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粉黛,半城园林”的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水乡的代表。2500年前,伍子胥建苏州城,规划了“双棋盘”城市格局。从此,苏州便在这一物产富庶的水土上稳步发展,至今保存着100多座古典园林,其中9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明明能靠“遗产”,却要拼硬实力。中国最强地级市、“2万亿”城市、世界制造之都……这是今日苏州的新标签。
古城,脉络肌理未变;新区,高楼大厦林立。古今同框、新老对望,相融互促、相得益彰,宛如姑苏“双面绣”,璀璨千年。跟着课本,记者一行走进这座“活着的古城”。
从北京到苏州,距离大约1200公里。放在今日的中国,不过是“复兴号”一趟4小时的小跑。
抵达苏州,始觉园林无需寻找,这分明就是座园林中的城市。旅店旁、校园中、小巷深处,一不留神就坠入满园风情——
苏州城东南隅的网师园仅有8亩,被誉为“小园极则”。洞门前、花窗下、假山旁,移步换景,让人感叹“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而面积最大的拙政园里,中花园内有以挖池堆山方式筑成的三座小岛,水流潺潺,曲径通幽,真可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苏州园林溯源于春秋,与建城2500余年的苏州古城几乎同步产生。彼时,吴王阖闾称雄一方,令伍子胥造阖闾大城,此后吴国王室开启了姑苏城内造皇家花园的传统。
千百年来,纵横交错的水道使苏州繁荣不衰,富足的苏州人建起了一座座典雅秀丽的园林。尤其是在唐宋之后,历代都有许多文人、官宦因向往苏州的山水秀丽、物产丰富、经济繁荣而到此定居,从而带动了当地园林建设的发展。如今,留存下来的多是宋元明清时期士绅官贾的私家庭院。
要想鉴赏园林,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可算是最佳导览。这篇文章收录在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原本是为陈从周教授编撰的园林图册所作之序。
“……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教育集团初二(1)班上学期已经学过这篇课文,夏初,班主任、语文教师包润熙把他们带出校门,到园林一游。
甚至不用去游人如织的“四大名园”,苏州城里现有187所百年老校,校园即园林,这次她选择了苏州第十中学。这所江南古典园林风格的学校,前身是1906年建校的振华女中,杨绛曾在此就读。这里还是清朝时期苏州织造署的旧址。
流连于亭台轩榭间,触摸着花墙上斑驳的树影,正是好动年纪的孩子们也脚步轻了起来、音量低了下去。
这边,爱画画的女生拿出素描本勾勒起来——“老师,我发现苏州园林很少使用彩绘,颜色比较清淡,建筑一般都是灰白色,衬得景色更美了”。
那头,几个男生走到哪儿拍到哪儿——“真像课文里说的那样,不对称,但怎么拍都好看”。
“山石、花木、建筑、水景是苏州园林造园的核心要素。这些元素以造园主的志趣为引、相互交织,构成数不尽的组合。”包润熙边走边讲。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成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不同的花木代表不同的时节——春看牡丹、夏赏荷花、秋闻桂香、冬品寒梅。
叠山理水、建筑花木不只用来欣赏,设计者还创造出一个可以倚楼听雨、品闻花香、触摸山石的自然环境。行走其间,是一种调动全身感官与自然交流的感受。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游能赏且宜居,古人的智慧在园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们就这样被完整保留、精心呵护着。
逛完古木参天、曲径通幽的十中,包润熙师生一行来到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这里集中了城内最密集的河道、桥梁和水巷,吴侬软语、粉墙黛瓦,是古城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2023年7月,习来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调研,步行察看古街风貌,观看苏绣制作,体验年画印刷,称赞这里“到处都是古迹、到处都是名胜、到处都是文化”,还说“‘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这句话可以用在这里”。
学生们知道这里是习来过的地方,沿着习走过的路,他们十分雀跃。一路上,评弹声声婉转雅致、余韵悠长,苏绣、宋锦、缂丝、苏扇等非遗匠心独具;许多年轻人着汉服、梳发髻前来,或泛舟河上,或漫步街巷,在这“最江南”的街区留下倩影。
