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县(市、区)发展改革局、农业农村局(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发展改革局、社发局,嘉兴港区发改经信商务局、社发局:
现将《嘉兴市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时期,是我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全面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依据《嘉兴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浙江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文件精神,编制《嘉兴市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十四五”规划》,突出市域统筹、上下联运,建设“红船魂、国际范、运河情、江南韵、活力劲”嘉兴气质的新时代美丽乡村,打造世界级诗画江南。
截至2020年,全市已建成美丽乡村精品线条,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2个、示范镇36个、3A级景区村庄62个、特色精品村117个,南湖区联丰村等3个村入选“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海宁市丁桥镇新仓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开展顶层设计,先谋划后建设前端引领到位。先后研究制定《嘉兴市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三年行动计划》《关于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明确全市目标任务。引导各县(市、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及相关工作,整合、贯通、优化各精品线、示范镇、精品村、景区村庄之间的关系衔接。编制并实时更新《2016-2020年嘉兴市域美丽乡村建设总体布局图》,突出全域“一张图”管理。
注重设计质量,广泛邀请专业团队精心参与。研究制定《美丽乡村“十宜十忌”建设导则》,整体把控美丽乡村设计质量。广泛邀请中国美院、土人设计、乡伴文旅等国内一流设计机构参与我市美丽乡村精品线与美丽乡村居民点的详细设计工作,吸取前沿设计理念保障建设质量。定期组织召开美丽乡村设计方案竞争性评审会,加强设计方案交流,通过评比打分树立典型,引起地方重视。
挖掘地方特色,重视人文主题提炼与品牌塑造。制定《美丽乡村与农村党建深度融合项目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嘉兴市党建引领特色。注重内涵提炼,强化乡村特色主题策划,基本形成“一地一品牌、一线一主题、一村一定位”。完成26个历史文化村落一般村建设任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突出示范引领,有侧重的打造一批精品样板。成功创建117个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既展现“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江南水乡新风貌,又为村级集体经济和共同富裕带来活力。重视精品村的示范引领效应,成功打造一批特色村庄并获得“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引导市、县、镇多级资金预算适当向特色精品村倾斜,助力全市美丽乡村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为建设美丽浙江提供嘉兴样板。
串点连线提升,有针对的鼓励多点抱团发展。制定精品线项评价指标,引导特色精品线建设方向。引导各县(市、区)对原有精品线线路资源重组与修编完善,期末共建成29条美丽乡村精品线。重视整体建设进度。坚持半年一次现场推进会的形式,检验建设效果,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成为展示嘉兴乡村的重要窗口。
美丽经济转换,有意识的带动农文体旅融合。鼓励和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农家乐、民宿开发,充分结合本地文化策划主题,让乡村文化旅游焕发新活力,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深化“农文体旅”融合发展模式,结合农业经济开发区,实现粮食、蔬菜、水果、水产等全产业链建设,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创新三产融合模式。以产业招商为载体,以特色项目(如棒球基地)引爆特色文旅发展,用特色产业引领时尚生活。
探索全域统筹,不断推动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研究制定《农村环境全域秀美三色管理办法》《嘉兴市农村环境全域秀美工作要求》,把行政村人居环境分为红色问题村、黄色提升村、绿色秀美村挂图作战,进行动态管理;提出“7项21条”普适标准对全市农村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创新采用“问题”专题片曝光加“一月两次”进度督查暗访通报的巡查方案,夯实乡村人居环境基础。
