓园景观背后逝者与生者使用中情感上关注和缺失,导致现在的墓园仅仅是为了纪念已故亲人才会进入的场所,而其他时间却少有进入,加剧了人们对墓园心理上的畏惧感和距离感,同时也为城市发展、城市风貌带来负面影响。

  传统的文化里总是告诫人们不可以谈死亡、说死亡,但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没有人可以因为逃避死亡,或者企图背向死亡,而可以免于死亡。因为不敢面对,甚至也不去好好思考死亡空间的设计,无论生者或者逝者都无法得到真正的安息。而当代,随着社会文化的改变、大众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更愿意去探讨生与死的意义。这也使得大众对于墓园提出了精神层面的新的需求。死亡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人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有充满记忆的场所,也在探讨“生命之外”的最终归处。

  墓园景观作为景观的一个分支,是以文化和宗教为基础,将自然环境、建筑元素和艺术手段结合起来,打造出一种具有神秘感和美学价值的空间。这一行业起源于东西方文化传统中人们对于祖先崇拜、尊重与怀念的需要,是现代社会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墓地的认识打破了传统的封建思想束缚,墓园景观设计作为服务提供行业之一,其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变化。墓地也不再是阴森冷漠的代名词,将墓园景观生态化、艺术化、人文化的理念在新时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目前,全球范围内墓园景观设计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几百亿美元,预计未来还将持续增长。以我国为例,2018年墓地服务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651亿元,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8%。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墓园景观设计行业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有近7000万平方米土地变为公墓及坟场,每年新增墓地超过1000万个,且市场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如公益性、风景性、文化性等。因此,墓园景观设计行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吸纳更多的创新思维和技术手段,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墓园一般分为:经营性公墓和公益性公墓。经营性公墓:可对外销售,有专业的配套服务和后续管理,价格为市场指导价,土地权证一般为殡葬特殊用地。经营主体是殡葬事业单位,多为各级民政部门的殡葬管理所,可引入社会资本,由省民政厅审批,服务对象是城镇居民。公益性公墓:一般为村乡级,过去大型国有厂矿也有;其管理水平及环境卫生视当地的经济条件,各不相同,土地权证一般为划拨用地。主体是村民委员会,由县级民政部门审批,服务对象是本村村民,不得对外销售。

  1. 传统阶段(古代至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墓地的建设主要是以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为基础。比如在中国古代,人们会选择风水宜人、环境优美的地方建造祖先墓地。

  2. 现代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墓园场所逐渐从城市周边转移到城市内部,并开始出现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设的趋势。

  3.创新阶段(90年代至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墓园景观设计行业也开始注重创新和个性化,追求更加科技化和文化化的设计理念。此外,一些新型的墓园场所也开始涌现,如生态墓园、艺术墓园、宠物墓园等。

  总体来说,墓园景观设计行业已经逐步从传统式样向现代化、多元化和创新化的方向发展,集殡仪馆建筑、各类墓地、纪念性建筑和绿化建设、景观小品于一体。墓园既是墓地,又是公园,并且能够满足人们纪念逝者、寄托哀思、旅游社交等活动需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墓园形成一片自然、宁静、祥和的风景线,让来到墓园的人们不再被沉重哀伤的氛围所笼罩,而是能够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放松身心、得到心灵的净化。

  死亡是个很宏大严肃的议题,在墓地、火葬场,那是直面生死的场所,所以该类型项目的设计,基本上绕不开一个共通的表现主题,生死观。每个国家及民族对于生死都有独特的理解方式,独特的哲学思想,是根植于自身文化传统最底层的一种认知。所以墓园景观设计是一项富于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设计活动,国内外都有许多优秀的墓园景观设计案例,如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莱克伍德公墓、荷兰阿姆斯特丹De Nieuwe Ooster公墓、意大利特雷维索布里昂家族墓园、日本横滨镰仓雪之下教会墓园、韩国京畿道思安墓园、我国台湾地区的金宝山安乐园陵墓、浙江省江山市烈士纪念馆等。

