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的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生活环境品质,它包含文化与自然两个方面的内涵。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文化和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园林,表达了人们的审美追求对于空间外在秩序的控制,是一种征服;而自然则表现为物种群落依托物质生存环境条件下的自生演替、栖息漂移的规律,是一种自由①。人为的审美形态和自然的内在规律这两种秩序,在人类生活空间的建造过程中始终对立。今天的景观设计正在致力于寻找表达自然内在秩序的途径,同样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需求。而植物是表现这两种秩序的主要可视要素,也就是说,植物的分布形态既可以塑造视觉审美特征,也是反映自然内在秩序的可视标志。

  对于植物而言,它生存地点周围空间的一切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地形、日照、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等,都是植物的生长环境。同一气候条件下,植物的种植类型、群落组织以及生长演替形成的特征,受到上述各种生态因子主要和次要、有利或有害的生态作用,都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些生态因子统称生态环境,简称“生境②”。植物作为环境建造和配置的要素,由于视觉欣赏和空间建造的需要,在设计中受不同的审美秩序作用,其生态特征正远离人们日常生活和审美价值趋向,整齐干净、绿色清晰并且稳定不变的形象渐渐成为人们对植物自然性的想象。

  “生境营造”是指通过人为实体空间设计,如地形塑造,水文条件、道路、建筑与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设计,改变植物生长的水、光、热、养分等生态因子,创造植物及群落生长演替的环境条件,营造展示自然内在秩序的空间组织,为物种提供适宜的生长演替空间。通过人工生境空间营造,创造满足具有视觉审美和生态意义的活动场所。

  位于河西走廊蜂腰地带的甘肃省永昌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洪积扇冲击平原的北端,北侧与武当山相抵,地势南高北低。由于祁连山雪融水部分潜入基岩层的地质构造特征,地下水在这里泉状涌出,形成大片的戈壁湿地,这里也是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的东大河和西大河的交汇处(图1)。随着农业灌溉打井增多、城市工业用水不断增加,两条河流上游修筑水库,东大河改成人工坝渠,地下水逐渐减少,导致泉水涌出量和湿地面积越来越少,水循环系统严重破坏(图2)。永昌县作为甘肃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湿地资源的生态恢复和利用成为城镇发展建设的契机。规划用地位于永昌县城东北部,北依水云山,西接北海子保护湿地区,东临二坝渠(原东大河河道),南临县城主要入口东关大道,占地88hm2。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最初规划位置和范围的确定需要考虑建设用地地理区位和开发条件(图3)。带动县城东区的发展、提高永昌环境品质、吸引金昌市居民休闲生活和消费成为本次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经过现场调查和大范围自然环境分析,我们将环境设计的范围扩大,红线所示即规划设计希望涉及的范围(图4),一是为了联系西侧北海子湿地,形成廊道,保护山麓带状空间;二是恢复原有水云山东南脚下二坝渠的河道湿地;三是连通与东关大道的视觉空间,展示山水空间格局。

  永昌县干旱少雨,而祁连山雪融水四季丰厚,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为植物提供多样化的生境空间是规划设计的出发点(图5)。

  “水”的连接及其“做功”范围都是营造各种生境的基本条件。基地东侧原有东大河自然河流,由于下游金川峡水库的蓄水需要,河道在原有河床位置全部渠化,修建二坝渠;基地现状只在东北角的低洼处,有几处泉眼溢出泉水形成的百米见方的小片湿地。设计根据坡向从基地南侧二坝渠取水,水借助自重力作用向北蜿蜒,穿越基地并分为两个水系,东向水系在东北角恢复原有湿地景观,再汇入水渠;西向水系翻越2m高的山梁,形成渠道补给北海子湿地(图6)。

  水体由景观水系和生态水系两个系统重叠构成。根据地形,水系由三个比较大的景观水面串联形成,盆状地形的底部作防渗处理,满足视觉审美要求;上部边缘水土交接处,不作防渗结构,形成自然生境地带;水面之间通过溪流连接,形成变化丰富的水岸线;根据水深及土壤含水量的不同,种植沉水、浮叶、挺水、湿生、中生、旱生等植物;通过多样自然驳岸处理手法(图7),形成不同生态意义的生境条件和植物景观。

  景观生态学设计的原则强调异质性镶嵌体边缘的完整性和连续性③。设计重点分析湿地的圆形形态、水岸边缘曲折性及其宽度等因素,特别是湿地与道路及人类活动方式的关系问题。规划恢复面积约2.6hm2的“鱼溪湖”,并在与道路交界处,采用架空处理,人们可自由介入湿地的栈桥系统,从而保持自然秩序的连续性(图8)。