倡导普惠均等,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品质提升。制定下发《嘉兴市全面推进农村公共厕所管理服务大提升行动方案》,推动农村公厕建设改造与管理服务提升,从“扩展功能”“彰显特色”“提升配套”“强化管理”四个方面出发,高标准建设完成省级星级农村公厕100座。出台《嘉兴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验收标准》《嘉兴市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完善“户分、村收、有效处理”的治理体系,努力构建具有嘉兴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生活污水治理新格局,不断推动公共服务协同优质。
提升乡风文明,党群联动丰富百姓精神文化。征集好家风好家训5万余条,挖掘《德星堂家订》许伟平、“半爿草堂”高尔兴以及茅盾、丰子恺等典型人物与望族先贤,树立核心价值观的“乡村样式范本”;建设农村文化礼堂679个,开展教育教化、乡风乡愁、文化文艺等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展现乡风文明新气象。
优化管理流程,规范申报考评以及制度标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有章可循,建设标准有规可依,工作质量与资金补助挂钩,制定《嘉兴市本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及项目管理办法》《市本级农村环境全域秀美工作考核办法》。对各县(市、区)一线两村的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采用“一查三评”的公开考核机制,通过规划比评,建设成果比拼,推进美丽乡村高水准规划、高质量建设。
加强社会关注,吸引多方重视丰富场景应用。开展“在嘉乡·韵四季”“嘉田乡村生活季”等大型游乡村活动,全方位打造美丽乡村产品;在“嘉兴三农”公众号等平台开展“游美丽乡村、品农家小吃”系列日常宣传,通过邀请网红主播在线直播、电视台播放相关节目等方式不间断推介美丽乡村成绩;策划为建党百年献礼活动,举办全市美丽乡村音乐节,持续引爆美丽乡村关注度。
探索前沿手段,鼓励因地制宜优化运作模式。鼓励和支持农民众筹资金(如博儒桥村筹资共建)、引入社会资本(如油车港镇银杏天鹅湖项目)、联合工商资本(如平湖市级平台融资)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引导和激励(如股权+积分受益分配、星级家庭评比)广大村民群众参与村庄自治,探索“村+公司” “镇+公司”合作的方式,构建农民自治、政府监管、市场化运营的长效管理模式。
1.特色挖掘有待深入。美丽乡村特色样板示范作用不够凸显,在旅游休闲、人气和关注度等方面难以跻身长三角区域第一梯队。不同地域文化特征差异未能充分挖掘,业态发展过分放大“休闲观光功能”,缺乏创意活动策划和文化特色融入。
2.要素保障有待巩固。受土地要素制约,交通、接待、厕所等基础设施与旅游景区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导览图、项目介绍等标志标识的设置还不够规范,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面上管理不平衡,部分景区村庄公共停车矛盾比较突出。
3.长效维护有待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后期的运营、管理、维护机制需进一步深化,后期管护资金压力较大。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特别是在日常保洁、绿化管养等长效管护上,还缺乏专业运维和村民自治相结合的有效手段。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打造全国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地、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为统领,以“生态更优良、乡村更秀美、产业更兴旺、文化更兴盛、治理更有效、生活更美好”为基本要求,以“标准化提升、品牌化经营、数字化融合”为路径,以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为主抓手,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并重,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动浙北平原江南水乡“美丽金花”全面绽放。
围绕奏响新时代田园牧歌,复兴升级版农耕文明,打造世界级诗画江南,建设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地的总体目标,高质量推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塑造“禾兴六韵,十图百景”空间格局,持续深化“江南小乌镇,田园新生活”品牌推广,使美丽乡村成为展示嘉兴的重要窗口。到2025年,“十图、百景、千村”格局基本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成效跻身长三角第一梯队,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打造嘉兴样板、提供嘉兴经验。
