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稻谷溪城市湿地公园位于松滋市区与小南海生态涵养区之间。在松滋市“生态立市”的战略指导下,稻谷溪湿地公园是小南海生态涵养区建设的开篇之作。正和恒基在统一全园整体基调的基础上,通过打造城市、生态两种景观风貌,同时在活动布局、交通布局等方面进行差异化设计,达到生态、城市两种属性在同一园中的过渡、融合,以此打破了城市与生态涵养区间的“围墙”。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城市逐渐成为城市发展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自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全国各地纷纷进行生态格局规划,建设水源涵养地、生态涵养发展区等生态涵养区域。
作为城市公共绿地体系的重要部分,公园的功能越来越复合,不仅提供游人休闲游憩的场所,也兼具健全生态、减灾防灾、文化教育等诸多功能。在城市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大潮下,居民及游人对公园也有了更为多样化的需求。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城市高度人工化的绿地,而是渴望回归自然。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位于城乡过渡区域的公园的建设逐渐成为城乡重要的建设内容。稻谷溪城市湿地公园就是此类公园的一个典型案例,肩负维护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和满足居民游憩需求的双重责任。
但是,作为新兴的公园类型,这类公园的建设理论和实践都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规划体系和建设方法。怎样既满足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又同时保证生态自然本底,与生态涵养区属性统一是这类公园设计的要点。正和恒基,一家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服务商,在稻谷溪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过程中,通过融合生态与城市双重属性,调和两者矛盾,以此打破了城市与生态涵养区间的“围墙”,也为探索城区与生态涵养区之间的公园的设计模式及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稻谷溪公园位于湖北省松滋市。松滋市,北临长江,并有松滋河经过,潺潺流水孕育了荆楚人民,自古便以农田、渔业为主要产业,是汉江平原重要的鱼米之乡。
十三五期间,松滋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拟建设小南海生态涵养区。在70平方公里的涵养区中,稻谷溪湿地公园作为其建设的先期工程,是整个涵养区的开篇之作。
稻谷溪公园地处主城区东南角,位于小南海涵养区与主城区的联络带上。区别于城市中心公园及生态涵养区,稻谷溪公园应兼具现代城市及生态涵养双重属性。
对比松滋市的公园现状及绿地规划,松滋市城区目前投入使用的公园仅两处,其中言程公园利用率最高,但仍远不能满足市民需求。在松滋市规划建设的10个公园中,稻谷溪湿地公园是最早开始设计施工的,且面积最大,也是其中首个以湖泊水体为资源载体的城市公园。因此,公园的城市属性颇受重视。
如何既能满足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同时又能保证自然本底,与生态涵养区属性、功能相统一,是该公园的设计要点。本次设计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处理,力图在公园中融合生态与城市双重属性,打破城市与生态涵养区之间的“围墙”。
设计中将公园整体作为从城市向生态的过渡过程。首先在生态功能上进行统一的控制,随后将城市休闲活动内容集中布置在北部区域(临近城区),通过大水面(湖体)过渡到以生态湿地为主的南部区域(承接小南海)。这种过渡变化由主园路串联引导,并通过一致的材料、植物等统一全园设计语言。
作为小南海生态涵养区的重要部分,在设计中保持稻谷溪湖的调蓄、涵养功能是建设稻谷溪城市湿地公园首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稻谷溪湖存在水面大而无变化;湖体与鱼塘分离,水系不循环;现状水质较差,水体自净能力弱;枯水期丰水期水位变化明显等问题。因此,我们将关注点放在如何利用现状鱼塘建设湿地上。
