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洪荒、磅礴淋漓、气象万千的当代水墨,却尝试毛笔与宣纸和墨的彻底分离……

  蒙德里安的方式排列着的雕塑装置,以宏大的体量暗示着抽象水墨绘画背后的空间性……

  7月26日,《墨·锲:杨奇瑞水墨-装置作品展》在宁波美术馆开展,展览展出了杨奇瑞近年来创作的五六十件水墨作品和装置、雕塑。从平面的架上作品到装置,打破二维空间,让西方当代理念与东方哲学意蕴、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雕塑与水墨,在此融汇成大自在的创作境界。给人以全新的视觉冲击力,也引发观众对当代水墨和雕塑的思考。

  著名美术评论家皮道坚是最早阐述与批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发展的理论家,他在开幕式上表示:“这是一场具有国际水准的,打通古今中外的当代艺术展。具有中国精神、体现了东方审美、表达中国人心性的展览,但同时认知、观念、空间表达非常当代,能与当下国际环境和前沿艺术进行对话的一场展览。”

  杨奇瑞,1957年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公共艺术学科带头人,中国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城市雕塑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作为中国当代雕塑与公共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杨奇瑞是中国第一个公共艺术系和第一个以公共艺术为主攻学术方向的公共艺术学院的创建者,并创作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纪念碑性和历史题材的雕塑。创作与研究领域涉及雕塑、绘画、公共艺术、装置、户外跨媒体艺术等。

  本次展览主题中的“墨”和“锲”分别代表艺术家创作生涯中“水墨”和“雕塑”这两个对立又融合的端点,展示了他在实验水墨方面的空间装置化发展。杨奇瑞凭借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敏锐的直觉,巧妙地将雕塑的空间感与水墨的拓印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空间水墨表达方式,使观者不仅静观作品,更能以身体介入的方式动态参与到作品的互动中。

  巨大的装置《金石开源》是艺术家根据宁波美术馆的展厅空间特点而创作的最新大型水墨装置。巨大的脚手架上,作为模块的每一根条状“石料”似乎被随意置放,它们仿佛经过篆刻的横截面被染上各种色彩,一方面是对于印章的模拟,另一方面又似对于抽象艺术大师蒙德里安绘画的隐射。当人们在空间装置和绘画之间游走时,不难发现每根“石料”横截面呈现出的粗犷金石肌理,同时对应于抽象水墨画中的拓印质感,使绘画和空间装置互相呼应,相得益彰。

  正如策展人姜俊的表述:其背后的双重典故一方面是对于中国传统篆刻、金石学、摩崖石刻、石窟的隐射和继承,另一方面又是对西方几何抽象绘画和极简主义运动的致敬和戏仿。在杨奇瑞的艺术实践中,对于中和西、古和今的融合贯穿了其创作的一生,这也是同代艺术家们终生探索的核心主题。

  据悉,杨奇瑞早年在河南省博物馆的工作经验使其大量接触古代文物,尤其是雕塑和青铜铭文。1988年,他在汉字雕塑系列中巧妙地将中国古文字与二战后西方的抽象雕塑结合,成为中国前卫艺术的先驱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欧洲的游学经历使他更加意识到自己文化身份的珍贵,并开始探索水墨的创新,尝试将书法的抽象性与西方现代绘画的抽象性相结合。

  杨奇瑞认为,宣纸和墨是最具有中国基因的材料,但是他在创作的时候特别排除了毛笔。“因为毛笔会带给人很具象的感觉,或者本身就有无法摆脱的传统性。”杨奇瑞试图打破笔、墨、纸结合的传统模式,采用拓印等综合技法,并将雕塑性整合进来。宣纸被附着于其上,用泼墨和拓印结合的方式展现胸中丘壑、万千意象……

  “我偏向于用中国水墨渲染的效果进行创作,因为水墨晕开的过程是很特别的。你可以感受到画里有某种东西,但又不是那么具体,我会去掉那些辨识度很高的东西,往一个纯粹的方向去走。你在看作品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水墨在纸上流淌,有浓墨淡墨,它是有生命的。墨的走向可以感觉到它们互相之间是有交集和碰撞的,就像河流、山水一样在流淌的过程中它改道了,这是中国的山水画特有的一种东西,有缓有急在里面。”杨奇瑞表示。

  它们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可见和不可见之间、水墨和雕塑之间。作品《顿现》元气淋漓,有一种“墨”的命运在里面,通过不断叠加、冲刷之后,偶尔的留白或者淡墨处的有光的感觉,这些都是气口,那是一种呼吸,更是一种顿悟,也许还有某种量子的纠缠。

  作品《山海经》为宁波而创作,他说:“宁波有着山和海的元素,有着山海经一般久远的历史。神秘的山海经其实就是创世纪一般的神话,刚好用抽象艺术来表达这种混沌和灵性,左下方一丛神秘的紫色仿佛精灵般飞舞……”

  《泉》这幅作品画面中大面积的墨像岩石一样,它代表的是永恒感,永恒感是不动的,留白处像是一小片光明或者是一汪活泉。一静一动,由此产生对比。“我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这些像岩石或者朽木的东西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萧萧地落幕,又或者岩石就守候着这片泉眼,这种意象是有多种可能性的,一方面想禁锢活泉,一方面又想守候着它的感觉。所以从这个意象来说,两者之间的既有强弱阴阳的对比,又有柔情似水的关系。”

  展览的文献部分将艺术家的创作经历分为空间装置和实验水墨两条线索,呈现二者在最新作品中的交汇。通过展示杨奇瑞如何将传统水墨抽象化,并与当代艺术中的空间装置相结合,聚焦地展现了在过去40年的全球化进程中,一位中国艺术家对传统与当代、全球与地方持续不断的思考和实践。

  其中的一幅《墟·白》是他尝试以雕塑的立体空间艺术与水墨艺术相融合的创作缘起,作品取材日常所见断垣荒墙的物象与质感,他们有着岁月履痕中的苍凉和衰败、生机与力量,寓意世间注定要消逝的、具体而又抽象事物的万物状态

  艺术家封治国表示,从1994年在联合国总部瑞士日内瓦做第一个水墨展至今,已经整整30年,杨奇瑞致力于研究东西方艺术的融合,在一次次的探究中相互叠加又相互消解,终于在跨界突围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给人以扑面而来的当代气息。(陈晓旻)

  展览展出了杨奇瑞近年来创作的五六十件水墨作品和装置、雕塑。从平面的架上作品到装置,打破二维空间,让西方当代理念与东方哲学意蕴、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雕塑与水墨,在此融汇成大自在的创作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