  对于设计师来说,如果可以为死亡设计一处场所,是极难得的经历,他们用空间与建筑去保留着人类灵魂的地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生命的热爱、敬畏。以下为全球范围内26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墓园景观设计案例,仅供探讨研究和学习。

  不同于传统形式,这组新的墓地建筑没有开放柱廊,而是由三个重复的体块组成。人在建筑间和建筑内部通道中穿行,可以感受这种安静,安全,亲密的空间氛围。

  院墙内的开口处可以进入墓葬区,也可以进入骨灰安置所和家庭小礼拜堂。骨灰安置处有一个宽阔的柱廊,其中的柱子定义了朝向绿植区域的前部,在整个项目完成时,这个区域将朝向一个相同的结构。

  Frisa公墓的扩建赋予人们一个重新思考神圣空间和自身之间关系的机会。在公墓中,我们会想起逝去的亲人,在漫步中感受着最轻微的噪音和最微妙的气味,我们反思着自己的生活,同时也畅想着前人和后来者的生活。因此,设计的核心理念旨在利用小尺度空间与平和冷静的空间氛围扩大这些感知,并将空间向景观和地平线开放。

  受到James Turrell系列作品Skyspaces的启发,建立一系列顶上独立于墓地而存在的能让人放松,反思的艺术空间,这些空间顶部均有正方形朝天空开放的窗口,从黎明到黄昏,光影无幻。这一方天,让人仿佛挣脱地球引力,到达另外一个层次:心灵的束缚被解开;视野和思维得以远游;精神被深层次洗涤和升华。

  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善于捕捉场地的问题,并通过设计,将问题和限制扭转为空间体验的潜能。墓园的空间意向是“为死者建造一个花园”,墓园中的粗质混凝土表面入口廊、夫妻墓、小教堂看似很像哀悼时光与生命逝去的废墟,但是它们有的是巨大花盆的底座,有的则成为植物攀爬的表面;植物的蜿蜒并非意外,斯卡帕的草图中清楚地交代在墓园中水池、水道,以及能让水盛满位于混凝土面上的缺洞,它们都是这个“死之园”中的生命之泉。

  整个墓群在形体上如同是一条人工挖成的峡谷,高度上的变化令墓地同周边工业环境相分离,以便打造本身肃静的氛围。沿山而建的曲线走向,让墓群宛如一条“生命长河”。广场和步道铺地,由旧火车铁轨枕木和水泥构成,枕木凌乱的组织方式,仿若在冥河里不知归途的灵魂。

  该设计融合了植被和建筑元素,利用场地的不规则性创造了一个精细适应的景观。它的设计体现了建筑从北欧古典主义向成熟的功能主义的发展,在许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穿过墓地的路线的基础是一条长长的路线,从装饰性的柱廊入口开始,然后分开,一条路通向田园景观,有一个大池塘和一座绿树成荫的冥想山,另一条路通向一个大的分离的花岗岩十字架和火葬场的抽象门廊以及圣十字架、信仰和希望的小教堂。

  此项目是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公墓,也是迄今为止荷兰最大的公墓。公墓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这里反映了社会关系,个人,以及集体的种种关系。所以此公墓的设计并非孤立的考虑此公墓,而是将空间干预联系人类的悲痛,埋葬程序,以及缅怀的情绪。概念联系了三个彼此不同的,拥有强烈特征的空间区域,并保持其独特性。

  该建筑所在的区域被一片果园环绕,这片果园最初是为一个商住项目腾出空间栽种的。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决定通过在乡村竖起一座纪念碑的方法融入周围环境。但纪念碑因城市改造已被拆除。纪念碑由一块露石混凝土板构成,象征着结构的延伸。树形金属柱支撑着混凝土板,这块混凝土板现在已被砍掉。一棵橡树保留在了建筑内。开放式天花板展现了这棵活树和金属象征树之间的“对话”。