1.制定村庄分级标准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构建全市美丽乡村分级分类定制化建设体系。在现有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和美丽乡村两级基础上,向上增设一类好中做优,能够引领浙江、代表长三角的世界级诗画江南美丽乡村典范,严格控制总数量;向下增设一类通过衔接多部门规划与发展方向,明确短期内有重大发展变动需要逐步减少投入建设的普通自然村。
进一步强化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制定跨省、跨市、跨县的美丽乡村精品线路联通任务目标,鼓励各级主体主动探索跨区域联动;促进内部线路成环成网,在已有线路基础上开展提档升级工作;鼓励以精品线为基本单元,整合区域资源抱团开发,推动产业发展以精品线为单位进行整体统筹谋划,繁荣美丽经济。
从市域统筹的视角引导美丽乡村建设,制定全市美丽乡村功能分区并提出各分区控制引导要求,完善对村庄、产业、田园、基础设施等要素顶层设计控制原则和具体任务,开展全市层面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编制,直接指导基层美丽乡村建设。
系统梳理美丽乡村建设体制机制相关工作,从处理好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左右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对内管理和对外推介之间的关系、对过去制度的完善和未来面对新事务的探索四个关系,明确部门职责范围,厘清执行过程中与不同主体之间互动关系。
优中做精,绘制十余幅嘉禾村居图。从市域美丽乡村版图中筛选10-20片在现有资源、文化特色、环境风貌、建设成果等方面已颇有成效,同时具备“提升有条件、村委有能力、推广能示范”的单个村落或多个村落集成片,广泛邀请享誉全国的专业技术力量联合本地团队共同缔造,在全省乃至更高层面上树立嘉兴标杆,擘画一批能够“彰显世界品质、体现水乡特色”的诗画江南典范片区。
市级有关部门联合各县(市、区)在项目招引、资金保障、土地空间、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给予倾斜。进一步放大美丽乡村头部效应,支持优先考虑此类型村庄开展未来乡村、数字乡村等示范试点。
好中做优,形成上百个特色精品村。按照新时代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的创建要求,由各县(市、区)按现有模式重点跟进创建工作与过程督导。加强整理和发掘文化习俗、传统工艺、人物传记等资源,塑造成为一批
“十四五”期间均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的目标。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重点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保障村庄基础设施为核心任务,使百姓充分享受美丽乡村的红利,让乡村更繁荣,生活更有质感。
积极响应嘉兴市级层面战略发展要求,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文件,明确短期内需要撤并整治的村庄点位、数量与规模,考虑逐步减少对该类型村庄的资金补助与设施建设。配合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将工作重点逐步转移至美丽田园建设、耕地保障与农民集聚点建设上来,持续加强对百姓的宣传和引导。
强化市域统筹,由市级层面牵头衔接与督导,各县(市、区)及乡镇作为实施主体,争取相邻两个县(市、区)之间推出一条跨行政区的美丽乡村精品线,在规划设计、方案评审、建设招商等环节,从入围机制、补助力度、考核检查等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力争在2023年联通3条,2025年联通5条。
美丽乡村精品线的推进方式要逐步从“持续新增”向“改善提质”转型。推进已建成“带状”线路之间的联通、成环与组网,强化美丽乡村精品线全市一体化。推进现有线路景观环境提升,从入口节点打造与沿线环境提升两个角度丰富美丽乡村景观体验的延续性,在改善提质的过程中,各县(市、区)需进一步明确美丽乡村精品线年不变,贯彻主题的延续性。
探索将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整合为美丽乡村精品线升级版,推出一批高水平、高质量、高人气的代表嘉兴的特色精品线路。
以镇为单位,进一步促进镇内资源要素高度集聚,推动各镇在已有精品线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本镇特色,自主开展美丽乡村精品线“改善提质”工作,保障“一镇一品”的基本目标,做好全镇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以及特色资源的串联和沟通。对部分因城市化发展没有条件推动“一镇一品”工作的镇或涉农街道(如七星街道、余新镇等)暂不作要求。
顺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宏观背景,市、县共同探索开展临沪、临杭、临苏、临湖板块的跨区域美丽乡村精品线的对接。从乡村公路联通、入口节点打造、沿线环境提升、特色主题融合四个方面,推动嘉兴美丽乡村高质量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鼓励与周边省市建立合作,加快乡村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对接交通部门,厘清已建、待打通、新建的公路,明确一条适合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线的道路。
