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纽约时报》推出“被遗漏的逝者”栏目,对该报历史上遗漏的重要人物讣告进行补发。
而有一对夫妻则打破了这个例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
1924年,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选修了一门文艺复兴建筑史的课,电光火石之间,他被这堂课深深迷住。
几堂课下来,他激动地对教授说:在此之前,自己从来不知道世界上有如此有趣的学问。
梁思成站在原地,一言不发,他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还不了解中国有任何关于建筑史的著作。
此后的十年,中国大地战火不断,但梁思成的足迹踏遍了中国两百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唐、宋、辽、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古建筑遗存。
▲梁思成考察测绘赵州桥,1933年,中国营造学社影像资料,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今天,我们翻阅梁思成和林徽因留下的工作照,觉得他们穿着体面,脸上洋溢着喜悦平和。
考察山西佛光寺时,梁思成记录道:“上千蝙蝠丛生于脊桁四周……我们的口鼻上蒙着厚面罩,几乎透不过气来。在一片漆黑和恶臭之间,借手电光进行着测绘和拍摄...”
但无论旅途多么艰险,一旦抵达古建,他们就会把随行中最好的衣服拿出来,爬上粱顶开始测绘工作。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天坛祈年殿屋顶,1935年,中国营造学社影像资料,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这份10年的心血坚守,让梁思成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编写了中国建筑史上的开山之作——《中国建筑史》。
在那个电脑绘图还没有诞生的年代,梁思成用一支笔绘制出了堪比数字模型的精准测绘图。
这些测绘图,第一次系统地向世界,清楚介绍中国古建筑的结构体系和形制演变。
这本书,也第一次系统讲述了横跨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建筑演变。让整个民族意识到,我们可以通过建筑了解自己的历史。
凭借过硬的内容,和专业的阐释,自诞生以来,屡次再版,评分始终坚挺9分以上!
至今有无数读者打卡瞻仰:每一处文字,每一张手绘图稿纸,足以让人感受“大师之所以为大师”的厉害!
无论从历史还是美学出发,每个热爱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古典审美的人,都会沉醉在中国建筑之中。
我们的云冈石窟,让初次遇见的余秋雨感慨:万卷阅尽尊北魏,此生只为拜云冈。
《中国建筑史》是市面上罕见的彩色插图全新修订版本,43万字,456页,一字一句,一画一稿,斟酌又慎重。
全书一幅幅惊人的手稿,即使在百年后的今天看,也让人感受到“穿墙透壁”般的空间美感。
不仅有手绘原稿,上百幅多角度实拍古建照片,既是赏心悦目的画作,更是对古人营造秘诀的视觉解译。
同时收录历代佛塔型类演变图+历代木构殿堂外观演变图。直观感受中国建筑的千年传承。
整本书图文并茂,涉及建筑术语一一详细解读,让9~99岁的读者,都能轻松入门中国五千年营造智慧。
这本《中国雕塑史》目光遍及世界各大美术馆,将我国雕塑作品搜罗完美,按时分类,条理解读。
殷墟、始皇陵、霍去病墓、郭巨石祠、满城汉墓、云冈石窟、云门山造像、香积寺塔、乐山大佛、太原晋祠、隆庆寺雕像、居庸关砖刻……
每一丝皱纹、每一个衣褶,甚至每一处龟裂,清晰可见;定格了千年的眼神和笑意,似乎也从影像中张扬了出来。
还有「梁思成手绘大殿一角陶瓷杯垫」1个+「手绘Q萌菩萨像定制冰箱贴」1个
价格也很给力。典藏精装原价176元,费尽口舌谈判3个多月,给大家争取到了超值团购价。
为何100年过去,谈起中国建筑史、雕塑史,这两本书依旧是人们绕不开的必读之作?
打开这套书,那些曾经在旅途中被忽视、吐槽的笨重建筑,在你眼中都会变成一个个精巧、绝美的部件。
梁思成和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两人,花整整两个星期的时间,把木塔从下到上一层一层地全都测量。
塔外屋脊的形状,塔内佛像的位置还有那些暗藏玄机、游人肉眼不可见的设计......全部都完整的呈现在你面前。
看完介绍,再去参观应县木塔,仿佛拥有了“透视眼”,那些看似零零散散的设计构件,一时间全部归为整体。
再比如,大名鼎鼎的云冈石窟,从石窟、殿、塔、阶基、柱及础(chǔ)门窗及佛龛(kān)、栏杆、斗拱、构架、屋顶及瓦饰、雕饰......
看完书中的介绍,你会真正感受中国古建、文物的每一处结构,每一抹配色,每一个构件,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它不仅是一套了解中国建筑和雕塑的经典之作,更是一套值得珍藏一生的艺术画册。
打开《中国建筑史》中,那些难以企及的乡野古刹,仿佛在诉说着旷世罕见的千古绝唱。
丰富、翔实又富有美感的手绘测绘图,工整清晰,每一个建筑细节都看得清清楚楚。
打开《中国雕塑史》,你能看到佛陀微笑,菩萨低眉,也有金刚怒目,罗汉静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