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工智能+”在中关村科学城的春潮涌动,是柳树在北大未名湖畔的抽枝发芽,是白天鹅在迁徙途中频繁“做客”颐和园......
颐和园上空,28只优雅的白天鹅以壮丽的集群方队姿态迁徙至此,为昆明湖增加了生机和活力。它们舒展着翅膀,不断变换着队形,与皇家园林的庄严和自然山水的生动相映成趣。
“那天天鹅来的时候,我就在现场,听到空中天鹅此起彼伏的鸣叫和排着队起舞的身姿,很是激动。”虎视大千(化名)是颐和园的常客,也是一名业余爱好拍鸟的摄影师。
谈及拍鸟的经历,他的第一感受是随着环境越来越好,现在鸟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白头鹎(bēi)、丝光鸟、银喉长尾、啄木鸟、小翠等在公园里都很常见。
另一方面的感受是,技术的进步给了拍鸟爱好者更多的惊喜。由于相机新功能的升级,可以实现自动值班拍摄、预拍摄几十张,可以存储秒级时间内鸟的动作,定格它们更多的萌态。
在他的镜头中,有大气震撼的天鹅群,有求爱、孵化的凤头鸊鷉(pì tī),有五颜六色的小翠鸟......除了拍鸟,他还爱拍海淀。
“第一次拍到颐和园十七孔桥的桥洞被夕阳照亮的景象时就大为震撼,非常壮美。”
平时,他常拿着相机、镜头、三脚架等各种设备呆在紫竹院、颐和园、圆明园等地,用相机定格下了一张张、一帧帧的绝美。
对摄影师们来说,海淀三山五园地区独特的园林之美极大满足了他们的摄影需求。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是他们偏爱海淀的更大理由。
作为一条集园林艺术、建筑等为一体的历史文化长廊,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述说着光阴的故事。
这些年来,天鹅之间相互“种草”,越来越多的天鹅会选择海淀区作为它们的中转站和栖息地,补充能量后再继续迁徙之旅。
“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青头潜鸭,每年3月或10月份都会经过北京,来圆明园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停留。”圆明园管理处园林生态科的潘明冉说。青头潜鸭作为全球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对迁徙和栖息环境极其挑剔。青头潜鸭频频现身,是对圆明园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力佐证。
据海淀区发布的《北京市海淀区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海淀区观测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到了1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达到了75种,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2种。
在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偶见的白喉矶鸫(jī dōng)、“鸟类大熊猫”震旦鸦雀在这里繁殖、鸿雁带着一家在公园里“溜达”。
自带“千里江山图色彩”的橙翅噪鹛(méi)、头上带一点红的红头长尾山雀是2023年海淀新增陆生野生动物,也是北京市新记录鸟种。
潘明冉说,鸟儿选择这里,一是生态持续向好,栖息地得到了保护;二是游客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山水共生生态空间的优化,海淀区不仅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
绿色北京,翠在海淀。近年来,海淀区不断拓宽绿色空间,重点构建了三山五园文化绿心,建成西小口公园等公园绿地31处,初步形成“西山画屏、绿廊贯穿、两心为核、绿链织园”的国土空间绿化格局。
岁月呼啸,美无倦意。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金名片”,三山五园地区的生态画卷正生机盎然。
古树石磨、竹篱繁花、小桥流水......西水磨公园还原了三山五园地域历史风貌,成为连接城市景观与历史文化的纽带。
在初秋时节,三山五园外园地区的两山公园,一眼望去,满眼禾绿花黄,乾隆笔下“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画里小江南”情景再现。
“云舟芳树”“水木长歌”“听溪绿谷”......走进“清河之洲”,步移景异,18处景观各有千秋。在“西山畅远”,可东观清河,南望圆明园,西眺颐和园与西山,山、水、园共同构成山水画卷,市民在这里可以尽情体验三山五园文化,享受休闲亲水时光。
“绿”是三山五园地区的装扮,也是海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骑行、散步、旅游、休闲,海淀提供了绿色惬意生活新“提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李泽楷旗下富卫集团回应重启香港IPO,估值超700亿,亚洲保险市场景气度较高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他是懂得变通的,横着打不到 自己换个打法,“爸爸磕了三个头还挨了一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