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造北大校园:行动中的参与式设计 2020ASLA社区服务荣誉奖详解与独家专访

  北京大学校史悠久,建园至今已有百余年,部分排水系统经年陈旧,导致北京雨季期间校园内涝问题严重。景观设计学专业的学生们渴望利用知识,投身于试点案例研究,将未被充分利用的草坪改造成雨水花园,作为校园品质潜在的提升展示窗口。建成后的雨水花园面积约为 300 平方米,尽管规模很小,但它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获得了学生的足够支持,在校园范围内就环境改善议题进行了宝贵的跨部门对话。

  团队成员:陈舒熳、张坤、许植桐、刘雨薇、黄彬凌、袁振宇、王润、曹佳宁、李孟儒、张子骄、王舜奕、杜青洋、刘亚楠、何沛文、付晓晓、尚珍宇、罗俊莹、陶铭绪、张紫瑶、关相臣、刘心怡、袁聪聪、吴祺政、欧映雪、司雨慧、周卓汉

  北京大学校史悠久,建园至今已有百余年,部分排水系统经年陈旧,导致北京雨季期间校园内涝问题严重。景观设计学专业的学生们渴望利用知识,投身于试点案例研究,将未被充分利用的草坪改造成雨水花园,作为校园品质潜在的提升展示窗口。建成后的雨水花园面积约为 300 平方米,尽管规模很小,但它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获得了学生的足够支持,在校园范围内就环境改善议题进行了宝贵的跨部门对线ASLA组委会奖项评

  校园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们生活的社区。景观专业学生在学习设计技能的同时,不应对身边环境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

  “共造校园”是一个由学生发起的参与式设计项目,旨在通过一个示范性的雨水花园的营造,呼吁更多人一起行动起来,改善校园空间品质。景观专业的学生在其中充当发起者、组织者、使用者、设计师、运营者等多重角色,通过参与式设计策略,与复杂多样的利益主体(学生、校园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建成后的项目为校园今后的绿地建设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工程范本,还推动学校有关部门对校园雨水系统的改造。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的完成唤起了同学们对身边环境的关注和责任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行动起来。在共同营造的过程中,校园营造和景观设计学的理念和价值被校园里更多人所理解。

  营造团队联合不同院系的同学以及校园管理部门,共同对校园内涝情况展开了调查。基于同学抱怨程度和内涝严重程度,团队选取了宿舍区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由于宿舍区建设时未布设雨水管网,雨水直接排到路面上,道路积水问题十分严重。与此同时,团队还发现每栋宿舍楼前都有大块人工草坪,既不能供人使用,又不能消纳雨水。学生设计团队邀请校园动力中心一起对这些绿地进行勘察,确定管线埋藏情况,从中选取没有管线埋藏的人工草坪作为改造场地。在前期设计阶段,吸引了不同专业同学通过模型的方式参与讨论和推敲,同时邀请了专业人士进行技术上的指导,由此形成了初步方案。

  学生团队设计了一个完全依靠太阳能自动运转的雨水再利用系统。附近572㎡屋面、绿地和路面产生的径流被收集进入生物滞留区域。在雨天,一部分雨水直接下渗补充地下水,另一部分来不及下渗的雨水进入地下储水罐中临时贮存。天晴后,太阳能水泵将自动启动,存储的水从景墙中流出,重新回到地面浇灌植物。每一滴雨水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同时配备了传感器,监测储水罐中的水位和雨量,管理员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看系统运行状况,收集的数据可供未来设计其他校园雨水花园时参照。

  为使设计方案符合学生的要求和利益,营造团队进行了三轮学生评审。第一次线%的支持率。接下来两次线下评审通过在宿舍门厅放置互动展板的形式收集同学们意见。结果显示,同学们除了表达对雨水花园的支持以外,还希望有更多的停车位和诸如秋千健身器材等可互动装置。同时,他们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害怕花园会聚集人群,影响宿舍同学的休息。为此,设计方案进行了多次调整,除了提供自行车停车区域和秋千以外,设计方案决定用顶面倾斜的回收木桩作为非正式座椅,避免人群长久停留,改进后的方案获得了更高的支持率。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建造过程中,营造团队组织了许多工作坊。例如和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合作的植物水泥砖工作坊。首先带领同学们在校园里寻找具有北京地方特点的乡土植物,然后由每个学生都摘下一片自己喜欢的叶子。最后利用施工剩余的水泥,将植物制作成水泥砖块,嵌入花园中。通过这个工作坊,同学们在花园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也加强了对校园乡土植物的认识。还有在种植工作坊中,喜欢建造的同学参与到改造地形中,帮助创造了多样的生境,从而适合不同植物生长。此外还有一位住户为花园写了一首短诗,刻在涌出泉水的混凝土景墙上。