  有没有可能墓地不仅仅代表着人生的终点?它是不是可以跨越传统狭隘的观念,成为一个所有人共享的现代社区公园?Bunurong纪念公园正是这样的公园。为澳大利亚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公墓模范。

  新建部分位于原有纪念堂的两侧,基于BAU原有设计的象征性和纪念性进行扩建。柯布西耶式的预制屋顶延伸至新建部分以外,新旧建筑之间留有停歇的空间。东侧的空隙形成了新的入口,与最初的总体规划保持一致。西侧引入花园,重新诠释了设计语言和原有布局,更好地构筑了家族纪念堂。

  圣徒陵园扩建项目在特定场所打造了一座引人入胜的纪念碑,空间、文化和信仰在情感愈合的体验中逐渐成形。方案以原有陵墓建筑为基础,对场地和建筑进行新的探索,梳理设计原则,创造出一座功能明确的高质量现代陵墓,在建筑与当地社区和自然环境间建立起联系。

  有着142年历史的莱克伍德公墓曾面临着一个挑战:如何在一个受人尊敬的地标式的环境中创造出一个具有纪念性的属于21世纪的空间。花园陵园项目正好巧妙地、持久地、优雅地迎接了这个挑战。这个景观涵盖了朝南斜坡上三分之二的建筑,建筑风格展现了一幅空旷的、和平的风景,伴着静静的倒影池、本地树木构成的小树林以及沉思的壁龛——鲜明的当代设计与它的历史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该项目将布鲁克林海军医院的前墓地重新开辟为生机盎然的城市公园,一条无障碍的木栈道如河流一般蜿蜒在场地内,在实现轻盈介入的同时,引导游客们穿越起伏而葱郁的授粉物种栖息地,并深入樱桃树林。细致入微的设计,包括木栈道的精确导向和布局,展现出对场地敏感性的谨慎应对。项目共占地1.7英亩,在城市靠近高速公路的工业地带创造了一个生长着大量本地植物的世外桃源,宁静的自然环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从都市喧扰中喘息的机会。

  伊魁特市政公墓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公墓的认知。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当地文化元素进行巧妙结合,该项目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空间,在突显北极景观的同时也对这里的居民表达了敬意。有机的设计充分挖掘了贫乏的土地所蕴藏的美感,呈现出一种独一无二的极简魅力。具有强烈几何感的路径在大雪之下依然清晰可见,将来访者引向一个由弓头鲸颌骨打造的、拱形的仪式空间。这一简单却引人注目的设计在尊重当地传统的基础上使天然材料与人造文物融为一体。

  该墓园的设计概念是让人们感受到从十字架背后散发的复活之光。十字架的背后是天空(天堂)、阳光与月光。以此为背景,十字架横向地漂浮在空中,并支撑在三个十字形的立柱上。在白天和月圆之夜,十字架都会在墓园投下巨大的阴影。建筑师相信,这座十字架会为每一位走进教会墓地和公园的访客传布福音。

  游客中心和礼拜堂被构想为一个从外部世界进入沉静的冥思空间的门槛。它们围绕着一座庭院分布,在与中央楼梯保持平齐的同时与纳骨堂形成对应。游客首先到达外部平台,随后通过东南立面处宽阔的大门进入内部空间。

  风之丘火葬场就位于日本中津市郊区山国川岸边的一片高地上,槙文彦(Fumihiko Maki)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为死者提供充满同情和尊严的气氛。在风之丘火葬场里,有一个满栽植物的前院、一个水庭,加上休息厅外半开敞的庭院,三个院落。传统日本庭院的审美观建立在禅宗哲学基础上,追求一种“空”“虚”“无”的境界。

