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边淅沥风头湿,雪外嶙峋石骨斑。夜半不须持挟去,神州自有好湖山。”钱钟书当年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游览时,作了一首《莱蒙湖边即目》,既夸赞了日内瓦的湖光山色,又表明了对祖国河山的自豪。“夜半不须挟持去”,可谓想象奇绝。我们当然不可能把一个地方的景致搬到另一个地方。但是,在现实中,“移植”一个地方的景色到另一处并非罕见。众所周知,北京的颐和园,就仿造了杭州西湖和江南园林。大家不太了解的是,中国古典园林也有走向海外的成功范例。

  1980年,以苏州网师园殿春簃为蓝本的明轩(也称阿斯特庭院)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开我国园林走向海外之先例。自此以后四十余年间,中国古典园林不断进入异邦他乡。以美国纽约寄兴园、波特兰兰苏园、洛杉矶流芳园和加拿大温哥华逸园等为代表。美学家叶朗曾指出,“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从这个意义出发,可以认为,中国古典园林走向海外,带动了多个门类中国传统艺术的海外传播。

  中国古典园林走向海外,直接促成了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传播。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与传统山水画一脉相承,它虚实相生的空间组织手法,“境生于象外”的审美旨趣,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之景以及创造一个可观、可赏、可居、可游世界的筑园思想,皆来自传统山水绘画。正如建筑大师童寯所说,中国古典园林是“三维的中国画”。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典型表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典园林走向海外,就是从感性体验层面向海外传播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视觉结构,以及凝结于其背后的中国传统艺术思想。

  有美国记者记述了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艺术史教授方闻引导他游览明轩的经历。方闻对他说:“你看那边,两座山峰(太湖石)从花圃中升起,但随着我们移动,第三座山峰自中间那座山峰背后出现。我称其为‘游目’,就像一幅缓缓展开的卷轴一般。”其中,以湖石假山营造山峰的想象,是小园特有的筑山思想。景物交错而置,正是对借眼前有限的象(湖石)引发无限之景(山峰)造园手法的经典诠释。而“游目”观的提出,则直接表明了园林与山水画背后统一的中国传统赏游观。对于海外受众而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正是在这种切身游园的经历中得到具象的感知。

  中国古典园林走向海外,自然也促成了中国造型艺术的海外传播。建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构成要素,古典园林建筑名目繁复、形式多样。海外中国古典园林的多种建筑类型被海外游客所知晓。因场地限制,作为创造中国古典园林走向海外先例的明轩,仅包含厅堂、半亭、曲廊、月洞门等建筑。但随后开放的逸园、流芳园、兰苏园、寄兴园则将水榭、石舫、楼阁、廊桥、砖雕门楼、六角攒尖亭、四角攒尖亭、海棠花门等多样的中国建筑形态带到了海外观众眼前。

  此外,1984年在英国利物浦建造的燕秀园,虽然仅有一座敞厅与一座八角亭,却令海外观众看到有别于江南园林的北方园林风格,呈现出中国古典园林不同地域建筑风格与形制的特征。另外,传统园林中的每一处单体建筑上都配有匾联题刻,且大多邀请名家题写或取自名家字体。“明轩”二字就由方闻从文徵明的书法中挑选组合而成。流芳园的设计团队更为豪华。他们专程组建了一个咨询委员会,遍请名家书写匾额。例如,园中“别有洞天”由当代诗人、著名画家罗青题写,“邀山台”由师从刘海粟的书法家袁志忠题写,“玉镜台”则由时任波士顿大学中国艺术史教授的白谦慎题写。流芳园还将每一块匾额单独拍摄后上传至官方网站主页,令园林爱好者能够通过线下、线上两种渠道欣赏题词书法。因此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走向海外,带动了建筑、书法等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海外传播。

  中国古典园林走向海外,还促成了中国传统工艺的海外传播。海外中国古典园林大多在国内以传统工艺预制构建,再整体运至海外,并派遣工程技术人员随同前往,以传统技法组装。例如,修筑明轩的砖瓦都来自苏州城郊10公里处的陆慕镇“御窑”。这座窑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曾为北京故宫提供建筑用材,此次为烧制明轩砖瓦重新启用。明轩所使用的50根立柱,则以产自四川的楠木为原材料。梁架、门窗、挂落、美人靠等木构件,则分别由产自中国的杉木、银杏木、香樟木打造。中方则派出一支27人的团队赴美搭建明轩,其中19名成员是木工、瓦工、石工、假山工匠人。1980年1月,记者珍妮·吉尼斯在当地报纸发表题为《在大都会博物馆,27名中国人构筑明园及他们的善意》的文章。文中插入一张两位正在铺设明轩瓦片的匠人的照片,且同时提到美方施工团队负责人萨尔瓦托对中国传统工艺“印象深刻”。随后,方闻为纪念明轩的正式落成,与汉学家姜裴德合著了一部小书《中国庭院:大都会博物馆中的阿斯特庭院》。书中对明轩砖瓦、地砖、木构、花街铺地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以展现隐藏其背后丰富的故事。近年来,海外中国古典园林日渐增多,由传统工艺引发的海外游览者的关注热情持续不减。2017年,美国记者施瓦尼·沃拉赏游位于纽约斯塔藤岛的寄兴园时,感慨园林中“所有建筑未使用任何铁钉、胶水与螺丝”。海外游客通过赏游园林,对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有了清晰、直观的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走向海外,激发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海外传播。明清以来,园林成为昆曲表演的重要场域之一。园林与昆曲深度绑定。昆曲表演艺术家张军曾表示,“没有别的空间比园林更能够承载昆曲之美了”。因此,海外的中国古典园林也成为昆曲表演的绝佳舞台。它能够为昆曲营造原汁原味的表演空间,为海外观众提供更立体、全面的戏曲表演感官体验。

  2008年,时任大都会博物馆东方部主任的何慕文看到上海朱家角一座园林中演出《牡丹亭》的报道,便立刻萌生了将该剧搬入明轩的构想。2012年11月30日晚,园林版《牡丹亭》在明轩内正式上演,并在随后四天中连演六场,获得巨大成功。明轩内所有场次的票在演出前10个月就全部售罄,大都会博物馆一楼大厅设立的700张场外直播票也在演出前全部售完。每场演出结束后,观众都起立长时间鼓掌。何慕文本人也激动地表示为此次“策划的活动感到自豪”。事后,作为本次园林版《牡丹亭》的制作人和艺术总监,音乐家谭盾表示:“我到过世界各地,发现几乎每一个大都市都有一个中国园林或东方庭院……这些园林美极了,却都像沉睡的美人,无人问津。五年前我开始梦想,我要把昆曲《牡丹亭》带到世界各地的中国园林中去,用昆曲和音乐,让睡美人重新苏醒。”谭盾诠释了园林与昆曲的共生关系。海外中国古典园林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

  以明轩为起点,中国古典园林不断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这让海外受众不仅近距离接触到古典园林艺术,更通过游览园林真切感受到多维度的中国传统艺术形态。这些中国古典园林成为中国传统艺术海外传播的重要窗口。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 xi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