统筹考虑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产业经济等要素,以及城市建成区与重大基础设施对乡村空间的分隔,从描绘全市乡村图景的角度出发,推动构建
“禾兴六韵”的空间布局蓝图,将嘉兴全域乡村版图细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分区,结合各自特点,总结归纳每个分区乡村韵味,明确控制引导要求。
依托毗邻红船起航地和嘉兴城区的双重优势,紧密围绕“党建+”主题,建设有“红船魂、国际范”的美丽乡村精品线,营造全市传承红色文化乡村高地。以广袤乡村农田为肌理,精心谋划诗画江南片区,带动精品村成为现代都市范围内的休闲绿岛。业态要主动迎合都市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迫切需求,将都市生活场景移植在乡村载体之上。
积极探索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将片区内菱文化、湿地文化、运河文化等统一包装,策划好“湖荡+”活动,辅以村庄人居环境整体提升,其中临靠运河、重要风景线沿线、旅游区等周边的村庄,要将地域特色反馈在村庄布局和建筑风貌,重点提供愉悦的“味觉感官”、优质的“视觉美感”和丰富的“水上体验”。
依托古镇文化带、运河文化带和沪杭铁路文化带优势,善用乌镇互联网基础,围绕“传统+未来”主题,引入服务双日游、寻根游类型的业态;鼓励用现代化高科技的方式诠释古镇古村的新面貌。
继续打响“金平湖”印象IP,围绕现有“农业” “体育”的多元产业资源基础和深入融沪的区位优势,主动探索“农业+文化+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嘉沪联动的乡村共建,推动美丽产业向美丽经济转化。
凭借毗邻杭州的区位优势,围绕“文化+”主题,引入服务单日游、打卡游类型的业态;鼓励扩大蚕桑、花海、潮涌、养生等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广泛吸引文化爱好者;适当鼓励度假式体验业态的招引与建设,吸引杭州人群。
凭借山水自然禀赋和文化底蕴等优势,重点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山水景观美化、配套设施完善等建设,鼓励结合自然引入康居、养生、中医药等新型产业,全面优化主客共享程度,以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共同致富。
根据嘉兴乡村发展经验和基础情况,提炼总结五大发展模式,结合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差异化条件,提炼形成美丽乡村五大发展路径。通过模式区分,推动在后期项目选址、设施配建、资源资金投入等方面实现精准化投放、差异化建设,避免一刀切;通过分类指导,推动实现区别化、针对性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运营模式。
做靓美丽经济转化区,从绘好“江南诗画”、促进“美丽转化”和创建“未来乡村”重点发力,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典范城市建设。
促“美丽转化”,大力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和休闲农业,完善乡村配套建设以提升旅游接待能力。突出“农业+”路径,做大美丽乡村夜经济。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支持在长三角一体化圈层下探索跨省市协同发展美丽经济。
建“未来乡村”,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干部能力强、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先行先试,探索未来乡村建设模式。实现以人为本,让农民生活更加宜居,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和农民增收。
持续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多措并举,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维护长效美丽。
重点推动厕所、生活污水、垃圾分类三项重点工作,实现建设全覆盖、设施标准化、管理零死角,擦亮全域秀美底色。对打造诗画江南典范片区和特色精品村的村落,其建设、管理标准应适当提高。完善全程逐级督查体系,进一步实现常态化检查工作,持续加强压力传导和整改落实,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并做好推广。充分发挥村集体、党组织和其他群团组织优势,带领村民一同抓好村庄清洁、垃圾分类、厕所管护、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通过加强村民参与,引导农民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乡村一套图,整体一盘棋,合力一齐使”。结合“世界级诗画江南典范片区”的精心谋划,由市层面主导以高质量推进全域试点创建的工作形式先行探索形成示范推广效应,让乡村振兴的“车头”更加有劲、“车身”更有方向。
“四共”协同治理模式。探索以“定量不定位”“定点不定界”的形式,明确不同类型的自然村落、精品线分别对建设指标的需求范围幅度,做到确有需求的项目指标能够及时跟上。