  经过两个月的建设,雨水花园于2019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施工已经完成,但是营造还没有结束。营造团队积极收集同学们的使用评价,发现设计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例如受到同学们广泛欢迎的秋千,由于使用过于频繁,产生了严重的摩擦噪音。同时不锈钢座椅冬季冰冷、夏季滚烫的特点也饱受争议。这些问题都通过参与式营造得到了部分解决。

  该项目的核心不在于设计方案,而在于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和参与。随着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策划、设计、施工到维护各个环节的活动共有超过1000人次参与,涉及到十几个校园管理部门。营造团队需要在如此众多的利益主体之间寻求平衡。项目从一开始也得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协助。持续不断的合作为成功的校园营造提供了重要的前提。

  雨水花园的成功,加速了学校部门对整个学校雨水系统的改造。此外,未充分利用的草坪已被高生物多样性、低维护的乡土植物群落所取代,为校园今后绿地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模板。项目的每一步都在激发更多学生的责任感和信心,以促进他们周围环境的发展。北京大学校园公益营建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共同发起了全国校园营造联盟,有越来越多的校园正在改变。

  该项目早在2018年3月就已立项,项目主题为“宿舍区参与式创新花园营造”,旨在以互动装置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富有趣味的活动场所。发起人为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15-17级的学长学姐们,他们以校园公益营建社学生社团的名义,联合北大绿色生命协会和北大创客空间社团,共同申请到了北大团委拉卡拉社团发展基金。受到北大校庆对校内施工限制的影响,该项目一度搁置,直到我们18级入学后,项目重新启动,同时,项目的主导权也由学长学姐递交给了我们。

  作为景观学子,在前期调研过程中,我们已关注到北大洪涝问题的严重性。我们一致认为,创新花园营造的核心不该停留于新鲜有趣场所的打造,而应立足于校园环境问题的解决,为校园海绵化迈出确实有效的第一步。于是,在2019年3月,我们向团委更新了项目策划书,计划以缓解校园雨洪为核心,参与式设计为手段,设计并建造一处兼具雨水收集利用与师生休憩活动的雨水花园。

  首先是北京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环境,学校对学生高度信任,鼓励我们勇于尝试。当然我们在完成这个项目之前,已经完成过许多规模要小一些的参与式设计与营造项目。其次是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老师们一贯以来尤为注重我们的行动力,一直要求我们学会现学现用,在真实的环境里学习和检验自己的知识。我们是以学生社团的身份完成这个项目,但学院一直是我们坚强的后盾。通过这个营造项目,我们不仅营造了校园,也“营造”了自己。从中我们实现了自我教育与成长。

  最难的是沟通和协调的过程。传统设计以完成设计图纸为终点,而该项目涉及策划、设计、施工、后期使用和维护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必须全程负责与跟进。北大校园是一个高密度的社区,我们对现状的任何一点改动,都可能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与质疑,这些声音一直从项目前期持续到后期,我们必须抗住压力,同时坚持正面回应。

  设计过程中收集使用者意见是很重要的环节。由于场地旁边是女生公寓,团队不方便进楼与同学们直接交流。于是,我们想到可以在宿舍大厅放置便利贴展板的方式,收集到了很多珍贵的反馈。第一版设计方案基于我们所观察到的晚间情侣驻留情景,设计了许多可供休息的座椅,这版方案遭到绝大多数人反对。在注意到同学对停车位问题、噪音问题和雨水问题的关注后,我们重新设计了第二、第三版方案,收到了同学们较为满意的认可。施工过程中与同学们的协调沟通也至为关键。施工对周边宿舍的影响不可避免,为了增加同学对该项目的理解与支持,我们在动工之前就提前线上线下宣传,最终邀请一百多位同学进入“施工观摩群”进行云监工,增加他们的参与感与认同感。同学们在群里提出的意见,我们都会快速商讨出解决方案。最终在整个施工期间我们第一次在校园里实现了“施工零投诉”。