历史上,稻谷溪湖及周边鱼塘区域都是自然湖体,后湖体逐渐被侵占为私人鱼塘,原有的生态效益锐减。设计中,我们破除现状硬质堤坝,保留部分堤坝肌理,恢复自然形态的湿地。同时连通水系,保障湿地的自净能力。
设计之初,我们得到当地物种名目,其中鸟类共包括15目类,28科。鉴于各类别鸟类对栖息地的选择有所差异,我们在设计中将大水面、滩涂、芦苇沼泽、乔木林带、灌草丛等生境按一定比例设置于园中,以期为多种鸟类提供差异化的栖息场所。同时设计集中的湿地区域,远离游人活动,减少人类对鸟类栖息地的干扰。
松滋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属于夏季雨水较多区域,2016年夏季水涝灾害严重。在稻谷溪公园的设计中,我们尽量保留并改造原有水闸,增加湖体容量,保障湖体的调蓄功能。
同时设置分级驳岸,保证安全的同时兼顾景观,规划可淹没区。可淹没的临时性景观区域,多设置木栈道、景观小品等,种植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不设置主路、建筑、大乔木等永久性景观。
园区的水体现状以大水面为主,无岛屿。湖面缺乏层次,景观较为单一。设计中在保持大水面景色的前提下,适当堆砌岛屿,以增加水的纵深感受;同时丰富水体的形态变化,构建湖、岛、溪、湾、堤、塘六种形态,增加滨水的游憩体验。
稻谷溪公园的设计中,文化的体现并未采用强行融入传统文化的方式,而是结合基址特性,丰富不同的水体验,通过当地“划子嘴”形式构筑等体现水文化。同时,利用园中部分场地的基本农田性质,与周边农田大环境结合,融入当地的农耕文化。这种文化的融入是跟该场地自身的历史与特质相关的。水文化及农耕文化也易与我们希望展现的生态风貌协调融合。
公园通过基调树种池杉、中山杉及木材、耐候钢、透水砖等一致的硬质材料统一全园的整体基调,同时从风貌及功能两方面完善城市到生态的过渡。
设计中划分多个风貌片区,通过植物景观不同搭配,打造各异的景观效果,实现城市、生态界面的差异化。基地现状北部鱼塘分布相对较少,南侧精养鱼塘集中,现状补水口也在南部鱼塘区域。因此在理水的过程中,北部以陆地及少量湿地为主,形成城市风貌界面,南侧则以大面积湿地为主,形成生态风貌界面。
在种植、设施等布局上,也体现了不同的风貌特征。北部通过高大乔木搭配草坪,层次简洁。使用观赏性好的植物,打造主题植物节点。规则式种植与自然式种植结合,种植空间疏密有致,营造了活力健康、轻松怡人的氛围。南部以自然湿地植物景观为主,搭配秋色叶林地,形成自然野趣的生态景观风貌。两种风貌之间为大湖面及环湖垂柳景观带以及大片开花、色叶植物景观为主的游赏空间,作为城市风貌到生态风貌的过渡。
大面积的铺装场地同样分布于公园北侧,铺装材质以透水砖为主。南部则以线型栈道、点式平台为主。设施布局北密南疏,但设施材料均控制在片岩、木材、钢板三种。
通过研究松滋市城市人口现状及公园服务现状,我们得到以下两个结论:1.城区中大量当地年轻人口外流,非户籍常驻人口及暂住人口多为学生及工业园区员工和留守老人;2.稻谷溪公园功能定位应区别于小南海的综合性湿地游览功能及同期待建的乐乡公园的运动公园属性。因此,我们将稻谷溪公园定位为:1.服务于松滋本地市民,2.提供周末及日常休闲去处,3.以儿童及亲子游憩为主。
设计中热闹丰富的活动多分布于园区的北部区域,南侧则以自然的湿地风貌搭配少量湿地休闲栈道及湿地科普。划分多个功能分区,布局各类型活动,包括城市活力区、休闲游憩区、滨湖风光区、东溪湿地区、南溪湿地区、农耕文化区(基本农田区域)、康体养生区(二期待建范围)。
设置两级绿道,以绿道系统串联公园多条主题游线。园路布置上主路成环,形成环湖游憩体验。在湿地区域避开湿地,尽量不破坏湿地的生态整体性,二三级园路成网分布。整体北部路网较密,分布均匀,道路级别较高。南侧道路在湿地区域偏一侧布置,道路级别较低,减小对鸟类栖息地的干扰。
综观来看,稻谷溪湿地公园是一个以保护涵养、生态恢复为基础,设计城市、生态两种风貌界面,集康体养生、休闲游憩、生态科普、亲子娱乐、农田观光为一体,面向公众,开放、包容的城市湿地公园。
在城市加速发展,“生态保护”、“生态涵养”等字眼频现的今天,城市与生态涵养区之间的此类公园并不在少数。作为新兴的公园类型,这类公园的建设理论和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规划体系和建设方法。本文旨在通过阐述稻谷溪公园设计中对城市功能与生态属性间矛盾的处理,从而探讨如何在公园建设中打破城市与生态涵养区间那面看不见却又坚实存在的“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