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坤者,六旬有三,画坛名宿,穷一生追求,以高深之境界、无穷之创意、超凡之技艺、舍我之品格,博得“东方油画缔造者”之称谓、“奥运义工”之美誉,且以卓越成就立于中国美术界之林,其雕塑艺术之精、奥运情结之深、社会责任之重、慈善事业之持,有口皆碑,故曰:大雕。 ——作者题记
2007年11月17日,北京奥运新闻中心云集了众多记者和体育收藏爱好者。
著名主持人孙晓梅那甜美的声音引导人们将目光集中在一位艺术家的照片上:“这位就是我国著名的雕塑大师袁熙坤先生,他是因雕塑获得外国总统和文化部门颁发的最高荣誉勋章和权威艺术奖章、也是因雕塑获得国际勋章最多的中国艺术家。他有着浓厚的奥运情结,他创作的‘现代奥运会之父——顾拜旦’铜像雕塑,应萨马兰奇之邀送往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作永久收藏。而此次拍卖的以2008北京奥运会首次参赛项目小轮车为素材创作的雕塑,更是表达了袁先生独特的‘奥运情缘’。”
孙晓梅轻轻抚摸着小轮车雕塑说道:“小轮车是在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的倡议下,为了鼓励环保、节能、减排,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袁熙坤先生认为,我国作为自行车大国,在目前国家大力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环保节能战略的今天,大力宣扬小轮车运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轮车雕塑融合了奥运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收藏价值非常独特。”
500万!袁熙坤创作的一个五环的青铜器雕塑的小轮车,最终以500万元的价格拍卖成功。此次拍卖会拍卖收益用于成立“青少年奥林匹克艺术基金”,以及资助各大城市“中国奥运社区”的家庭代表游北京、看奥运。
大屏幕上的袁熙坤先生说:“艺术家的命运与祖国是联系在一起的。当国家不安宁时,再好的雕塑将可能是狙击手的掩体。我主张艺术家应用自己的艺术来回报社会,要跟民众关注的一些事业结合在一起,它会使我们艺术家的心态和创作思路得到更高的升华,创作的形式有更加广阔的天地。”
袁熙坤,这位用雕塑凝固了永恒的奥运精神的雕塑家、画家,不但走进了我的视野,也走进了许多关心和支持奥运会的人们的视线,更走进了辉煌的奥运史册。
初夏,在石景山的北京国际雕塑公园里,袁熙坤3幅雕塑作品的揭幕仪式举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皮埃尔·德·顾拜旦、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终生名誉主席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世界著名的捷克教育家杨·阿姆斯·考门斯基,这些雕塑,都与奥林匹克有关,都与健康快乐有关,说明奥林匹克精神与雕塑艺术,从来都是相伴相谐的。
那是1993年的秋天,袁熙坤为来访的萨马兰奇先生画像。这幅画像得到萨翁的高度赞扬,从此与奥运、与萨马兰奇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2003年12月18日,应萨马兰奇邀请,袁熙坤到瑞士洛桑奥林匹克总部访问,带去了他为奥林匹克博物馆创作的东方油画精品,并展示了北京朝阳公园的俯拍图,表现了北京为创办绿色奥运的实际行动和决心。萨马兰奇为画家的行为所感动。袁熙坤画过几百张各国总统的水墨肖像,受到总统们的称赞。在北京申奥表决前夕,袁熙坤又恳请因肖像结缘的40多个国际要人响应他的呼吁支持北京申奥。结果他得到这些政要们的复函,支持北京申奥。北京申奥成功,袁熙坤功不可没呀。
2006年,为奥运会忙碌的袁熙坤,担任了“2008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组委会主任之职,他调动了一切关系,使全球巡展覆盖面之大、参观人数之多、与民众互动广泛之最,让世人感叹。仅王府井步行街巡展7天,收到的选票就有百余公斤。大赛评选出的292件(组)优秀作品,在2008奥运之后将成为第29届奥运会珍贵遗产……
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袁熙坤还准备在石景山国际雕塑园再放几十件世界文化名人的雕像,新完成的达尔文、巴斯德、爱因斯坦等7尊铜像也将永久性地安放在这里。
袁熙坤望着那么多热爱雕塑的人们,听着那么多对奥运充满期待的声音,深情地说道,“为什么我会塑造那么多人类历史上公认的宗教家、发明家、思想家、科学家?就是希望这些重量级的‘精神砝码’成为维系这个天平的重要力量,使之不至于失衡。我的誓言是:以有限的财力,无形的才情,塑造我敬仰之人!”
2004年元旦钟声敲响时,依然在工作着的袁熙坤环视着四壁上悬挂的外国领导人的肖像,忽然想到,自己为世界上那么多的民族英雄画像,为本民族的英雄画过肖像了吗?今年是诞辰100周年,我不仅应该给邓公画像,还要用立体、永恒的雕塑来塑造他、纪念他、歌颂他,让人们永远记住他的丰功伟绩。
袁熙坤走遍了各大书店和图书馆,搜集了同志所有的图像和录像资料,一遍遍地仔细研究的各种手势、动作。他又花掉了1000元钱买来有关的回忆文章、各种书籍,甚至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他也一篇不落。功夫不负有心人,袁熙坤终于发现了小平同志有一个标志性动作:手上点着烟,脸上露着慈祥,自如地翘起腿。基本动作有了,但雕塑是站着还是坐着?