“江南小乌镇,田园新生活”为推广主题,继续组织“乡村音乐节”主题活动和“市民游乡村”主题活动,不断把游客引流到各个乡村点,展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探索以“传统文化体验”“景观设计大赛”等形式为主题的新型活动载体,进一步扩大美丽乡村影响力。
“企业主动投入建设,农民主动美化家园,财政补助锦上添花”的资金筹集方案。探索“村班子执行力”评价体系构建工作,重视“人”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树立一批典型,以“领头雁”村班子之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十四五”规划中的定位为田园绕城、诗画乡村。其中南湖区全区层面共同描绘一幅“使命传承”村居图,体现“党、研”特色,并集中围绕联丰村、永红村、竹林村打造头部村落,树立全市标杆。秀洲区全区层面共同描绘一幅“秀水田园”村居图,体现“水、田”特色,并集中围绕南梅村、建林村、庆丰村打造头部村落,树立全市标杆。
“城乡融合环”的结构,结合美丽乡村工作重点,在市本级构建“一环、五片、多品”的美丽乡村格局。
“一环”是城乡融合环,实现田园绕城格局,形成串联外围九镇的城乡融合环。“五片”为五个美丽乡村集成示范片,分别为湿地水乡集成示范片(油车港镇,王江泾镇);田园古香集成示范片(新塍镇);梅林果香集成示范片(王店镇、洪合镇);桃源花香集成示范片(凤桥镇、余新镇);城郊稻香集成示范片(新丰镇、大桥镇)。“多品”包括使命永恒、十里桃花、美好姜来、吴根越角、醉美田园、古街寻寺、麟湖画乡、湿地水乡、田园古香、梅林果香、梅里归隐、秀水田园等美丽乡村精品主题。
1.明确村庄点位的分级布局。推荐3处世界级诗画江南村居图,集中精力打造头部村落,并在“十四五”期间率先开展未来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建设探索,优先保障相关要素资源集聚;形成25个以上新时代美丽乡村特色精品示范,作为嘉兴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典范;保障60个以上全域秀美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共同富裕。
2.综合统筹精品线的布局。维持一批已建、已发布的美丽乡村精品线位置不变;从公路联通、节点打造、环境提升和主题融合四个方面改善提升一批已有美丽乡村精品线;围绕“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新增建设一批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线.加强乡村发展分类引导。根据不同村庄特色、特点,以行政村为单位树立“一村一品”乡村发展模式,明确单个村的主导方向、特点及值得推广宣传的核心要素,并适当引导项目招引、政策补助、土地支持等行为。
4.加强美丽田园产业指引。围绕五大集成示范片,明确乡村产业领域的五大产业发展方向主题,在项目招引、主题营造、特色提炼、产业方向等方面围绕五大集成示范片的主题进行综合布局引导。
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好农办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优化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结构,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多部门配合,实现重要场合共同参与,完善跨部门、领域、层级的高效协同机制。建立
“定量定点”和村庄发展“分级分类,头部倾斜”的发展模式。坚持项目化管理,完善产业项目的“筛选机制”和“协同运作机制”。发挥公共财政引导作用,优化《嘉兴市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及项目管理办法》,保障长效维护资金投入比例;进一步研究论证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保障政策的有效落地;编制《嘉兴市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规范》《嘉兴市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系统指引我市美丽乡村建设。
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任务下达、方案评比、检查暗访等一系列工作的具体任务要求,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实行梯度化考核,引导差异化发展;强化考核督促,适当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纳入多个部门的考核任务中,推动督查与调度常态化、制度化。强化规划实施,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年度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价,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推动乡村建设管理队伍人员扩充,加强管理深度与广度;鼓励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广泛邀请乡村建设领域专业技术团队配合开展相关工作;探索“乡村规划师”制度,从定点服务主管部门与镇村捆绑乡村规划师两个层面,丰富技术指导手段并持续跟踪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