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急救中心通州部也已规划多年,随着此次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的发布,项目建设也将提将提上日程~

  项目概况:北京急救中心通州部项目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1201街区,项目四至东至枢纽东路,西北至曹园南街,南至曹园南大街。总用地面积约14918.19平方米,建筑高度≤24米。

  据悉,项目总用地面积14918.194㎡,总建筑面积35672㎡,容积率为1.3,建筑限高24m。项目主要以调度、培训、业务办公等功能为主,地上建筑面积19393㎡ ,地下建筑面积16604㎡,其中救护车停车位50个。

  北京急救中心是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的公共卫生单位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1983年,由中国政府与意大利政府合作兴建,1988年3月25日正式投入运行,同时启用急救号码“120”。1997年被国家卫生部评定为“三级甲等急救中心”,现是全国唯一一家三级甲等急救中心。

  据此前报道,在北京急救中心通州部项目——“健康之星”的创作过程中,设计团队一直致力于对“形式、功能、城市”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的解读,分析提取项目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形成了设计方案。

  北京急救中心医疗急救系统分为一个中心、两个分部,十六个分中心和多个急救站点。本项目是两个分部之一,服务范围覆盖全市,其职能包含全市的急救车指挥调度及急救专业知识培训等。项目基地位于副中心西南1201 街区,环球影城以西,隶属于环球影城主题公园风貌区。

  根据上位规划,项目西北为规划交通枢纽,东侧为规划国际人才社区片区,其中与本项目毗邻的地块为规划国际医院。项目南侧为规划河道绿廊。场地南侧景观资源丰富,西北侧交通枢纽可能会对项目产生一定的影响。

  方案对场地西北的交通枢纽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根据交通枢纽的地面交通规划,公交车场站的主要车行出入口分布在枢纽地块的南侧、东侧及东南侧。结合项目用地的道路分布与枢纽地块的主要进出通道,可以确定交通枢纽基本不使用项目东侧的道路。因此,为保证急救车的出车效率,同时减少对交通枢纽的影响,本项目东侧道路适宜作为急救车出入口,而普通车出入口设置在地块南侧。

  在确定场地开口方式后,在场地内部输入具体的设计条件:占地约1.5 公顷,容积率1.5,限高24m。接下来,设计方案需要解决首要问题是“洁污分区”。结合北京地区风向及急救车进出口的开口方式等因素,最终将洁区应设置在地块东部,污区置于地块西部,并针对用地地形对建筑形态进行了优化。方案采用弧线形态与地形融合,利用弧线放射型的轴网关系有效解决了急救车与普通车地下停车差异的问题。放射型轴网内圈可以设置经济柱跨来停放普通车辆,轴网外圈柱跨较大处可以停放急救车。地上建筑部分减去了中间体量形成内部庭院,这样既减小了建筑的进深,又为内圈房间提供了自然通风和采光。

  在确定了建筑布局后,又对建筑的形态做了进一步的设计。方案将国际急救标志的构图元素进行提取,将标志的轴线关系融入建筑主楼的对称体系,形成了正弧三角形的形态,并在弧线与直线形体中植入过渡体量。

  在确定建筑总体形态后,方案着手解决对内功能与对外功能分布的问题。由于调度中心是开敞无柱的大空间,并且为利于调度信号的发送、接收,从结构和功能角度都需要将其放置于建筑上层。而培训、科普等具有对外开放性质的功能需要与城市产生交流,更适宜放置于建筑底层,也避免了外部人员对内部人员使用功能的影响。

  方案采用了融合的策略处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为增强外向性功能与城市的联系,设计将首层部分架空,在城市界面与建筑界面之间创造出过渡的灰空间。但鉴于急救中心在实际使用中为封闭管理,项目并未能为城市提供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将通往内庭院的入口打开,视觉连通内部庭院与南侧河道绿廊,形成视觉通廊。

  建筑的立面处理延续了建筑与城市关系的思考,将建筑形象完全融入城市区域的风貌。副中心总体规划中已经对项目所处街区在风貌要求上规定了方向。依据风貌要求,项目采用现代建筑风格。立面形式以带形窗与兼具遮阳功能的铝制格栅组成,整体简洁、层次丰富。

  多年过去了,最终建设方案还需以最新建设为准,期待北京急救中心通州部早日建成,提高城市副中心的院前急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