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多元的社会群体在为城市的蓬勃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享有城市提供的优质生活和丰富发展机会的权利。然而,包括老年人、儿童及其他特殊人群在内的群体,在获取城市资源、参与城市决策等方面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为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以全龄友好的视角推动城市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关注的需求、权益和福利,逐渐成为美好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作者认为,包容友好的城市空间营造既要求景观设计从业人员工作方法的精进,更要求其设计理念的革新。

  到2030年,全球约60%的人口将居住于仅占全球土地面积3%的城市区域中[1]。随着城市化进程在全球范围的加速,城市为不同经济水平、宗教信仰、年龄阶段的群体提供了生活空间和发展环境,这些多元化的群体在为城市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拥有共享城市优质生活的权利。然而,在城市空间中,不难看到资源分配不均衡、不平等,进而造成不同群体之间排斥以抢夺有限资源的现象。联合国在《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强调了“包容且可持续的城市”的理念[2],其内涵可概括为建立平等重视所有人群的贡献和需求的城市,强调“每个人都很重要”[3]。

  近年来,相关发展研究指出,包容性城市应通过空间包容、社会包容,以及经济包容三个维度的相互支持来实现[3]。从景观规划视角出发,可以认为空间包容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城市服务的基础;社会包容强调所有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尤其是城市决策的参与权;而经济包容则旨在让广大市民共享城市经济发展成果。基于包容性城市发展共识,中国政府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4]中也强调,“以人为本,公平共享”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

  从哲学视角审视人类个体的生命周期,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都会有处于弱势地位的阶段,无论是弱小的童年时期,还是苍老的老年时期,抑或身处逆境。城市的包容性对于城市中生活的个人不仅仅意味着给与老幼和其他特别照顾,更是通过对的特殊照拂,带动全龄人群坚定对于美好城市生活的信心,最终实现全龄人群共享城市繁荣。因此,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在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及生育政策不断调整的背景下[5],为以老幼人群为主的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既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城市对所有城市居民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城市空间发展的不均衡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的影响尤为明显。其原因在于老年人和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空间行为轨迹较为类似,往往呈现为以住家为中心、以步行距离向外拓展的小范围生活圈。有限的出行能力导致老幼人群较难获取城市中呈分散分布的各类服务资源,所以其生活品质更加依赖于生活圈范围中的服务供给。

  包容友好的城市环境对于身处弱势的人群来说,既是安全的居家住所、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达的交通道路,更是友好的邻里氛围、包容共享的公共空间,以及参与社区决策的平等权利。因此,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出发,如何以包容的态度为他们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如何鼓励他们参与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之中,这是探讨包容性城市营造的起点,也是探讨中国可持续城市发展道路的重点。

  在空间落位层面,包容性城市的营造对景观设计师提出了两个维度的要求。第一,景观设计师需深入理解不同人群的空间使用需求和使用行为特征。对行为的深入理解既包括对使用行为本身的细致观察,也包括对行为动因的深切体会这也是景观设计师专业素养的体现。第二,景观设计师须让公共空间的使用者切实地参与到空间建设的决策过程中来,并在此过程中积极引导不同使用群体表达对于场地使用的理解和期许,以专业能力平衡各方需求,创造出服务能力最大化的优质城市空间。因此,包容性城市空间营造的核心是包容不同群体的多样化行为和差异性需求,并且对处于弱势的群体提供特殊帮助,以实现共享城市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

  注:本文由作者及来源机构授权景观设计学前沿发布,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文种在其他印刷版、网络版等媒介发表,如有违反,本刊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若有转载,请后台回复关键词“转载”联系授权。

  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前沿》(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于2006年正式创刊,以网络版和印刷版向全球发行。系列期刊包括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四个主题,是我国覆盖学科最广泛的英文学术期刊群,其中13种被SCI收录,其他也被A&HCI、Ei、MEDLINE或相应学科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系列期刊采用在线优先出版方式,保证文章以最快速度发表。

  高等教育出版社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集群化项目。Frontier系列期刊中:13种被SCI收录;1种被A&HCI收录;6种被Ei收录;2种被MEDLINE收录;11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6种被CSCD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