  3.下沉、梯坎和阴影干旱气候下的微观生境营造

  干旱少雨地区的雨水极为珍贵,为了蓄集雨水,人们往往通过设置沟渠、流向下沉式花圃,以便减少蒸发、保留湿气、节约用水。文化广场是人流最密集、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所,绿化质量的好坏对景观效果的形成和人们使用功能的满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依靠大量灌溉来维持景观效果势必增加干旱地区水资源的负荷。为此,设计采用下沉式地形的处理方式塑造文化广场(图9,图10)。同时,种植花灌木,如:玫瑰、月季、紫丁香、柽柳等。

  沿溪流设计了种植洼地(图11,图12),目的是营造当地典型的红柳林湿地植物景观。为了便于耕种,农民将坡地改造为台地,从南向北逐渐跌落,因此,基地中存在较多的梯坎。设计保留了基地的原有肌理,并巧妙地利用梯坎形成的阴影为植物营造了生境空间。景点滋璐甸就是依此形成的,以种植各种草花(如马兰花、蜀葵等)为主(图13,图14)。

  在景区设计中,设计师利用当地天然石材,分散布置了大小不一的石块。由于石块对光线的阻挡,在其背面形成了阴影区;石块之间土壤比较潮湿,形成了对植物生长有利的小气候;同时植物与石头相搭配,自古就是最佳的造景组合。

  空地在一般的概念中等同于“荒地”、“废地”、“野地”,人们往往认为它是无价值的闲置地,但也正因如此它成为通往自然演替顶级的通道,是一种存在基本活力状态的土地④。设计将成片的现状耕地规划为一块块“空地”,这里没有人为绿化种植,也没有水源的补给,完全依靠戈壁古河床自生的状态,主要分布芨芨草等旱生地被植物。这些“空地”被沿着原有东西向坡坎处种植的杨树划分,形成强烈视觉感的空间艺术构图(图15)。

  在景观生态学中,园路作为一种特殊的廊道,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对环境自然秩序产生割裂作用。它一方面将各个景点联系起来,是公园的脉络和纽带,具有引导游览、组织交通、构成园景等景观功能;另一方面,它将一个大的生境斑块划分成若干小斑块,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⑤。为了减少对植物生境系统的破坏,园路规划应该满足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降低主要车行园路比例和路网密度。园路用地比例和路网密度决定着园林里生境斑块的大小、形状、构造,对生物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的园林设计理论将园路和广场归为同一类用地,推荐一般综合性公园的园路用地比例为10%~15%,永昌湿地公园园路用地比例为12%。

  第二,合理选择园路路线。永昌湿地公园园路的修建与自然地形相适应,避免了大型的切坡和填洼,减少了土方量,使自然生境免遭破坏;无论是动水或静水,道路与水体间保持至少10m的距离,维护“水生湿生陆生”自然系统的完整性;由于地形的限制,在不能避开的地方采用道路架空的方式(图16);临水的小径设计成了汀步,采用天然石材,铺设时避免使用混凝土。

  第三,采用适宜的工程措施。为了减轻硬质路面对生境营造带来的干扰,贯彻“窄路优于宽路、曲路优于直路、自然材料的简易路优于整体路、沥青路优于水泥路、路堑型优于路堤型、无缘石优于有缘石”等原则。同时,湿地公园8m以下的道路均不设道牙,使自然降水顺势流入路旁的绿地洼地。

  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为人类创造优美的环境,还肩负着维护生态系统的重任。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展示自然内在秩序的可视因素。景观设计中植物系统规划既要考虑视觉和活动功能的需求,更应该从生境塑造的角度出发展开空间布局和细部设计,营造自生演替的环境,在不同尺度上提高环境生态品质。

  3刘振国,李镇清.植物群落中物种小尺度空间结构研究.植物生报,2005-29-6

  4沈泽昊,张新时.基于植物分布地形格局的植物功能型划分研究.植物学报,2000-42-11

  5管宁生.论造园中的地形改造.西部林业科学,2005(12):36~40

  6金舒丽,袁兴中.城市河流近自然治理概念构架与治理设计.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3):190~192

  7王云才,薛东前.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9):113~116

  8朱元恩,吕振华.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园路规划,长江大学学报,2005(11):42~43

  9诺曼k.布思著,曹礼昆曹德鲲译.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7(2006.1重印):1~6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100号(北楼)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一层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