  接近完工的时候正好是新学期开学,我们收到了很多质疑。很多人仍然不理解我们在做什么。为进一步增进理解,我们利用施工剩下的水泥,和绿色生命协会合作做了几期水泥标本砖工作坊。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种手工工作坊,参与热情很高。借着这个机会,我们跟更多人介绍了我们在做的事情,并在花园里留下了同学们的作品。当然,反馈中还有许多尖锐的批评。比如,有的人看到回收的木桩,就以为我们把原来这里的树给砍了。其实,那些树桩是我们从园林科手里回收的未名湖边一棵被吹倒的树。面对质疑,我们用前后的对比照片进行了正面回应。还有一些声音批评秋千的设计,认为秋千不锈钢的材质冬凉夏热,摩擦噪音也难以忍受。面对这些不足,我们都通过线上平台予以承认,并积极改进。首先,我们把秋千的座椅缠上了麻绳,尽可能改善使用体验;然后,在一位住在附近的博士生指点下买了一款润滑油,定期润滑消除噪音。这些事情我们不是自己在做,而是招募感兴趣的同学一起完成,逐渐营造同学们对这个花园的归属感。

  有很多预料之外的援助。比如我们没意识到施工需要处理渣土问题。由于挖出来的土是质地很好的砂壤土,我们以为可以就地消纳,但学校基建处告诉我们,这么做是违法的,而我们申请的资助不足以支付这部分费用。当我们一筹莫展时,燕园街道听说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后非常感动,主动帮助我们协调运走这部分渣土。我们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在管理者层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学校对我们的充分信任也是意料之外的。该项目最大的困难在学校审批环节。在建造前一个月里,团队轮流边画施工图,边找学校部门审批,尽管每一次和学校的方案会议都有许多部门参加,但真到要开工时,因为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项目,没有一个部门有胆量独自给我们背书。当时我们几乎要放弃了,想等到下学期再正式施工。但就在预计施工前两天时,几个校园建设管理部门迅速自己行动起来,在24小时内给我们出了一份三个部门联合签字的背书。我们第一次看到学校这么高效地完成一件事情,非常感动。于是我们就在最快速度完成了一系列校内施工的程序,在京林集团的帮助下,趁着暑假完成了建造。这个插曲让我们发现,有很多事情大家都想做,只是没人敢去做,只要你开始行动起来,一定会有很多人都来帮你。

  北大校园公益营建社由2015级师兄师姐在2016年成立,到我们入学时已经完成了大大小小几十个校园营造项目。从红四小花园、草图咖啡厅再到万柳宿舍改造,这些项目获得了学校和同学们的认可,也让大家认识到学生自主营造的可能性。因此,当我们又一次突破自己的极限建成这个花园时,有许多人愿意相信和支持我们。我们也是依托社团才能完成这个项目。

  从2017年起,北京大学校园公益营建社和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共同发起了全国校园营造联盟。每年夏天我们都会邀请了来自全国六十几个高校的老师和同学,以及全国二十多家校园营造社团总计近200人,在北大举行一次“全国校园营造联盟”暑期工作坊。通过这个一年一度的工作坊,我们传播公益营造的理念,不断积蓄更多敢于改变环境现状的设计力量。每一次工作坊后总会有新的校园公益营建社诞生,现在联盟已经有了20个公益营造类社团,有越来越多的人和我们走在一起。

  设计方案前后差别很大,主要是建造环节有很多遗憾。确定最初方案时,我们和校园动力中心(负责管理校园电力、给排水、暖气等管线)一起勘察过场地,场地理论上不存在任何管线。原设计方案中挖深达到1200mm,然而施工过程中,当我们刚挖到600mm深度时,就出现了两根大管,为此储水罐的位置不得不进行改动。这严重影响了工期和施工造价。而且我们原本设想的通过地下砾石蓄水层避免表面积水滋生蚊蝇也无法完全实现。

  在运营期间也有不少遗憾,我们安装了一个用于监测降雨量、蒸发量、储水罐水位等多种信息的多功能监测站,但因为供电不足,监测站在疫情期间一直无法正常工作,导致我们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数据。开学后,我们就会回到学校对花园进行维护。这些数据的收集有助于我们对雨水花园运行性能的评估以及后续其他海绵校园改造的设计。

  技术支持:谭琪、周浩、李磊、赵然、丛金萍、刘丽君、邹裕波、卢东、佘年、温波、张玉伟、闫明

  行政支持:北京大学保卫部、北京大学校园规划委员会、北京大学动力中心、北京大学校园管理中心、燕园街道办事处

  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奖(ASLA Awards)由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简称ASLA)设立,是全球最具含金量的景观设计奖项,分设有专业奖和学生奖。每年会把荣誉奖励给全球最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学生(团队),获奖作品也反映了全球景观行业的趋势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