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公布了这项“家底”:维管束植物208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59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6种。
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持续增加,与北京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然保护地建设息息相关。北京现已建成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79处,总面积36.8万公顷,约占北京市域面积的22%,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空间格局。
“大家在小区里经常能看到刺猬、黄鼠狼,珠颈斑鸠、戴胜等鸟类也很常见,食物链底层的野生动物数量增多,使得红隼等猛禽在北京也变为常见种。黑鹳、天鹅、鸳鸯、鸿雁等都会在北京过冬。”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副主任、科研宣教科副科长张亚琼说,2021年,救护中心监测到的鸟类有360多万只。数据表明,北京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城镇绿化处一级主任科员曹睿介绍,北京建设了大尺度生态板块,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中,营造千亩以上绿色板块260处、万亩以上大尺度森林湿地29处,形成了多样化的植被和生态环境,连接了一些生态廊道,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完整性。
茂盛的城市森林为动植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境。近年来,北京在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建设中突出“城市森林”理念,营造“近自然”生态景观,坚持“乡土、长寿、抗逆、食源、美观”的原则,合理配置植物。
2021年,北京已建设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50处,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7%。2022年,北京计划新建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50处,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到88%,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开窗见绿、出门进园。
近年来,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为野生动植物在北京“安家”营造了更好的环境。
自1985年建立松山、百花山两处自然保护区以来,北京先后建成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使全市90%以上的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2018年开始的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建设,注重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统筹抓好生境保护和野生动物栖息地营建,平原地块每1000亩营建1处本杰士堆(人造灌木丛),配植食源植物、蜜源植物,适度留野,结合雨洪蓄滞建设小微湿地,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水源和隐蔽地,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恢复和维持。
此外,北京还为黑鹳、褐马鸡等重点保护鸟类设立了保护区和保护小区,房山十渡黑鹳集中生活区已经形成多达100多只的固定种群。同时,对百花山葡萄、北京水毛茛、大花杓兰等珍贵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持续开展科学研究,实施多项保护措施。
2020年6月1日,新版《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将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同时明确规定北京实行全域全年禁猎,只要有捕猎行为,哪怕没有猎获物,也要面临5000元以上两万元以下罚款。同时,新条例还把禁食范围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拓展到了北京市重点保护和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并从出售、购买、运输、寄递、生产经营、消费等多环节,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禁食制度体系,从根源上遏制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