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前夕,华灯与首都十大建筑同步建成。华灯有9球莲花灯和13球棉桃灯两种,一共253基。其中自东单至西单路口的长安街有143基,是13球棉桃灯;广场及内有110基,是9球莲花灯,基座上有100个不同的花案,象征着百花齐放。
2012年,广场及内110基华灯基座重新设计、装饰,设计师于红权和赖亚楠,接到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提起设计师于红权和赖亚楠,许多人首先就会想起这对神仙眷侣共同创立的品牌“DOMO”。性格开朗的赖亚楠设计之余更多的负责了品牌对外的工作,而沉稳内敛低调的于红权则是更专注于设计本身和现场的创作。
接到华灯基座图案的设计任务,在于红权看来似乎是“天意”。当时,“百花齐放”的主题是基本要求,设计团队必须使用中国本土的花卉图案来装饰基座。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的于红权,学的是染织专业,恰恰对于花卉的研究是有经验的。于红权说,尽管专业比较对口,但之前更擅长花卉的变形和设计,这一次接到任务后就需要了解更多花的品种,以及找到100种花各自的特点。
创作初期,于红权来到了北京植物园,每天研究花的生长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要这样长,未来会长成怎么样,如何去表现它们的特点。还和十多个研究花卉的专家一起开会讨论,充分了解每一种花型的特点、亮点,琢磨每一种花型细微之处的差别,让所有人能在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这是什么花。
作为设计师,于红权对于装饰是在行的,但在对花的创作上,如何把握写实和装饰,在他看来是一个尤其需要注重的细节。于红权说,“从二维的平面图案到三维的立体浮雕,对设计的细节的要求是一个挑战,绝对的写实不行,绝对的装饰也不行,必须二者结合,在写实的基础上有装饰性。”最后,于红权采用了自由装饰的手法,根据不同花型的特点,进行特殊的抽象变形和归纳,形成一种图案式的装饰手法,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作为品牌创始人、设计师,又曾为上海世博会未来馆创作雕塑作品,还设计过各类空间,众多身份中,于红权平和的表示,“我是一名设计师。”
面对需要重新设计的华灯基座,其实不仅仅是浮雕图案,整个华灯基座的造型,于红权也根据灯型进行了再设计。由于华灯的灯型是由周总理亲自敲定的,因此,基座也必须根据灯型的比例来完成。于红权采用了传统莲花须弥座的形制,既呼应了莲花灯球,又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经过重新设计后的基座,造型古朴大方,气质优雅。
除了造型外,功能也非常重要。由于华灯上除了照明功能,还有一些安防设备,也需要考虑这些设备线路、电气的排布。于红权在设计中精心雕琢,“造型”在经典的传统建筑结构和语言中寻求表达语汇;“形式”则追求于广场的建筑群和周围景观面貌相协调;“工艺”坚持以石材为主、金属为辅,深化设计时更注重结构、功能和工艺的设计。
在华灯的创作过程中,于红权一直被称道的“现场”能力也再次得到了印证。首先创作了近一倍的花型图案,全部为于红权亲自手绘,然后在多轮讨论中挑出了最终的图案;然后,于红权又亲自雕刻石膏浮雕模板,这里需要考虑最终浮雕的造型、实现以及工艺完成度,对于线条的粗细比例,块面、疏密关系,都需要依据经验去充分考虑,这个过程是一个设计的深化和再创作;最后,再将确定的石膏模板交由专业的雕刻师傅完成一比一的手工雕刻。
于红权也说,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造型过程,还要充分了解材料的属性。设计一个图案只是设计中的一小步,真正的设计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变量,不是固定的。他强调:“设计不是做艺术,但又要带有艺术性。有控制的设计才能把设计做好,不能无边界的去设计。尽管华灯是一个命题设计,但设计的难度就是通过二次的手法,体现在一个特殊的形体上,又能释放出生命力,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装饰。”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设计,于红权说,在所有的浮雕完成那一刻,自己才真正放松下来。尽管完成了如此有意义的设计作品,但于红权也并没有刻意的多说什么。如此,每次开车经过长安街和广场,于红权都会默默看看这些华灯来自全世界的人不时经过这里,偶尔有人靠在这些基座上、坐在旁边,也能感受到这些有创意的图案和精美的浮雕。