  该项目获得了DEATH & CITY 东京垂直墓地概念设计竞赛的一等奖,其是由arch out loud 发起的一次关于死亡与城市的概念性竞赛。设计场地位于东京最繁华的歌舞伎町,组织者希望通过一次面向全球的概念设计竞赛来:探索死亡与当下建筑学学科状态之间的关系;寻找创新的方法一个公墓可以有体验;创建一个有效地解决东京的空间问题的解决方案;定义两个不相似环境之间的关系:墓地和这座城市;检查墓地和东京的商业和流行文化认同之间的联系。

  陵园内佛像高达13.5米,但是在北海道一望无垠的地界上,显得渺小又普通。于是,安藤忠雄秉承着“与自然共生”的概念,耗时三年,在大佛周围建起起山丘,把整个佛像大部分都了藏起来。佛像的四周都是圆形的丘陵,从远处看,只能看见露出的半颗佛头,并通过露天圆顶将光线引入大佛内部,游客想要窥探大佛的全貌,就必须往前朝圣,让人充满想象。

  这是一个为逝者而设计的项目。数以万计的灵魂以死亡的名义在此相聚,犹如城市中的居民一般。从这个角度出发,设计师希望按照城市的尺度来构建一套完整的设施。每个单独的建筑体量以排屋的形式呈阶梯状分布在场地中。尺度适宜的“排屋”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社区,并通过斜坡和台阶上的路径与其他的社区相连。

  环境的主题决定了空间的性质,空间的性质决定了空间序列的方式。纪念性空间最重要的是表述历史事实,传达设计者关于历史事件精神内涵的理解。而景观的物质空间就是构建起设计师与访问者之间的对话桥梁。此红军墓园的设计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实。二是对在战争中因病牺牲的普通战士侯忠茂的缅怀。

  基于江山纪念馆相对有限的革命历史资源,我们提出以普通战士作为纪念对象,通过建筑化模拟展现“战士”——战争中最基本的个体生命的最后的生死壮举,进而引发观者对战争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为珍惜和维护当下的和平环境。如此,设计最终选择以“生命的折枝”作为创作立意。

  我们希望营造一个安静、内向的沉思场所,使人们远离园区此起彼伏的悲泣声、穿梭的电瓶车和祭拜焚烧的烟尘余烬,专注于感受建筑中与生命密切相关的自然基本元素:光、水、土、天空、云、石、树 —— 既是生命终点,更是起点,暗含生生不息的循环。

  设计师以岭南文化“天人合一”为本底,将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及佛教禅修致和气韵生动的思想意境融入设计中,并将“禅憩”精神作为设计灵魂着力营造出简约自然,回归本原,拙朴禅意,放松心灵的艺术陵园。

  登上一条平缓的坡道,慢慢走向墓园纪念亭。人们被寂静所吸引,在这个无限的、飘渺的空间中静静沉思。于此,功能定义了空间,开放而没有尽头。在纪念亭的中心,一家人聚在一起悼念他们所爱的人。

  墓园景观设计是一个与人们生命和家庭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它既是对逝者的缅怀和纪念,也是对生者生活质量和文化传承的关注。当生命戛然而止的一瞬,墓园汇集无数来者的目光,是给予怀念、眺望故人悄然远行的去处,思索生命的来路与归途,洗涤尘世间人们的灵魂,也充溢着对现在美好时光的珍惜。优秀的景观设计必将增强墓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文化系统的延伸性,让墓园成为一座城市的地标,让墓园成为一方优质的长眠净土,让墓园成为一处独特的精神花园。

  安书慧.公墓景观规划浅析:空间情感设计理念在墓园中的运用[D].北京林业大学,2012.

  王晓晗. 中国城市墓园景观设计的改革与创新[J]. 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9).

  孙俊桥,安力加 余佳洁.现代城市墓因景观设计升级与优化策略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30(05):121—126

  观研报告网:《我国殡葬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情况 人口结构变化催生需求 市场由政府下属实体主导》

  谷德设计网:《gooood特辑:与死亡有关的建筑》、《gooood合辑:墓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