高新区一中党委书记孟照顺自豪地介绍,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江南文化的核心区。赏苏州古城,离不开欣赏古城背后的江南诗篇。
杜荀鹤笔下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描绘了姑苏城独特的水乡风情;而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不仅让人感受到夜泊枫桥的宁静深邃,更点出了此地经济重镇的地位——苏州正当江浙之交,为东西方货品的集散地,枫桥正当运河,那时枫桥至阊门间,十里河岸都是米铺,可以想见江南产米之富和苏州商业之盛。
行走在初夏的平江路,像欣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更奇妙的是,就在古色古香的街区东边,苏州工业园区的城市新地标拔地而起。传统和现代两两相望,既厚文崇教又精工重商,人文与经济在苏州相得益彰,就像姑苏“双面绣”一样,传统又现代,古老又年轻。
被称为“最强地级市”的苏州,以全国0.09%的土地创造全国2%的GDP,各县级市常年居全国百强县前列;拥有14个国家级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常年领跑全国;专注实体经济,筑链强链延链,正成为全球工业地标。
如果这样说还很抽象,那么步入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酷炫的科技感扑面而来。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新材料……各类展品琳琅满目,仿佛在诉说:在高精尖技术领域,苏工的匠心依旧在传承。古有园林艺术登峰造极,今有方寸天地指尖乾坤。极致的追求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闪亮。
习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调研时强调:“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古城的保护,首屈一指。苏州古城所在的姑苏区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古城严格控制全域建筑的高度,古城位置经历了2500多年的风雨至今未变,且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数百座古建筑和古典园林得到有效保护,“活着的古城”名不虚传。
古城保护是一方面,文化的传承,还要看教育。习的谆谆嘱托,言犹在耳,园林、苏绣、评弹、昆曲这些鲜明的中国符号也都走进了苏州中小学校的课堂——
几滴彩色大漆水面轻点、徐徐晕开,一张剪成花窗样式的白纸以或直或曲的线条自在入水……再提起时,已是一幅独一无二的漂漆小作。这是包润熙和美术老师张存惠的跨学科社团主题课堂。她们把园林花窗和非遗大漆结合,带领学生赏花窗、识大漆,并自己动手漂制独具苏州园林韵味的艺术小品。教室一角,还陈列着学生亲手制作的掐丝珐琅、竹刻等作品。
近水楼台先得月。平江实验学校就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里,是苏州古代三大学宫之长洲县学所在地。学校开设了昆曲、评弹、刺绣等20多门传统文化社团课,还聘请一批非遗传承人定期进校园,曾向习展示过高超技艺的苏绣传承人卢建英就是小学生们的“校外导师”。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里的传承不仅是沿袭,也流淌着创新的血液。苏州十中的美育课程“建筑艺术”不仅鉴赏古典园林,还引导学生进行庭院设计;而在“织造·丝绸设计”课上,学生的作品得以被制作成丝巾、眼罩等校园文创……
“比起超高的艺术成就,我们更强调人人参与。”苏州十中艺术教研组长倪韵告诉记者,在精心设计、形式新颖的美育课上,学生的热情常常超出预期,“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是充分具备文化自信的”。
“这就是我们正在努力打造的‘苏式美育’品牌。”苏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周志芳告诉记者,“我们努力将美育作为教育教学重点,着力放大‘江南文化’‘吴文化’‘非遗传承’优势,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心里传承好优秀的中华文化,在润物无声中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中国学子。”
体验非遗,学习非遗,继而爱上非遗,一条苏州非遗活态传承的路径清晰而鲜明。润物细无声,古老的江南文化就这样烙印在学生心中。
(本报特别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张婷缪志聪唐琪武文君杨文怿李柯执笔:本报记者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