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很多地方都注重对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依次来吸引游客,提高旅游收入,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地方知名度。这也无可厚非,越是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则越是能吸引游人前来,但一些地方却出现了过度开发民俗文化,致使民俗文化脱离了本来的面目,甚至只是以表面化的表演代替了深层次的民俗文化底蕴,使民俗文化走样变形的现象。这就与开发民俗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了。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好民俗文化,必须要加大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实现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使真正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保护民俗文化,就要提高思想认识。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更深层次的原动力,所以,必须要提高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不能让民俗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出现断层。

  民俗是特定地域人群中,长期存在或沿袭固定下来的一系列思维、信仰、生产生活方式等实际生存形式的总和,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包含物质文化成份和非物质文化成分,涵盖传统文化及生活习俗现象,可分为生产劳动类、生活礼仪类、传统文化类、节日文化类、宗教信仰类、民俗建筑类等,它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往往蕴藏着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和特有的思维方式,不仅包含着人类的情感,而且包含着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是一种与历史密切相关的写真文化。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需要和历史积淀的结果,一个地方的民俗越发达,文化程度越高,影响力越大,民间的传承力量越不可抗拒。对一个民族的认同,也就是对其文化的认同。这种文化认同和定位能够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花山节等民俗节日,是该民族共同心理亲切认同的,已形成一种强大的不可阻挡的凝聚力量。

  民俗是作为主体的人所创造并享用的对象,它存在的全部价值就在于具有实在的功能,满足着主体的需要。从乡村到市镇、再到都市,是人口流动、聚集和社会发展的渐进性结果,它们各自的民俗文化形态正是不同空间下主体的阶段性需要的表达。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民俗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行为模式,积淀着一个 民族的深层记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