在于红权看来,好设计是从内心生发出来的,而在自己多年的设计生涯中,一直也是坚持这样做的,并不因为设计的对象或空间所处的位置。恰恰也是他这种心态,也让他在“高压”和紧张的环境下,能够平和的从心出发
下面是华灯浮雕设计方案完成后,于红权亲笔所写的《110个生命》,记录了一个个自由生命的延续。薄雾馆time有幸得到独家授权,在这里与各位分享。
历经45个日日夜夜(2012年5月24日至2012年7月6日),110个生命终于诞生了,即110个华灯灯台花卉浮雕设计方案。比预期提前了半个多月,当我看到一个个灵动的浮雕展现在我的眼前,我的心暖暖的,我敢说我对的起她们,这是真正的“百花齐放”,也是一个个自由生命的延续。
设计初期我已想到花卉在确立设计风格上具有相当大的难度。首先是时间紧迫,两个月要完成110朵花卉的设计方案,其次是花卉种类繁多,每一朵花卉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其中大部分花卉外形特点又太过接近,只是颜色不同(成品是单一颜色的石浮雕),如樱花、桃花、梨花、梅花等,如何来表现她们一个个生动的面孔,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多的设计稿,仅从数量上我想在历史上也是没有的,完美得再现她,那更是个奇迹!我必须将巨大的压力转化成动力,首先要仔细观察分析每一朵花卉的生长规律,找出他们的生命特点,因为不是所有的花都是花(有些花是以叶子为主,花只是个陪衬),还有些花外形上几乎一样,那只有从她的枝干和叶子上寻找特点,甚至要从她们气质上来区分,因为每一朵花都是一个生命。
用纯装饰语言来表现,在未来设计中必然会出现雷同,语言单一乏味,甚至呆板,缺少生命力,这种手法更适合少数个体设计。那么用纯写实的手法来表现,它的特点是容易将每一朵花卉轻松区分开来,但是缺少设计,也就缺少艺术上的升华,经过反复设计推敲我确定这次整体设计的表现手法和设计思路,那就是装饰与写实相结合的设计风格,因花而异,我将这种设计手法叫“自由装饰”。后来事实证明这一方法是正确的,以至于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百种花卉的设计方案。
装饰与写实的区别是什么。装饰是在自然形态的基础上,通过提炼与归纳,变形与夸张,用装饰性语言,点、线、面来组织成各种适合图案。写实风格是更多的表现主体的自然生态特点,缺少装饰艺术性。那么什么是“自由装饰”在我看来它是由高度提炼、取舍、归纳、组织、夸张等各种纯装饰手法向回归自然生态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它是无装饰的装饰,也是无写实的写实,这需要设计师具有超强的归纳与组织能力,才能使得每一个生命得以完美的艺术再现。
这次设计最终的成品是浮雕,材料是坚硬的花岗岩-易县红。它不适合雕刻精密的图案,这就要求深化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它的可操作性。
每一朵花的形象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是不同,如何选择最佳的设计角度,这是一项庞大的工作,每朵花都要找出十几个不同的角度,一百多种就需要找出上千幅花卉,任务量是可想而知的。
每种选好的花卉需要勾勒出5至10张小草稿(15cm左右)反复调整对比、选择最佳的画面效果,确定初步设计方案。
将小草稿放大到A4纸大小,画面需重新调整5至10次,因每次放大画面的疏密关系都在变化,所以花形也随之调整,最终达到最佳画面效果。
这一过程需将A4纸再次放大到原大尺寸430*620cm(菱形)。画面要再次微调、补充、删减、重组,达到完美的适合图案。
这一环节需要雕刻师具备相当高的造型能力及图案的组织能力,因为由平面向立体转换,空间意识及素描关系至关重要,其决定浮雕画面的层次关系。
石膏浮雕制作完毕后再经过模具师,用合成材料翻制成与石膏浮雕一模一样的模具,这个模具是为下一步石刻做好精准的对照。
用点线仪来确定模具画面中每个局部的长宽高,再将点位转移至石材板上由雕刻师进行雕刻。雕刻师所解决的是浮雕的基本造型及结构变化,至于后期浮雕的艺术处理就要由雕刻艺术家来完成,使浮雕更具有生动性和艺术性。
199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专业,分配到经贸部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从事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