袁熙坤再次走进了资料的海洋。这次他又有惊喜的发现,对于个子相对矮小的领袖,如拿破仑,一般选用坐姿,显得坚定、健康、从容。头略微后仰,更能展现胸怀祖国的大气魄。
对!小平同志也应该是坐着,而且还要坐在藤椅上。藤椅体现中国地域特色。袁熙坤把小平同志曾经坐过的藤椅复制了几十把,但他却忽略了一个细节,很多时候工程过半,因为藤椅承受不住近1吨重的泥巴,而功亏一篑。当袁熙坤亲眼看着雕塑开裂,那些非常精彩的手法难以重复,许多心血白白付之东流时,有谁知道作者的心有多痛?
袁熙坤心灵被一种使命感和对邓公高瞻远瞩的敬佩之情包裹着。他的灵感终于来了,他的情感与泥土融为一体,他把属于邓公的人格魅力、领袖风范也一同捏进了泥里。
在诞辰100周年之际,一尊青铜雕塑诞生了,那倾注了袁熙坤许多心血的,带有体温的雕塑让参观的人们感到了小平的健在。他安坐于藤椅上,双腿悠闲地搭放在一起,右手夹一支标志性的纸烟,深邃的双眼远眺前方。准确肖似的塑造,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伟人音容宛在,成为极具人格魅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丰碑。
走进坐落在朝阳公园的金台艺术馆,来者一杯清茶,一切都予以包涵,一切又决不勉强,极富君子之风。而最让我难以忘怀和铭记的,还是艺术馆主人袁熙坤的风范。
袁熙坤在海外见到中国文物大量流散备感痛心,对于那些靠盗卖祖宗遗产发不义之财的行为深恶痛绝,矢志收集海外珍品。他收购了1000多件古董珍玩,有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吴昌硕等大家的画作,另有唐代执壶、宋代白釉梅瓶等珍品。当我问到他何以将如此多的文物抢救回国时,袁熙坤说起一件往事:“20年前在东京的时候,在一家古玩市场,我看到一个漂亮的汉代墓葬品,是一个装钱的盒子,这个桃木盒子雕刻精美,上面还有一把铜锁,盒子的釉色非常好看。我爱不释手,当即便买了下来。这个小盒子让我想到了它的主人,他在仙逝前,一定希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带到天国之中继续收藏,但他不会想到他的宝贝被他没有教育好的子孙盗卖到国外了。由此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重要的是在活着的时候把自己最爱的东西与人共享。从此,我大量画画,然后拿画去换银子,换了银子买文物。有许多人问我,自己花钱盖艺术馆,又花钱买这么多文物,死后却留给别人,是不是有点亏?我想,艺术馆和文物都是为了留给后人,但不是给我的孩子,是为了教育天下的孩子们。人总是要死的,但希望我的艺术,我的雕塑,我买回来的这些精神食粮以及我的诚心,能永远不朽。”
袁熙坤早年随外公外婆从山东迁到云南,到了晚年外公外婆集资在云南盖了不少的寺院,他从小就在佛教氛围浓郁的环境长大,耳濡目染,产生了最朴素的公德心。至于后天启发他大行其善的原因竟是一只老虎。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黄昏,袁熙坤在云南原始森林中散步,与一只距离五六米远的斑斓大虎相遇。老虎在看了袁熙坤一阵儿后,居然不屑一顾地扭头大摇大摆地走了!原来老虎的肚子是圆滚滚的,是只吃饱了的老虎。
“这就是自然界的美妙,这就是自然法则。老虎是遵守吃饱了不多占有的自然法则啊。人如果一味贪婪,就不如一只动物。”袁熙坤深有感触地说:“人最大的能力还是奉献。人对自然的占有是有总量的。平衡才是最美、最永恒的。”
跟袁熙坤谈天总是快乐的。没有功利,没有顾忌,那充满朝气、谈笑风生而又极具亲和力的谈话,让你感受不到他已是六旬有三。
他说,人生是可以雕塑的。人生两条线,一为做事,二是做人。连做事都做不好何谈做人?任何一个公民除了有满腔的热情,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方可和谐。做事以求索为动力,做人以奉献为基点,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如此,方能达到双赢。
谈到艺术,他说,艺术不等于生活,但必须把生活带进艺术,艺术才会有生命力。
袁熙坤善谈,渊博的知识让他的谈话经常有闪光的思想出现。袁熙坤善于创新思维,他绝不重复别人的语录。
袁熙坤的父亲是著名的国画家、雕塑家和美术教育家袁晓岑,他经常让孩子们玩泥巴。一次,他父亲将一块泥巴一分为二给他们姐弟俩捏着玩,当时七八岁的袁熙坤用泥巴做出一个翘着腿神气活现的孙悟空,父亲见了大加赞许。袁熙坤自幼喜欢看书。一次翻看父亲从外国图书馆借来的画册,其中一幅图上是两个人在绑一个人并用刀割那人的耳朵。他一看气愤极了,把画中两个施暴者的眼睛抠成了大洞。父亲回家时揪着小熙坤就要到图书馆去赔礼。袁熙坤却不服气地说:“这两人是暴徒,为什么这么残酷割人的耳朵?”父亲听了心有所动,对图书馆的管理员说:这孩子有良知,不说他了。袁熙坤熟读《三字经》,热爱莱蒙托夫的小说,喜欢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着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临摹罗丹、米开朗基罗的雕塑。
袁熙坤说过,心中所爱,皆可入画。他对我说,“面对这些雕塑,我品尝着绘画无法带来的满足和快乐,与绘画相比,雕塑是民众共享的、全天候的、阳光下的艺术。”
握别了袁熙坤,他的话依然回荡耳际:艺术和奥运也是有共性的。艺术要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而体育能最直观地展示力与美。奥林匹克精神,就是通过国际间的体育交流和竞赛,促进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维系这个事业经久不衰的力量,就是顾拜旦先生和萨马兰奇先生倡导的“体育+文化”精神。奥林匹克是最公正、最阳光,最直接体现真善美的事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100号(北楼)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一层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